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媒介融合研究时间:2010-09-14 21:42来源:未知作者:刘炎军点击: 223次首先,媒介融合是新闻传播业界的发展新趋势。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早期媒介融合出现在传统媒介领域。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 web 和3G技术的发展不断成熟,新的媒介形式层出不穷,如数字网络、手机电视等媒介融合的形态。
媒介融合使得媒介集团发展媒介产业和跨行业的多元化,可以降低新闻成本、提高媒介经济的边际效益并且扩大规模经济。
所以,传统媒介要想在媒介融合的今天有所发展就必须要充分了解这一趋势,并且顺应这一趋势在人才、资源、所有权等配置上进行结构和功能的重组。
只有顺应媒介融合趋势并作出合理的改变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媒介市场有立足之地。
其次,上海文广集团在区域媒介融合方面有着典型的代表意义。
上海文广集团是国内最早建立新闻传媒集团的地方性媒体之一。
创办了国内第一家跨地域、融合电视、纸媒、网络等多个媒体形式的财经类新闻《第一财经》。
07年拿到中国第一张手机电视的牌照后,先后与多普达、英特尔、微软等公司签订备忘录,在手机电视、无线宽带以及移动电视等相关领域展开合作。
作为国内区域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的代表,上海文广在媒介技术、集团战略管理等方面都具在业界处于领先地位,通过研究其媒介融合的历程也可以为中国其它地域性广电集团的发展提出借鉴意义。
区域媒介融合是国际媒介发展的潮流,也是国内媒介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媒介市场环境所必不可少的竞争手段。
国内的媒介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克服区域媒介融合的重重阻碍,最终实现媒介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提升国内媒介的整体竞争力,以提高中国媒体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这些问题的研究在如今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形式都显得尤为重要。
1.2 文献综述在这一部分,我将现有的国内外一些关于区域媒介融合相关研究的文献做一个梳理和综述,以厘清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以及研究思路。
关于目前的媒介融合的研究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做出了很多工作,这些主要体现在:媒介管理学、媒介文化的著作,国内目前关于媒介融合的相关著作上属于空白,仅有中国人大王菲教授于2007年创作的《媒介大融合》一书,这本书剖析了媒介融合形态下媒体世界所发生的深刻变革,通过国内外各式案例,向我们揭示了目前国内外传媒业、电信业、互联网业、IT业、电子业所涌现的各种巨变背后的必然规律和未来走向,清晰的描绘出一幅大传媒产业的发展图景。
除此以外在媒介融合的著作方面主能从侧面去考察一些媒介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和文献。
媒介经济学从规模经济、边际效应等角度出发来阐述关于媒介融合的起因与媒介融合的意义。
包括邵培仁的《媒介管理学》、赵曙光、史宇鹏的《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以及Ruben G.Prichard,冯健三译,《媒介经济学》。
而涉及到媒介文化的著作则有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传播》等。
各类研究上海文广集团的发展状况的期刊学术论文资料。
研究上海文广的发展历程的论文主要从上海文广成立以来到获得手机电视牌照的历程。
这类的相关文献多以记录类为主但是并没有系统的从媒介融合角度来考虑上海文广的发展历程。
例如《上海文广鸣响新媒体融合号角》、《上海文广集团进军家庭购物产业》、《上海文广集团进军家庭购物产业》、《从上海文广集团的改革看中国媒体集团的公司化治理之路》。
这些文献对了解上海文广的发展历程还是比较有参考价值的。
研究媒介融合以及新闻融合相关的专著和学位论文: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徐沁的《泛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论媒介融合》。
这篇论文整理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融合过程,从媒介科技融合、所有权融合等角度来阐述媒介融合的发展,并且指出媒介融合的推动因素。
这篇论文的优点在于他采取了两分法的分析原则,既从媒介融合的优势来分析也从媒介融合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和教训来客观的看待媒介融合。
文章指出媒介融合在国外在程度上受到了从业者和消费者的抵制。
而这些问题也客观的为我们这在进行的媒介融合提供了借鉴。
但是这篇文献的不足之处在于比较空泛,并没有就国内的媒介融合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及建议。
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著作主要有:赵曙光、史宇鹏,《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版。
这本书是国内比较完整的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去研究媒介经济学的著作。
主要介绍了媒介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并且阐述了媒介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以及从微观角度对媒介的存在基础和成本最小化的理论进行了探讨。
除此以外还分析了媒介市场结构的理论分析,并且以案例来分析媒介产业中的兼并与融合的现状。
这本书比较系统的分析了媒介的结构、绩效与组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媒体集团的媒介融合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对我研究课题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本书中关于“媒介目标利润最大化”,“媒介有效规模边际”,“受众需求”等经济学的理论依据来研究和分析上海文广的媒介融合的现状以及未来媒介市场融合的趋势,提供的一些媒介产业的兼并和并购的案例的分析框架可以拿来借鉴。
但是同时这本著作也有其不足之处,本文从完全竞争媒介市场、寡头垄断媒介市场、垄断竞争媒介市场、完全垄断媒介市场四个方面来分析市场的定义与相互博弈以及市场的竞争模型。
直接套用经济学的一些理论,与媒介这一个有着特殊属性的产业结合不够,理论对于媒介市场来说略显空洞与贴近性不足。
Roben G.Picard,冯健三译,《媒介经济学》,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4月版。
该书作为媒介经济学的入门数目,阐述了媒介经济学应该的基本概念,论述了消费者的媒介需求、媒介供应、成本议题、市场结构等问题。
以及从实践的角度论述了媒介经理人员进行生产决策时应该考虑的成本与收益因素以及政府行为是如何影响媒介生态环境和经济表现的。
这本台湾的翻译版本,引用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比较经典的媒介案例来深入浅出的探讨了媒介集团发展的影响因素。
在这本书中将媒介集团的发展视为利润最大化的产物,这和我国媒介经济研究领域强调的事业化单位企业化经营的理念是有着很大差异的。
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以及满足需求和欲求的各种选择方案,本书也从资源的分配和受众的欲求角度分析媒介的形态和市场结构。
指出由于媒介所拥有的资源稀少,媒介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必须进行分配以决定生产或消费何种媒介产品。
这本书的意义是提供了从经济学资源的分配和消费的来分析媒介融合现状的角度。
将现有的媒介集团视为市场经济体,从经济角度来看市场和资源的分配是如何影响媒介融合的。
但是本书的局限是因为成文时间较早,主要引用的案例以及经济学的理论来自于上世纪90年代,而90年代的媒介发展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和现在相比是具有非常大的差异的。
现在媒介环境则要考虑到互联网和3G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媒介融合的影响。
近年来关于媒介融合的期刊学术论文呈现逐年递增的情况,特别是06年,07年相关研究比往年大大增加。
06年媒介融合的学术论文达到了25篇,07年则有26篇。
这和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有着很大的关系,06年被称为“新媒体年”,传播集团、广电集团的媒体融合达到了一个发展高峰。
而从现有的文献看来,媒体融合的主要研究集中于报纸媒介与电视媒介和网络媒介这三种媒介融合。
而针对本文研究的重点也就是广电集团的媒介融合,也是现在学界的一个热点。
原因一部分是因为现有的媒介准入的机制,导致电视媒介对报纸和网络以及相关媒介的融合比较得到政策以及相关准入机制的准许。
香港学者宋昭勋在《现代传播》杂志上所发表的《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一文中对中外媒介融合这一个概念做了一个梳理,阐释了不同传播语境下该词所表达的6种不同涵义:媒体科技融合(Convergence Media Technology)、媒体所有权合并(Convergence of Ownership)、媒体战术性联合(Convergence of Media Tactics)、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Structural Convergence of Media Organization)、新闻采访技能融合(Convergence of information Gathering)和新闻叙事形式融合(Convergence of News Storytelling),并简介了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业界及学界的影响。
文章通过媒介技术和媒介融合的现状的发展对媒介融合概念的研究的影响,从国内外各个不同的时期来界定媒介融合的不同传播语境下的含义,这样的划分给媒介融合的领域做了一个很直观的梳理。
文章最后提出融合记者的概念,它强调“新闻从业人员应认清形势,加强技巧训练,努力成为具备多形式写作能力和传播能力的的融合型记者。
”这篇关于媒介融合定义和媒介融合涵义的划分,给了我一个研究思路和框架,不能单从组织结构或者产权的合并形式去考虑媒介融合这样一个大概念。
而是可以建立一个从实例到理论研究大的框架,在框架的过程中选取某个点去研究。
从新闻传播学角度的研究,媒介融合带来的影响和意义体现在媒体界定,传播方式和社会效用方面:孟建、赵元柯,《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国际新闻界,2006(7)这篇文献从媒介融合的现状、媒介融合所引发的媒介的裂变与重组、媒介融合所引发的媒介生产方式的革命。
蔡骐,吴晓珍,《媒介融合发展策略解读——以创新经济学理论为框架》,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3)。
这篇文章以创新经济学为指导,对尚处于探索阶段的媒介融合从技术、制度、产业、产品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文章借用创新经济学理论创立者约瑟夫·熊彼特于 20世纪初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到理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为支撑点,得出了媒介融合的四个方面:媒介融合开始于技术创新、诉诸于制度创新、深化于产业创新、表现为产品创新。
本文将融合与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立意较为新颖分析角度独到,但阐述比较空泛针对性不强。
当然我在了解国内的一些研究文献的同时,也参考一些国外的研究文献。
国外的研究文献覆盖面比较广泛,而且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更为细化。
从广播、互联网、电视等各个媒体角度阐释媒介融合的影响因素以及意义。
Jordan Raphal,<Media convergence and the chilling effect of broadcast licensing>,47 The 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2001; 6; 47这篇刊登于哈佛国际出版杂志的论文,主要从播出执照的角度来阐述媒介融合的影响因素。
文章分析了三种播出执照对媒介融合的影响分别是,持有播出许可证的新组织会更加积极的覆盖被选择的区域;持有播出许可证的新组织会表现出更加窄的编辑地位;这种因素的影响会在政策处于总统和国会联合监管的情况下被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