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韩国大宇集团倒下和财务杠杆的案例分析

韩国大宇集团倒下和财务杠杆的案例分析

韩国大宇集团倒下和财务杠杆的案例分析,
大宇集团1967年由金宇中创建,初创时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70年代侧重发展化学工业,80年代后向汽车、电子和重工业领域投资,并参与国外资源的开发。

经营范围包括外贸、造船、重型装备、汽车、电子、通讯、建筑、化工、金融等,有系列公司29个,国外分公司30多个。

大宇集团曾经为仅次于现代集团的韩国第二大企业,世界20家大企业之一,资产达650亿美元。

在一代人的心目中,金宇中及其大宇集团是韩国的象征。

然而超速发展的背后,大宇背负了高额的债务。

在1999年,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的大宇集团不得不走上破产清算的一步。

2000年12月,大宇汽车亦宣告破产。

当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规模效益成为不少企业追求的目标,为此而展开的兼并、购买潮,一浪高过一浪。

而在目前我国的造纸行业调整中,这一现象亦十分明显。

其实,规模效益并非效益规模。

我们不妨考察一下两种模式,一种是规模效益模式,即日韩模式,以规模扩张为特色,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家地兼并办厂,只要做大盘子,“拣到篮里便是菜”;一种是效益规模模式,即欧美模式,谨慎从事,不搞无条件扩容,不打无把握之仗,扩大规模与增加效益并举。

两种模式孰优孰劣,恐一言难尽。

但那些一年七、八百亿美元销售额名列全球500强上游,有“无所不产”
之称的日韩大企业在亚洲金融风波中经营多不理想,象有名的大宇集团更是走到了破产的地步;而欧美那些不搞盲目扩张的跨国公司,则任凭风浪起,效益稳中升,愿因何在?因为欧美企业的规模以效益定论,遵循扩张三原则:一是尽量在本行业扩张;二是有较高投资回报率;三是有做当地市场前三名的把握。

看来,没有市场、没有效益的规模扩张是可悲的,分散的五指怎能打得赢握紧的拳头?
规模效益与效益规模,表面上看仅是词语搭配的先后不同,但实际上内容迥然各异。

首先,规模效益以规模为前提,以扩张为手法,以上规模来扩市场,促效益;而效益规模则以效益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追求的是较高的投入产出率。

其次,规模效益信奉“大”即“强”,以为有规模必有竞争力,有规模必有利润,有规模必有市场,故而把“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作为生生不息的经营要诀;而效益规模则信奉大有大的优势,中有中的长处,小有小的亮点,认为规模大小应由市场说了算而非数字叠加,认为市场竞争力主要来自产品的质量和雄厚的技术开发能力,而非单纯的规模扩张。

再次,规模效益重视做“加法”,追求1+1>2的效应,而事实上无数个企业相加,有的能够形成科研、人才、市场的合力,有的则越加越笨拙,越加越迟钝,越加越失去市场,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效益规模则偏爱做“乘法”始终把一定的投资回报率乘以资本总额,达标则干、不达标则弃,注重市场扩张,讲的是市场的“乘积意识”,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制浆造纸行业是比较讲求规模效益的行业,这主要是由其技术密集型的特点所决定,规模效益主要表现为单位成本降低和技术开发能力增
强。

但这两点要得以实现,企业必须有市场竞争力和效益。

目前,我国制浆造纸行业正处在改革调整之中,扩大规模是一般的做法。

但在当前WTO规则下这种简单的模式能否给企业带来所企望的效益和利润,还待时间检验,对于那些正在扩张和准备扩张的造纸企业,想要达到所企望的目标必须弄清规模效益和效益规模之间的内函,以保证有效益的扩张。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好决断,搞清了规模效益与效益规模的内函及相互关系,造纸企业就该摒弃好高骛远,好大喜功的扩张心理,与其用心思搞那些没有市场、低利润的扩大,不如脚踏实地做一做依据市场、效益、投资回报率确定规模的文章。

当合则合、当分则分、当大则大、当小则小。

规模诚可贵、效益价更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