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雲中:王宗岳《太極拳論》心解太極拳是中華武術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將武術、武功引入武道、武學,武道通佛道,武學通聖學。
《太極拳論》就是太極拳極為重要的經典,也是太極拳的心要,它以中華文化、中華智慧、儒釋道三學闡明中華武術,使中華武術成為智慧拳、文化拳、哲學拳、藝術拳、養生拳、武術文練拳。
王宗岳將中華文化核心——太極思維與中華武術融為一體,發明了太極拳;他是太極拳的開拓者、奠基人。
要學好太極拳須由王宗岳《太極拳論》入門,直入太極核心。
一、《太極拳論》釋名太極乃萬物之源、萬物之始、萬物之心、萬物之能、萬物之用,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一切歸太極,太極生一切。
太極:可用儒學「中庸」、「中和」、「中定」;道學「道」、「元氣」、「混元」;佛學「圓覺」、「妙有」、「一心」來理解。
拳:權衡、掌握、拿住、持之。
論:立論,以假名說真理,假即是真。
就是用太極之理來說明武術、武功、武藝、武道、武學,大道一同。
總而言之,心中先確立太極之理: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
陰由陽生、陽由陰生、陰陽互生、互不生;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即是陽、陽即是陰,陰陽相濟、含三為一,即為太極。
要在心中反復玩味,了然於心,以此立論來講武術(或世間萬事萬物),都能圓通無礙。
與佛學無住生心(心即太極)如同一理。
不住陰、不住陽、亦不住中;不離陰、不離陽、亦不離中,無住無所不住,即為太極妙用。
明確了太極拳釋名的心義再讀《太極拳論》經文,更為簡明易懂。
二、太極之理「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經文一開頭,單刀直入,直指核心。
真理,無理可言;真法,無法可立。
實際太極之理亦無,太極之法也無。
太極者,無極而生;無極乃隱而不顯、非斷滅無。
是為了說明事理建立而已,建立一個太極,以方便說法。
首先將心空下來,萬物由心造,法界由心生,一切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道理、事相可由語言文字來說明。
具體到修煉太極拳,太極者無極而生。
太極須從無極始,那就是先要建立一個大而無外的虛空和小而無內的中心。
在空中、心中顯現一個鬆空圓滿的「我」,即太極。
圓空法生,一有太極,一定有陰、陽、中,含三為一;三即多、一即整體。
陰由陽生、陽由陰生,陰陽變化就是一個動態的「我」。
動靜變化由鬆、空、圓、滿之體而生、由覺而知。
鬆、空、圓、滿之體和靈明覺知為動靜之機。
一有動靜,時間的空間、空間的時間,時空混化。
上、下、前、後、左、右、內、外八方空間;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時間,流注變化,我就成了一個變幻無常的球體。
圓滿的球體就是陰陽之母;母是包含一切,接著再看看變化無常的「我」又是怎樣變化邉拥摹「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我」是生存於地球之上,地心吸力不可須叟離也。
「我」還是一個鬆空圓滿的立體圓,圓的中心亦不可須叟離也。
那麼不離開地心吸力就是靜,不離開向心力亦是靜,隠而不現也為靜;離開地心吸力便是動,離開向心力也是動,顯現於外也為動;地心吸力與飄浮力,向心力與離心力就是靜與動。
能隠所現就是靜與動,能隱為性,所現為相,動之則分,由性現相,靜之則合,由相入性,性相合一,動與靜不可分,動由靜生、靜由動生、動靜互生互不生。
法爾如是,如如不動。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就是向心離心邉樱鈭A內方、外曲內伸,四周向中心蜷縮聚合,中心向四周膨脹消散,內外合一,平衡交通。
動分靜合,隨曲就伸如何應用?「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走即是邉樱ぞ褪悄Σ粒動離不開摩擦,摩擦亦離不開邉印人剛是骨肉形體為剛,我柔是神意氣為柔。
人剛為固體動、我柔為流體靜,流體靜為平衡流通的動。
練拳時形體邉樱w 內流體利用地心吸力保持平衡,就像一個容器裏裝滿水,不論容器如何動,容器內的水永遠保持平衡,水靜隨著容器動,這就叫走;水順著容器動而動,不離開容器就叫黏。
容器動的快,水也變化的快,容器動的慢,水亦變化的慢。
再比如巨輪浮於江海之中,巨輪為剛,海水為柔,巨輪在江海中咝袨樽撸F【掭啚轲ぃ毴瓡r如人在水中,水在人中,沉飄聚散,沒湧鼓蕩,形成千姿百態的拳架。
用時也復如是,自己如流體,他人如固體,固體融於流體。
固體入的快,水也流的快,固體入的慢,水也流的慢,永遠不丟不頂,粘黏連隨,包容著它。
總之,隨之變化,不費心機,你生什麼心,水生什麼法,這就是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避實就虛,以虛引實。
「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世界變化無窮,思想學說萬端,但真理只有一條,「覺」只有一個,一切變化都是如夢如幻,虛幻不實,忽隱忽現,性不離相,相不離性,性相合一。
動即是靜,靜即是動,走即是黏,黏就是走。
變化是永遠不變的,法爾如是,只有這一才是一貫的。
如何掌握上述理法?三、學拳方法「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著熟是感性認識、世間智,懂勁是理性認識、出世間智,神明是本性認識、出世間上上智,由名相、心法、到正智、如如。
在練拳中,動作姿勢熟練以後,體會拳中的陰陽變化,如沉飄、聚散、開合、大小。
向下的重量為沉如水流,向上的反坐力為飄如氣騰。
向心力為聚、縮小;離心力為散、放大。
體會到了動作中有沉有飄,有聚有散;此為著熟,屬於太極初級階段,屬於太極常識、世間智,此為著熟。
著熟以後繼續用功,不可停留在拳架和心法上。
漸漸自悟懂勁,通過感性認識(著熟)的感受,過渡到理性認識,建立太極思維。
沉中有飄、飄中有沉、聚中有散、散中有聚、沉即是飄、飄即是沉、聚即是散、散即是聚。
沉中飄、飄中沉、聚中散、散中聚含三為一。
也就是由單一感性思維上升到太極(整體)思維。
即陰由陽生、陽由陰生、陰陽互生互不生、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即是陽、陽即是陰、陰陽相濟,含三為一,方為懂勁,屬於太極拳正智、出世間智,懂勁才是真正入太極之門。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是一個學練太極拳的自然遞進過程,非人為設定。
即由感官意識熟練進入下意識,再由下意識到潛意識,由潛意識到本能,本能顯用即神明。
也就是將太極拳知識、太極智慧、太極思維一起去掉而仍能自然顯用。
就像我們說話、行走、吃飯、睡覺一樣無為而為,不用任何法自然而為,此乃平常心即道心。
練拳時神明境界是意造一因,中心發動,周身顯用,偏沉則隨,整個一套拳就像長江大海,滔滔不絕,自然咝小pな郑ㄍ剖郑r,心平氣和,氣定神閑,心如如不動,境風識浪,沒湧鼓蕩,應物自然,此乃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神明即本覺,本覺本有,乃人本具的智慧和功能,生而具有。
但由於我們長時間生活在世間法中,我們每個人都用神明而不覺神明。
習慣於妄念、分別、執著,要開發恢復本具的神明功夫,定要下一翻去妄存真的真實功夫方可。
轉用力為不用力,用本具重量;轉僵硬的形體為鬆柔靈活的流體;轉執著人我、妄念的有為法為捨己從人的無為法;轉單一的形體邉訛槌Ⅲw的神意氣邉樱拍芑謴臀覀兊谋揪咧腔邸;砣回炌ň褪敲餍囊娦裕餍囊娦灾峋毴攀钦嬲木毺珮O拳,明心見性後繼續用功,才是無漏法。
將來練拳才能一帆風順,練一天功長一天功,水到渠成,真正體會到武道通佛道,佛理即拳理,拳法即佛法,真實不虛。
練太極拳乃人生最高享受,乃大丈夫所為。
明白以後,如何用功?四、拳法要領「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虛領頂勁是飄浮量,神意氣飄浮升騰,精神提起。
氣沉丹田是沉重量,形體重量,鬆沉放下,沉著轉換。
虛領頂勁因氣沉丹田而飄浮,氣沉丹田因虛領頂勁而鬆沉,不偏不倚,不偏陰不偏陽、不偏中、也不離陽、不離陰、亦不離中,陰陽互依互不依;也即不偏沉、不偏飄、也不偏轉,又不離沉、不離飄、也不離轉,沉飄互依互不依,自由自在。
也就是太極拳的中正安舒、平衡流通。
忽隱忽現就是大小變化,大為現,小為隱,大而無外,小而無內。
由內向外,離心、消散、點、線、面、體、超立體、虛空為大。
由外向內向心、聚合、體、面、線、點、隱至空(中空)為小。
隱現乃變化的過程,過程乃虛幻不住。
「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在練拳中,一覺左側重量下沉著地自然轉換飄浮升騰,右側重量下沉著地也同樣自然轉換飄浮升騰,左沉同時右飄,右沉同時左飄。
黏手時周身流體,挨何處何處轉虛,在此講左右,實際上任何一個部位即虛即重,即重即虛,虛實轉換,虛實相通。
周身處處即太極,重即是虛(杳),虛(杳)即是重,陰陽一體。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
」分四層來講:其一,一個立體的太極圓,向上仰之則彌高,繼續升高至最高處,隨即向下即俯之則彌深,到最底處繼續向下就轉成向上仰之則彌高,循環無端。
其二,中線上下正反扭環螺旋,螺旋上升為仰之則彌高,同時螺旋下降為俯之則彌深,仰之則彌高不離俯之則彌深,俯之則彌深不離仰之則彌高。
其三,如氣體向上升騰為仰之則彌高,重量向下沉為俯之則彌深。
其四,意向上無限高遠為仰之則彌高,意向下深無底止為俯之則彌深。
實則沉重量向下縮小集中為俯之則彌深;飄浮量向上放大膨脹為仰之則彌高。
仰之則彌高依俯之則彌深;俯之則彌深依仰之則彌高,互依互不依。
「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立體圓,一邊進一邊退,進退圓通,進之則向外向前螺旋膨脹放大長而遠;退之則向中向後螺旋縮小集聚偏沉隱至於中空,進之離心大而無外,退之向心小而無內。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練拳時,周身處處圓通,忽隱忽現大小變通,如行雲流水流體流通。
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超立體神意氣化通。
人無我人空,法無我法空,中心通空,四周圓空。
順著地心吸力打拳,完全不用力,對抗羽毛蠅蟲的力量都不用。
自己如虛空中飄浮的浮雲和微塵,黏手時只要受到力量,哪怕是羽毛蠅蟲的重量都採用縮小偏沉隱至空,讓其順地心吸力沉落。
「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人無我人空,法無我法空,圓覺獨存,虛徹靈通。
先天本具的圓轉功能和無為法自然顯現,靠思維意識不可得知,而圓覺智慧和圓轉功能可以照見一切外緣,化解一切外力。
「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所向無敵非單純以武功無敵,而是對世間及出世間事理無所不通;具有世間智,出世間智,出世間上上智。
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智慧圓滿,能力圓滿,才稱得是大英雄。
英雄所向無敵,就是通過上述之理法,證悟到真正太極境地。
五、太極本具「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
」旁門乃心外求法,凡不是求本具的皆為旁門。
自古以來,武術界皆強調速度、力量、技法、心法。
論武必有輸贏,輸贏的因素取決於速度、力量、技法,這些都屬於低層次的有為法,世間法。
「四兩拔千斤,顯非力勝,耋耋能禦眾,快何能為。
」四兩拔千斤,非力也。
乃四兩稱砣的重量,通過杠杆的原理,可拔千斤之重量。
非用小力破大力,而是重量的轉換。
耋耋老者,行動緩,速度慢,力量弱,何以禦眾,靠的是通過長期訓練化成本能的圓轉功能,身如轉門、轉球,可化解各種單力、直力,這屬於出世間法。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