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影视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型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影视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型塑

绪论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一直流淌着“男尊女卑”的暗流,女性一直处于附属地位,历史的发展被写成男人的丰功伟绩,而女性则被冠以“祸水”的污名,成为历史的“缺失者”。

在推翻封建社会的革命和建设新社会中,女性被从历史中发掘出来并被塑造成无性别的“革命者”。

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开始慢慢重塑自己的性别认同,但此时女性的性别认同是女性的自觉还是依然被社会建构?笔者通过电影这一为大众喜爱的传媒符号来进行社会学分析。

(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瓦解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及完善,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女性群体的社会参与不断扩大和深化。

中国女性在经历了被男权文化忽视、污名之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变迁开始引起男权文化的关注,同时伴随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女性群体也逐渐觉醒并使自我意识逐渐成熟。

但在女性群体在社会各领域大显身手的同时,男权文化也不免有所恐慌和担心,所以在女性自我解放的过程中也有男权文化的女性形象的形塑。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希望从社会学角度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比较分析来揭示和描述女性的自我认识发展轨迹及规律,并进而了解转型期社会结构及文化变迁。

(二)概念界定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之前,有必要对影视作品、女性形象和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这些概念进行界定,以明确研究对象和分析单位的各方面情况、性质、特点、程度和规模。

1 影视作品影视作品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可具体为电影和电视剧的合称;电影作品是一种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作品。

①在这里由于研究的需要电影作品代指电影作品。

2 女性形象女性形象亦为一个综合性概念,要明白其内涵需先明白形象的定义。

形象,亦作“ 形像”。

指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映现实的特殊方式。

即作家从审①电影百科[EB] ,/view/2382.htm,访问时间2011年4月1日.美理想的立场出发,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

①因此女性形象通常亦特指文艺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3 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结合影视作品和女性形象的内涵,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理解为电影和电视剧的导演编剧从审美理想的立场出发,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创作,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女性人物形象。

这些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一下特点:a、建构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反映的是社会和他者对女性的行为期望,是有话语权的他者对女性角色的建构;b、影射性,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对自身形象的关注以及自我觉醒的过程。

(三)研究思路笔者通过重点收集改革开放以来影视作品中典型的女性形象文献资料,然后对其进行整理,以时间为维度进行阶段分析,并以人物特征为维度进行类型比较分析,并最终对作品中典型女性形象的嬗变进行社会学理论分析,来描述和解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期中国女性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轨迹和规律,以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

(四)研究方法——文献研究1 文献研究笔者根据研究对象即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可直接接触的特征,采用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与社会学中其他几种资料收集方法不同,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取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而是去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图片、符号以及其他形式存在的第二手资料,②这里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大众电影百花奖③的获奖影片资料。

①形象百科[EB], /view/245411.htm,访问时间2011年4月1日.②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9.③大众电影百花奖是中国群众性的电影奖,由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电影刊物《大众电影》杂志编辑部主办,由《大众电影》发放选票,由读者(群众)投票评奖,各项奖均以得票最多者当选。

2 研究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此次研究的影视作品时间跨度是改革开放以来即从1978年至今的三十多年的时间。

选择这段时期为研究年限,是因为虽然改革以前中国大陆已有电影发展,但题材比较单一,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片面,而改革以来影视作品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创造出各种真实生动的银幕女性形象,塑造了各类不同的典型女性性格。

另外笔者要研究的影视作品第一并非所有电视剧和电影,而是电影作品,因为电影比电视剧剧情集中,更新换代快,既能突出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又能反映形象的变迁过程;第二笔者以大众电影百花奖的获奖作品为例,而非所有电影作品,因为它是中国群众性的电影奖,由《大众电影》杂志编辑部主办,由群众投票评选,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3 研究总体的界定与样本的选择鉴于本次研究的目的是要描述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并且本文关注的是女性自身对自己的认识,因而我们的研究对象总体也缩小为改革开放以来获百花奖的以塑造典型女性人物形象为主题的电影作品。

关于样本选择问题。

由于百花奖正常情况下每年举行一次,而每次又有多部作品获奖,因而总体比较大,分析起来比较困难,所以笔者运用判断抽样的方法,根据对总体的了解和经验,从总体中抽选出有代表性的典型作品作样本。

4 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由于此次研究以文献研究为主,所以主要是搜集相关影视作品资料,并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查和核实,对次级资料进行再一次审核,再按时间对资料进行分类,最后按研究目的和要求对分类后的资料进行汇总和编辑,使之成为能反映女性形象变迁客观情况的系统、完整、集中、简明的材料,最后对整理好的资料进行定性分析。

这里的定性分析主要指对文献资料进行内容分析,因为内容分析通过考察人们所写的文章、书籍、日记、信件、所拍的电影、电视及照片、所创造的歌曲、图画等等,来了解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特征,进而了解和说明社会结构及文化变迁,正好符合笔者的研究目的。

(五)研究的意义就理论意义而言,由于本研究主要描述和揭示女性形象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嬗变过程和原因,因而可对学术界研究我国社会性别差异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同时,对改革以来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变迁进行分析,可以使社会对转型期女性的自我认知发展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进而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女性在各方面的权利得到政策保障。

二女性形象的嬗变与相关社会学分析理论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形象的变迁以前,笔者觉得有必要先回顾一下中国女性在历史上的形象地位,并阐释一下笔者研究女性形象变迁运用的相关社会学理论,以明确笔者的研究思路。

(一)中国女性形象的历史嬗变女性形象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其它方面一样,其产生、发展及变化都与社会的发展变迁不可分离,并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迁。

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优厚文化底蕴的古国,其社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女性形象也相应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但纵观历史,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存在,男权文化长期忽视女性,致使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形象影响深远,即使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大变革以来,封建的男权文化对女性形象的歪曲依然存在影响,但不难看出,近代以来的社会革命,也使女性看到了自身社会地位的卑微,并开始逐步觉醒,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更加找到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女性形象也逐渐多元化。

1 古代——软弱、愚昧,处于从属地位1840年前,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礼统治着社会秩序。

在政治上形成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在思想文化上形成君权神授的通知思想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对女性进行教化。

这时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体现在政治上无权力(男主外女主内),法律上无地位(“达成成年,兼有识别能力者,有行为能力,但妻不在此限”),经济地位同于犬马奴隶,婚姻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自主,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女子无才便是德”,形体因男性的“三寸金莲”怪癖而受到严重摧残。

①这一时期的女性被男权话语塑造成卑微的附属品,没有性别属性,成为社会的弱者和时代的牺牲者,没有自我和社会地位,更不用说自身价值的实现。

女性成为历史灾难的承受者与历史耻辱的蒙羞者,成为男性文化的被束缚者。

2 近代——女性觉醒1840年以后,中国历史进入近代史阶段,封建社会开始逐渐被瓦解,随着亿万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中国女性也开始觉醒,进行了各种解放自己的措施,主要体现为a、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妇女解放措施主要包括发展女子教育、兴办女学,①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79. 123-130.发展不缠足会。

b、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措施主要有反对贞操观念,提倡贞操平等。

c、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运动主要以参政为目的,如妇女参加军事斗争、女子参加同盟会等。

①D、抗日战争和解放时期,共产党一直宣传解放妇女和男女平等,并鼓励女性积极走出家庭投身社会事业。

3 改革开放前——女性主体意识逐渐成熟基于近代女性的觉醒和一系列系统的解放运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推行了一系列社会变革措施,鼓励、组织妇女走出家庭,参与社会事务及就业,废除形形色色的性别歧视与性别禁令;②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开始进入各种领域、涉足多种职业——尤其是那些成为传统男性特权及特许的领域。

4 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形象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的深度和程度逐渐加大,在外来思想的拉动和自身追求自我的推动下,社会风气更加开放,女性也开始追求自己的个性,此时影视作品中开始出现丰富的女性形象,女性形象呈多元化趋势。

(二)女性形象分析的相关社会学理论笔者通过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女权主义思想传入我国以来,学术界对女性的研究有很多。

其中在社会学领域,研究女性群体,主要研究女性群体与社会其它群体的结构关系,研究女性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学中的理论分支很多,在对此文的女性形象分析中,功能主义会认为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嬗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男权文化对女性形象的形塑也是合理的,没有突出女性的主体地位这不符合笔者此文的研究目的。

而冲突主义会认为,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反映的是女性群体文化与男权文化的冲突过程,过于激进,也不符合笔者本文的研究宗旨——旨在描述和揭示女性形象的变化规律。

社会性别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和社会建构理论这三种理论主要从性别文化和社会建构方面入手,与本文的目的和原则相符,所以笔者重点用这三种理论进行相关分析。

一下是对这三种社会理论的概述。

1 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区别于男女的生物性别,生物性别是一种生物学上的事实,是男性女性作为生物个体的生理特征,而社会性别则是指与男性特质或女性特质相关的①同上,132-135.②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79. 143.社会、心理特征,涉及到社会对于两性成员各自应有什么样的个性特质和行为的看法,即什么行为是“男子气”的,什么行为是“女子气”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