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客家方言俗语的研究与保护

浅议客家方言俗语的研究与保护

浅议客家方言俗语的研究与保护客家俗语是客家方言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客家人精神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客家俗语具有特殊的语言、文化价值,并已处于濒危境地,需要予以特别的关注、研究和保护。

文章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对保护客家方言,特别是保护客家俗语重要性的认识;要创造条件建立赣客俗语语料资源库;要对客家俗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此外还要重视客家俗语的当代发展研究。

标签:客家方言俗语价值研究保护“俗语”作为熟语的一种,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人民群众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的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

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以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具体语言类型。

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堪称中古汉语的“活化石”。

客家俗语是客家方言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客家人精神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它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现象、社会发展和人生哲理的经验性总结,是客家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记录着客家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客家人心理意识层面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也是透视客家人文化心理的窗口之一。

一、客家俗语的研究现状正是因为客家俗语具有特殊的语言、文化价值,近年来已有一些研究者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

(一)论文方面。

有的是以单篇论文的形式,探讨客家俗语的语言类型和文化价值。

例如:郭起华的《客家人价值观的民间视野——客家谚语解读》(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卢小燕的《从客家谚语透视客家人的农业文化心理》(农业考古,2007);温珍琴的《从客家饮食谚语看客家饮食文化》(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练春招的《从客家谚语看客家的家庭观和家庭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等。

这些文章从不同文化侧面对客家俗语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并在文中列举了不少客家俗语例句。

(二)论著方面。

随着“客家热”的兴起,已有一些论著对客家俗语语料进行了搜罗和整理。

例如:何石松的《客谚一百首》(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涂春景的《形象化客话俗语1200句》(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冯辉岳的《客家谣谚赏析》(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4)等。

以上三部专著均为台湾出版,说明在搜集整理客家俗语语料资源方面,台湾学者走在了前列。

大陆方面也稍有类似成果,如陈泽平、彭怡玢的《长汀客家方言熟语》(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此外,罗家珍、林立芳、饶长溶所主编的《客家话通用词典》(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中,辑录了300多条客家地区流行较广的谚语、歇后语。

较之单篇论文,这些编著所搜集整理的客家俗语资料要丰富得多。

(三)现状评析。

从以上资料不难看出当前学术界对于客家俗语的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重视程度尚不太够,研究成果比较有限;第二,论文形式的成果虽具备一定的理论性但仍显得比较零碎,其中所举的例句更是零散而随意;论著形式的成果则主要侧重于对语料本身的搜集,数量虽然较为丰富但远未达到“穷尽性”的搜罗,并且还缺乏足够的理论深度;第三,江西(特别是赣南)是客家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但对这一地区的客家俗语的研究却相对薄弱。

二、保护客家俗语的必要性(一)保护客家俗语,首先是基于“方言危机”背景下对客家方言进行保护的紧迫性。

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越多的包容性越能显示出其魅力。

方言里有十分丰富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

可以说,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其实蕴涵在方言当中。

因此,无论是从情感还是文化传承方面讲,懂方言、学方言、讲方言,都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语言交流的现实功利性要求,如今,数千年沉淀下来的差异化、丰富多彩的语言正在趋向同化,地方语言作为文化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

方言的话语权正逐步被削弱,人们对方言已越来越陌生。

方言的死亡、差异的寿终正寝,意味着鲜活的感性缩减为干巴巴的符号。

为此,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大声疾呼“抢救方言、保护方言”;一些地方政府(如上海)甚至在地方法规中明确要保护地区方言。

历史上,客家人一贯秉承“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优良传统,客家话得以传承不惜。

从这个意义上说,客家方言似乎没有遇到太大的“危机”,但那终究是历史,现如今,新时代的客家人,尤其是一些“90后”“00后”,不愿说、不会说客家话而只会说普通话的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其他方言所遭遇的危机,客家方言同样也正在面对。

因此,保护客家方言同样刻不容缓。

(二)保护客家俗语,更因为客家俗语是客家方言中极为鲜活生动而又“濒危”的珍稀语言要素。

地方俗语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和丰富的生活常识,记载着地方的传统文化。

通过对地方俗语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追溯历史,进一步了解方言,传承民族文化。

因此,我们要在已取得的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记录、整理地方俗语。

客家谚语是流传在客家地区的一种文化,也是客家先贤长期以来对劳动的体认和从人生的感悟中总结与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

这些俗语凝聚了客家人的生活经验,反映了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普遍观念,并且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规范准则,被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当作祖宗遗训、主义般的教条传授下来。

可以说,客家俗语将生活浓缩在语言中,反过来又作用于生活,规定、制约着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

郭起华认为,客家俗语充分反映了客家人勤劳节俭的生活观念、重视品行的处世观念、崇文重教的向学观念、报本寻根的伦理观念、团结协作的群体观念以及清洁澡世的卫生观念。

这一归纳非常准确到位。

客家俗语不仅是客家人精神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而且从语言本身来说,客家俗语恰恰是客家方言中极具特色和生命力的语言要素,是奇绝的“语言之花”。

此外,客家俗语也是客家地方戏(如采茶戏等)中的特殊用语,没有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俗语,客家地方戏便会黯然失色。

方言的式微已使许多地方戏限于濒危,如果其中的俗语消失殆尽,即便勉强保住了地方戏剧种,其韵味也不能真正得到保存。

众所周知,俗语主要依靠口耳相传,它一旦丧失使用领域,则意味着它会逐渐萎缩,甚至消亡。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客家俗语已经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再不进行抢救性的发掘,客家俗语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濒临灭绝”的危险!因此,保护客家方言当中的俗语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比保全客家方言这个语种本身更为紧迫。

三、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客家俗语的若干设想(一)要进一步提高保护客家方言,特别是保护客家俗语重要性的认识。

不仅要站在“方言保护”的高度认识客家话所面临的“方言危机”,从而重视客家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更要充分认识俗语在客家方言中的特殊语言文化价值,特别加大对客家俗语这一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保护,使这一客家方言中宝贵的“语言基因”得以传承不息。

(二)科学厘定客家俗语的内涵和外延,切实明确研究对象。

要系统深入地研究客家俗语,就要明确它的对象和范围。

为此,首先要将“客家俗语”和“汉语俗语”进行剥离。

客家方言虽然只是汉语的一个分支,但因为研究的需要,我们必须尽可能对“全民族通用俗语”和“客家人特色俗语”进行有效区分,从而集中研究精力,突出重点,力求取得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成果。

其次,如前所述,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以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具体语言类型,但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客家俗语中的“谚语”被研究得相对较多,而歇后语、惯用语等则相对关注较少,有必要对俗语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三)创造条件建立赣客俗语语料资源库。

客家俗语资源其实是一种濒危资源,故应尽可能进行抢救性发掘。

而建设语料资源库就是抢救这一宝贵资源的有效途径。

此外,语料库也是开展进一步的系统深入的语言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为此,要由相关部门和机构组织人、财、物力,通过艰苦细致的田野调查和广泛深入的座谈访谈,尽可能多地搜集赣客俗语语料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语料库,用数字化手段保存和保护客家方言的“语言基因”。

(四)对客家俗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客家俗语是客家人心理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也是透视客家人文化心理的窗口之一。

为此,我们要运用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去探讨分析赣客俗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客家民系的宇宙观、伦理观、生命观,以及审美心态、诗性智慧和文化特征,力求取得较为系统深入的而非零碎浅薄的理性认识。

(五)重视客家俗语的当代发展研究。

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地方俗语或传授知识,或说明事理,或表达感情,或总结经验,是语言中的亮点。

但也有不少俗语格调不高,或宣扬了封建礼教和迷信落后观念,或宣扬了虚伪庸俗的处世哲学和及时行乐的腐朽思想,内容上是消极的;不少俗语在认识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往往把局部当整体,把偶然当必然,存在着认识上的局限性。

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俗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同时,要与时俱进,广泛吸收时代文化信息和文化营养,努力将现代文化的新元素融入到传统文化中,为地方俗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不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而不断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因此,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要求,探索客家俗语的当代价值和未来之路。

对于客家俗语,不仅要进行抢救性整理,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遴选出客家俗语中的精髓,作为具有时代价值和长久生命力的地方文化遗产加以弘扬。

否则,脱离了现实语境,即使客家俗语得到了保护性的抢救,它至多只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语言标本”或“语言化石”。

参考文献:[1]彭泽润,李葆嘉.语言理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2]卢小燕.从客家谚语透视客家人的农业文化心理[J].农业考古,2007,(4).[3]麦穗.“方言危机”应如何化解[N].佛山日报,2007-03-20.[4]郭起华.客家人价值观的民间视野——客家谚语解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9).[5]钱伟.浅析俗语中的中国人价值观[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钟舟海江西赣州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3410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