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一位以色列犹太人的在华20年经历和他的中国情结)

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一位以色列犹太人的在华20年经历和他的中国情结)

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一位以色列犹太人的在华20年经历和他的中国情结_书库_网易读书序一中国和以色列:光荣的过去和充满机会的未来 1中国和以色列:光荣的过去和充满机会的未来以色列政府前任总理埃胡德.阿尔默特我父母亲早年在中国生活。

当时正值俄国革命,大批犹太人难民逃离俄国,四出寻找一个能让他们保全身家性命安全的安身之地,躲避在此之前降临到他们以及别的许多人头上的迫害犹太人的反犹主义灾难。

父母亲就是这批犹太难民当中的一部分。

他们来到了接纳犹太人难民的一个城市哈尔滨。

这座城市位在中国东北,接近俄罗斯,上世纪初期还是不大的一个小镇。

哈尔滨欢迎犹太人,张开双手将他们拥抱在怀里,用关怀和友谊温暖他们的心。

我和我的弟兄都没有亲历那个时期的中国,只是从长辈那里听说他们的回忆。

长辈们是多么<a name=baidusnap2></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留恋</B>中国,<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留恋</B>他们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那段时光!我父亲在他的回忆录中用大量笔墨记述他的这段经历。

对许多以色列人来说,中国是另外一个世界,远在天边。

生活在以色列的人,主要来自俄罗斯、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以及北非的穆斯林国家。

我们家庭则不同,始终将中国挂在心上,尽管我们不在那里出生,也<a name=baidusnap0></a>不曾</B>亲眼目睹,还是对她朝思暮想。

我们家里摆满了中国的工艺品,有绘画、绣球、中国式的绣花被面和枕头。

画作上描绘的是哈尔滨,也有上海和天津,这都是父辈们在中国生活时到过的城市。

记得我们还年幼无知和刚刚步入少年时期的时候,长辈常给我们讲述家族的故事,我们最感亲切的就是有关中国的回忆。

现在我们终于亲自来到了中国。

我的三位兄弟比我来得早,上世纪90年代初期便各自以不同身份到过中国。

这时的中国和我父母亲离开时候的情况相比,完全改变了模样。

我兄弟看到的这个国家,正在迈开大步去实现其超级大国的梦想,这个国家的人民深知,一旦他们学会充分发挥其庞大劳动力的优势,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与境外的科技成就相接轨,更重要的是展开双翼将其国际关系布及全球,向一度封闭的地方打开贸易机会的大门,他们必将赢得一个光辉的未来。

我的长兄亚伯拉罕在以色列驻中国大使馆任职科学和农业公使4年之久,为加强两国在有关领域里的联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是兄弟当中最晚来到中国的。

我终于来访了,这时中国已经是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现代国家,她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奋进,为弥补几百年闭关自守所造成的经济领域发展滞后抢回时间。

我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和以色列两国已经建立起公开的正式关系。

我见到的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居民,使我深受感动。

我第一次访问时曾带领一个以色列商界代表团,所有成员也像我一样,深知我们两国之间的合作是一种强大的动力,能推进两国的发展,给双方带来利益。

我看到现代化的喧闹的城市,他们都在渴望加速发展,对其他国家能促进发展和繁荣的每件事物,都抱着求知的欲望。

很显然,我要利用这个机会去拜访我家人生活过的地方,亲眼看一看他们如此心爱的这方土地。

我一直梦想陪同我双亲一起访问哈尔滨这个他们毕生挂在嘴边的地方。

我出生以来,父母亲一直使用汉语和俄语对话,1998年我父亲于87岁高龄辞世时,临终前对我们留言时讲的就是汉语。

如此漫长的一段值得骄傲的历史,是无法通过仅仅一次访问完全展示的。

我和我的弟兄所能做到的,无非是通过哈尔滨地方政府设立的犹太人博物馆,稍微触摸到先辈们昔日的生活画面。

我们看到了反映犹太人20世纪上半期在中国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景像。

当年的世界现在只留存在一部分人的记忆当中,而随着曾经在此生活过的一代犹太人的的逐渐离世,这份记忆也行将缓慢但无可避免地消失。

然而,这些记忆却被当地政府建立的优秀博物馆保存起来了,政府部门对一生中曾在哈尔滨、上海和其他城市生活过的犹太人遗产,给与了细致和精心的保护。

我在任职以色列政府副总理期间访问中国,绝不单纯是为家族寻根。

序一中国和以色列:光荣的过去和充满机会的未来 2我是来告诉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犹太人民和以色列国家把他们视为自己的老大哥和强大伙伴,是要强调,犹太人和中国人的创造性和智慧可以互相结合,共同为两个民族缔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有幸在后来多次访问中国,其中一次是以以色列政府总理的身份,而且有机会和江泽民主席会见,当面告诉他说,在现任以色列政府首脑人物的眼里,中国不单纯是另外一个国家,她更像是他的第二故乡,他的家。

我饱经政治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深知国家之间关系的发展仰赖于各种因素,必须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要互惠互利。

同时我也知道,中国是个值得自豪的国家,她珍重犹太人民和以色列国的历史遗产。

相互尊重对方的遗产、历史和传统,是一种非常强劲的纽带,绝不可将其简单看成是商业和政治的副产品。

以色列和中国的商业关系已臻繁荣。

前些时候在举办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前,我与中国政府官员签署协议,商定两国的双边贸易为50亿美元。

而今天,两国的双边贸易数字已达 100亿美元,预计5年之内还要有更大增长。

中国已成为以色列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且这仅仅是个开始。

可能性是没有边界的,在良好愿望、互相信赖和友好关系的面前,没有什么不可克服的障碍。

中国是个世界大国,资源丰富,人民奋发图强,同时也有着许多需求。

最重要的是,她要不停地为改善本国13亿多人口的生存状况而奋斗。

以色列国视中国为至关重要的伙伴,如同美国、俄罗斯以及欧洲国家,并致力协助她打造未来。

我们和中国有如此之多的共通之处,我们不可错失良机。

我相信,中国向我们伸出的友善之手,必将进一步推动双方为合作竭尽努力,给双方带来利益。

我毫不怀疑,每逢新到一次中国,我定会看到越来越大的进步、发展和革新,看到更高的生活水平。

中国正在当前的竞跑线上向前飞奔,我希望,以色列能为其助一臂之力。

至于我自己,我将尽一切可能帮助以色列在这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1年9月耶路撒冷序二两种文化的熏陶两种文化的熏陶中国驻以色列前任大使陈永龙我的朋友亚布拉罕.奥尔默特教授从以色列远方和我联系,要我为他的新作写些东西,我毫不犹豫地立即答应了,因为我们是要好的朋友。

亚布拉罕的面容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我眼前,我甚至用不着向他追问应当写些什么。

亚布拉罕还在中国出任以色列驻华科技和农业公使的时候,我俩就相互认识了,当时我正好初次上任中国驻以色列大使。

我是在2003年12月陪同以色列总统访问中国时第一次见到亚布拉罕的。

在访问中国农业大学附设的中国-以色列专家培训中心以及永乐店示范奶牛场时,我初次听说他在中国的工作情况。

这两个项目是中国和以色列合作进程当中的重要里程碑。

培训中心的任务是培训农业专家,示范奶牛场则通过使用以色列技术养殖中国种牛,共同提高中国奶牛的产奶量。

我要说的是,应用以色列技术合作的结果,产奶量增加了一倍。

在陪同以色列总统访华期间,我了解到亚布拉罕对中国和以色列之间的技术合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后来的访问和会见过程中,我还听说他到过许多省份,接触当地许多机构和人士。

亚布拉罕不但与会见人员深入交谈,而且同许多人建立了友好关系,这给他的工作带来不小帮助。

2004年底亚布拉罕结束他在以色列大使馆的任期并回到以色列,我们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

他大力协助我们开展接待中国代表团访问以色列的工作,积极参加大使馆举办的各项活动。

他每次去中国访问之前,都会来找我谈他的一些想法,听取我的意见,从中国回来以后又必定向我通报访问结果。

他虽然事务缠身,但每当我们组织什么活动,他总是有请必到,从不推辞。

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我们在特拉维夫组织中国-以色列双方人员的聚会,有人到场向与会人员散发反华传单,会议主持方怎么也劝不走他们。

这时亚布拉罕主动站出来跟他们讲理,终于把这伙人劝离了会场。

他笑着对我说:“我们得照管好,不让任何事情影响到中国和以色列之间的友好关系。

”我问他:“你对他们说了些什么,终于把他们劝走了呢?”亚布拉罕告诉我,他对他们说:你们的所作所为已经损害到了你们自己的利益。

他说:“你们既然来了,而且表达了你们的观点,现在就请走吧。

如果仍然在这里多呆一分钟,干扰会议,必将损害你们自己的利益。

你们最好立即离开。

”他们听明白了,于是当即离开了。

我当时看在眼里,亚布拉罕有勇有谋,他的做法恰到好处。

亚布拉罕常来中国,因为他应聘为中国多家大学的客座教授。

访问中国的时候,他到各地与大家交流他的经验与知识。

亚布拉罕夫妇认了个中国干闺女。

现在干闺女出嫁了,有了孩子,他们在中国也增添了一个小孙子。

其实亚布拉罕和中国的接触,并非始于出使中国和认了个干闺女,早在多年以前,他的家族就曾经在中国生活。

2005年,我在特拉维夫举办招待会庆祝新中国成立 56周年,亚布拉罕的弟弟、当时以色列政府副总理和后来的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在会上致辞,我觉得他的一番话也反映亚布拉罕的心声。

埃胡德说:“我们很幸运,我们在两种文化中华文化和犹太文化熏陶之下成长。

犹太文化教导我们如何选择人生道路,中华文化教导我们如何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

”2011年8月北京序三传递中犹友谊的使者 1传递中犹友谊的使者黑龙江社会科学院院长曲伟欣闻原居哈尔滨犹太人后裔欧慕然(奥尔默特)先生的回忆录即将出版,邀我作一序言,我很高兴承担这一任务。

犹太民族是一个饱经磨难、人才辈出的伟大民族。

我初识欧慕然先生是在2004年9月,那是他首次出席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国际论坛。

他身材不高,头发花白,颇有学者风度。

此前不久他已经组织过以色列农业专家无偿地到哈尔滨进行绿色农业知识培训。

2006年6月,在省社科院承办的第二届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国际论坛上,欧慕然作为时任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的哥哥,与以色列驻华大使海逸达等一批国际知名人士专程到会,并宣读以色列总理给论坛的贺信,引起广泛关注。

2007年欧慕然出席哈尔滨与世界犹太人经贸合作国际论坛,他在会上所作的“以中农业合作的回顾与展望”发言,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