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趣味相声

小学语文趣味相声

趣味相声1.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新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词汇。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字词卡片,录音磁带。

2.有关相声的资料和中国相声大师的资料。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1.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2.同学们,相声是我们民族的“专利”,是传统的文化艺术,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让人发蒙的相声》提出听读要求:认真听,特别是会认字的读音。

2.质疑引导思考:听完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太可笑了、让我们动脑筋、像脑筋急转弯……)其中几次让人发蒙?指名回答。

3.相声就是一门笑的艺术,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学好会认字和会写字,取得一张进入相声殿堂的门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听读完课文后,对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

)三检查预习学习生字1.出示会认字词卡片。

Jiǎyǐlàzhúxīmièzhǎn lǎn shāchēchán rén甲乙蜡烛熄灭展览刹车缠人2.学生开火车认读,扩词说话。

3.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4.集体进行交流。

重点指导多音字“刹”。

刹chà 梵语“刹多罗”的简称,寺庙佛塔:古刹。

宝刹。

刹shā 止住:刹车。

刹住这股歪风。

(学生升入三年级时,已经认识了不少汉字,对汉字构字规律有了较明确的了解,有一定的识字基础。

但三年级又是错别字的高发期,当阅读或习作时,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多义字之间的异同必然会造成部分识记、书写的混淆。

鼓励学生个性化识字,鼓励互助合作,畅所欲言,使学生在合作中识字能力不断地提高。

)5.检查反馈,巩固练习。

(1)小黑板出示相关的练习题。

(2)指名学生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练习和朗读课文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知识技能,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地纠正,形成正确的首应效应。

)四教学小结布置作业1.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1)搜集相声的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听几段相声。

(2)家庭表演:邀请家长共同说相声。

(这样的作业设计,以趣为主,让学在与家长的合作中轻松地完成作业,也为下堂课学习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1.老师评,学生评,多元化的评价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找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有了前进的目标。

2.识字是小学生的一项语文基本功,特别是中年级是一个过渡阶段,有些学生有些忽视,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重视之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识字的重要性,从而有持之以恒识字的动力。

3.新课标要求在识字教学中体现学生自我教育的原则,即通过诱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唤醒学生的自我现实的需要。

指导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定目标,自我要求,自主行为,自我评价等自我教育过程发展学生的自我能力。

1.通过学习感受相声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

2.激发学生阅读、表演的兴趣、表达的能力。

1.字词卡片,录音磁带。

2.有关相声的资料和中国相声大师的资料。

一检查复习,谈话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合作读,齐读。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得很好,现在,我们可以随作者一起进入相声的殿堂了。

二精读课文,体会相声的特点。

(一)读、听、说,感受相声的特点1.默读课文思考:相声这么令人着迷,让人发笑,它到底有什么特点呢?2.指名进行交流。

教师相机板书3.教师补充关于相声的资料,并介绍相声大师“侯宝林”录音播放他的一段相声《醉酒》。

4.交流学生搜集的有关相声的资料。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读、听、交流中感受到了相声的特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次赏析后的训练。

)(二)找一找,练表达。

师:读了这段相声后,你觉得哪些地方最有趣?举例说一说。

指名回答。

(从课后的训练题入手,指导学生走进文本。

针对喜欢的段落进行交流训练,使学生有的放矢,有话可说,让表达训练落到实处)(三)演一演1.小组合作同桌选相声中的一段或几段在小组里进行表演。

师巡视指导。

2.指名到台前表演相声小段。

(尽量多叫几组)3.评选“未来笑星”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实践活动,只有语言实践达到一定的“量”,才能熟练运用,形成技能,养成习惯。

因此给孩子们创造实践实践的机会,课堂表演,课本剧等都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可行的走进教室的实践方式。

)三朗读全文,进行总结1.分角色读一读。

2.自由组合,练习说一说。

3.小组交流,了解内容。

4.教师评议并小结: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

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

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

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相声鼻祖为张三禄,著名流派有“侯(宝林)派”、“马(三立)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

著名表演大师有侯宝林、马三立、常宝堃、苏文茂、马季等多人,后起之秀有郭德纲等人。

四推荐阅读推荐经典相声作品供学生欣赏。

《吹牛》《逗你玩》《五官争功》五拓展延伸请你继续编创一段《让人发蒙的相声》。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后,教师要给孩子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小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埋在孩子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1.相声这一传统艺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真正学习还是属于第一次。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我采用的是录音导入,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听一听课文录音。

让他们能够初步熟悉课文,同时也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有了兴趣,同学们连识字都更有劲了。

由于相声是一门以说为主的艺术,并且幽默诙谐,充满了机智,引人发笑。

为了让同学们能充分体会到这一特点。

我首先让班里所有的女生与所有的男生对抗朗读,一来再次熟悉课文,二来激起男女生之间的竞争。

这样一来,每个同学都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卖力地朗读。

课堂气氛很是活跃。

接着,在大家对课文有一定的把握之后,小组试读,并上台合作表演。

如此,同学们的热情更是高涨,纷纷要求上台。

2.在读中学,学中读,这一堂课,我根据课文的特点,采取读,学,教相结合,不但使学生了解了相声的特点,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毕竟接触很少。

通过本课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同时,(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了解相声的特点,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很完美的统一。

3.板书设计让学生对相声的特点有一个深刻地了解与认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了重点。

使学生记忆深刻。

16 让人发蒙的相声语言诙谐幽默内容形式1.选字组词。

(1)给恰送(给) (恰)好 (恰)当(2)熄息(熄)灯休(息) (熄)灭(3)蜡腊(腊)月 (蜡)烛 (腊)八(4)揽览展(览) 包(揽) 浏(览)(5)己已自(己) (已)经早(已)(6)脑恼大(脑) (恼)怒 (脑)袋2.连字组词。

喜入仔参速刹缠观欢迷细人度车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刹:A. chà B.shā刹.车( B ) 古刹.( A ) 宝刹.( A ) 刹.住( B )(2)蒙A.mēng B.méng C.měng蒙.骗( A ) 蒙.人( A ) 蒙.盖( B ) 蒙.古( C )(3)落A.luò B.lào C.là降落.( A ) 落.枕( B ) 丢三落.四( C )4.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喜欢欢喜(1)人人都(喜欢)听相声。

仔细细心(2)我得听(仔细)了。

根本本来(3)我说的(本来)就是蒙人的相声。

一相声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

相声一词,古作象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

象声又称隔壁象声。

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

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相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

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

相声在两岸三地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三不管儿和南京夫子庙。

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

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相声鼻祖为张三禄,著名流派有"马(三立)派"、"侯(宝林)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

著名相声表演大师有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苏文茂、刘宝瑞等多人。

二十世纪晚期,以侯宝林、马三立为首的一代相声大师相继陨落,相声事业陷入低谷。

2005年起,凭借在网络视频网站等新兴媒体的传播,相声演员郭德纲及其德云社异军突起,使公众重新关注相声这一艺术门类,实现了相声的二次复兴。

2008年相声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中国相声大师张三禄(咸丰、道光年间人,具体年月日不详),别名:管儿张,相声艺人、八角鼓艺人。

清朝咸丰、道光、同治年间北京人。

他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其艺术生涯下限大抵在清朝同治年间,上限在咸丰或道光年间。

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

代表作《贼鬼夺刀》、《九头案》。

马季,原名马树槐,1934年8月2日出生于天津市宝坻区,相声表演艺术家、相声大师。

1956年,马季进入中国广播说唱团,师从侯宝林先生。

1965年后,马季正式成为中国相声演员。

80年代,马季把相声搬上以春晚为标志的晚会舞台,1983年被委认为第一届春晚总策划,1984年创作《宇宙牌香烟》进入春晚,1987年马季创作群口相声《五官争功》,1989年春晚表演相声《送别》。

1991年创作相声《训徒》,1996年创作作品《老少乐》。

2003年10月3日,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成立,马季出席并题匾。

2006年9月,中国曲艺界的牡丹奖将终身成就奖颁给马季。

2006年12月20日因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逝世于北京,享年72岁。

侯宝林(1917年11月29日-1993年2月4日),中国第六代相声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世纪相声大师,先学演京剧,后改说相声。

侯宝林1917年出生于天津,因家境贫寒,四岁时被舅舅张全斌从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门外侯家。

养父在涛贝勒府当厨师,从懂事起,就饱尝了城市贫民生活的艰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