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8年)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8年)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8年)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2018年12月目录一、引言 (1)二、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 (3)(一)总体规模 (3)(二)结构分布 (3)三、毕业生年初就业率 (6)(一)总体年初就业率[1] (6)(二)年初未就业分析 (8)四、毕业生毕业流向分析 (10)(一)毕业去向分布 (10)(二)单位行业分布[2] (11)(三)单位性质分布[3] (13)(四)工作岗位分布[4] (14)(五)升学和出国 (15)五、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15)(一)就业地区域类型[5] (15)(二)毕业生回原籍工作分析 (21)六、求职分析 (23)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色举措 (25)(一)领导重视、科学管理,形成健全就业体系 (25)(二)确定目标、主动出击,拓宽就业服务渠道 (25)(三)以人为本、重点帮扶,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25)(四)上下联动,转变观念,创业教育初见成效 (26)八、对教育教学反馈 (26)(一)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市场需求,修改人才培养方案。

(26)(二)专业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26)(三)课程改革步伐不断加快。

(27)(四)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7)(五)促进教学相长,听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教育教学的反馈建议。

(27)九、关于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说明 (28)十、结束语 (28)一、引言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是经省政府批准设置、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前身为1981年成立的安徽省直机关业余大学,1988年更名为安徽省直职工大学,2003年转制成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行政隶属中共安徽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业务受安徽省教育厅领导,是安徽省直机关文明单位、合肥市卫生先进单位、合肥市双拥合格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350余人,在校学生逾万人。

校园总面积563亩,主校区坐落于合肥市新站区淮海大道300号,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教学设备总值4500万元,拥有实验实训室51个、多媒体教室99个、语音室5个、图书馆藏书60万册,建有覆盖整个校园的万兆主干网络,教学设施完备、功能齐全。

另有南校区位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耕云路158号。

学院设有轨道交通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健康养老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财务金融学院、商贸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思政教学研究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学部的教学机构,专业设置紧贴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需求,开设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建设工程监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学前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护理、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与工艺、电子商务、国际邮轮乘务管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40余个专业。

同时,学院与日本、韩国等多个海外学校、机构建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与韩国韩瑞大学合作办学开展“2+2”服装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与国际教育研修协会开展商务日语专业海外实习项目。

2016年成立继续教育中心,恢复面向社会招生的成人专科教育。

学院以培养技能型高水平人才为目标,以技能大赛作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积极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切实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实践锻炼,着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与省内外80多家知名企业建有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200余个。

其中,“派蒙功能性防辐射服研发中心”被评为“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2017年,学院被评为“国家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学院大力支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设有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创业实训孵化基地中共有22个孵化项目涵盖服装设计、电子商务、景观设计、数媒摄影、园林艺术等多个领域。

2016年,学院被评为“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并与微软公司签约合作成立了华东地区首个“微软创新学校”。

学院遵循“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宗旨,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秉承“厚学、笃行、奋进、创新”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服务地方城市发展和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重点打造城市建设和养老服务两个特色专业群,牵头成立了“安徽现代城市职业教育集团”,正向着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阔步迈进,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做出更大贡献。

建校30多年来,学院坚持“服务转型升级、谋求创新发展”的发展理念,秉承“厚学、笃行、奋进、创新”的校训,遵循“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技术技能型的人才,重点服务地方城市管理和现代服务行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各类应用人才。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学院一贯重视学生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内涵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就业服务力度,来推动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018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院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不断创新就业服务方式,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拓展就业市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一)总体规模2018届院系共有毕业生3256人,分布如图2-1。

其中男生1296人,女生1960人,男女生比例1:1.51,女生数量高于男生。

民族来源主要是汉族(共3235人,占比99.36%)、另外有21名回族同胞毕业生;毕业生主要来自我省共3245人,另外11名毕业生来自河南省(3人)、江西省(2人)、云南省(2人)、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各1人。

图2-12018届毕业生规模(二)结构分布1.学科结构分布2018届毕业生分布在10个学科,如图2-2,毕业生人数排名前三的学科分别是:财经大类1260人占比38.7%,是本校的主要学科大类,其次是电子信息大类424人和土建大类304人。

从图2-2可以看出性别在文化教育大类和公共事业大类上,女生的比例大于男生,比例高达5:1以上,虽然其他学科方向男女分布相对均衡,但是除了在电子信息大类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外,其他学科女生比例均高于男生。

图2-22018届毕业生学科分布2.院系分布2018届专科毕业生共有7个院系,具体情况详见图表2-1:表2-12018届毕业生院系和专业分布院系名称专业名称性别合计男生女生合计比例总人数比例财务金融系保险实务1019290.89%47014.43%财务管理1788105 3.22%会计电算化4129533610.32%城市建设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323466 2.03%3199.80%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29635 1.07%工程造价8647133 4.08%房地产经营与估价454085 2.61%城市设计系都市园艺817250.77%60918.70%园林技术222951 1.57%城市园林5855113 3.47%服装设计83543 1.32%服装与服饰设计2460.18%3.安徽省生源分布2018届省内生源分布如图2-3和图2-4,毕业生生源人数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是:合肥市581人占比17.9%,安庆市407人占比12.54%、阜阳市288人占比8.88%。

由此可见,院系毕业生生源来自周边合肥市和人口大市安庆市。

图2-32018届毕业生安徽省生源分布图2-42018届毕业生安徽省生源比例分布图三、毕业生年初就业率(一)总体年初就业率[1]1.男女生年初就业率2018届毕业生年初就业率如图3-1,学院总体年初就业率为94.01%,其中男生年初就业率92.75%,女生年初就业率94.85%,女生年初就业率高于男生2.1个百分点。

图3-12018届毕业生年初就业率2.各院系年初就业率2018年初就业率排名前三的院系分别是:城市设计系(96.39%)、工商管理系(96.01%)、信息工程系(94.58%)图3-22018届毕业生各院系年初就业率分布3.各专业年初就业率2018届毕业生分布在36个专业,平均就业率是94.01%,其中都市园艺、工程造价、应用电子技术、服装工艺技术、连锁经营管理实现了100%就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详见表3-1:[1]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口径向:年初就业率=(毕业生总人数-待就业-暂不就业拟升学-其他暂不就业)/毕业生总人数。

本文提及的就业统计未经特别说明的均为截至2018年8月31日的数据。

表3-12018届毕业生各专业初次就业率(二)年初未就业分析1.年初未就业性别分布2018届年初未就业率分布如图3-3,平均年初未就业率5.99%,其中,男生年初未就业率(7.25%),女生年初未就业率(5.15%),整体年初未就业率低。

图3-32018届毕业生年初未就业率性别分布2.年初未就业毕业生院系分布2018届各院系年初未就业率如图3-4,年初未就业率排名前三的院系分别是:财务金融系(8.72%)、现代服务系(8.33%)、国际商务系(7.06%)。

图3-42018届毕业生未就业院系分布3.年初未就业毕业生专业分布2018届未就业的毕业生中,按照专业来统计情况如表3-2,其中以下专业的毕业生未就业率相对较高,他们是:服装与服饰设计(33.33%)、老年服务与管理(31.82%),社区管理与服务(22.86%)、房地产经营与估价(17.65%)和旅游英语(17.24%)。

高职(专科)层次各专业毕业生初次未就业率详见表3-2:表3-22018届毕业生各专业初次未就业率4.未就业原因分析2018届毕业生3256人,就业人数2603人,未就业人数195人,173人未就业因目前处于求职中,占全部未就业人数的88.72%,具体未就业原因分布情况如3-5。

图3-52018届毕业生年初未就业原因四、毕业生毕业流向分析(一)毕业去向分布2018届毕业生总体去向如图4-1和图4-2,主要去向是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76.26%)、其次是其他录用形式就业(6.88%)和升学(5.25%),这三项占总毕业生人数的88.39%,实际工作人数多,另外也可以看出升学在毕业生的毕业去向的比例也很高,居第三位。

分别有1名毕业生参加国家基础项目和参军入伍。

图4-12018届毕业生总体去向比例分布图4-22018届毕业生总体去向人数分布(二)单位行业分布[2]2018届毕业生工作在各个行业,详细就业单位行业分布如图4-3和图4-4,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排名前三的是:批发和零售业(15.0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1.91%)和建筑业(10.7%)。

图4-32018届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比例分布图4-42018届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人数分布(三)单位性质分布[3]2018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如图4-5和图4-6,就业单位性质中排名前三的是:其他企业(87.74%),国有企业(8.1%),三资企业(1.94%),毕业生去企业工作比例非常高,其中去国有企业工作人数和比例均高于去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