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摘要: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

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结构上,抒情上、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以及他散文体现的丰富文化意蕴,探求了朱自清散文在中西文化撞击下所走的民族化的道路。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分为:1、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题的;2、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3、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作品。

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结构上,抒情上、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以及他散文体现的丰富文化意蕴,探求了朱自清散文在中西文化撞击下所走的民族化的道路。

关键词: 朱自清散文结构艺术语言艺术文化艺术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东海人。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最重要的散文作家,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成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先后写出了《背影》、《春》、《温州的踪迹。

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儿女》、《给亡妇》等散文名作,这些作品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蜚声文坛,从而奠定了其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

纵观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结构的艺术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

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

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

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

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

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可谓天衣无缝,严谨缜密到了极点。

(一)漂亮的构思优美的散文,必须讲究艺术构思。

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

清人刘熙载云:“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

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1]。

《春》这篇短小的精美的散文,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

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是的希望。

《春》好一幅迎春图,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

一句朴实而似寻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

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也没有粉饰却又有最神奇的功力,有一种不露痕迹的自然美感。

说杨塑的名篇《雪浪花》“是叫浪花咬的”一句中的“咬”字,是作品的“文眼”[2] 。

确实这个“咬”字用得好,内涵丰富,安设得巧妙,但总是有点雕琢的痕迹,不如“一年之计在于春”显得平易,自然,朴实。

2.散文的艺术构思,还表现在线索的贯穿上。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索,从而使结构谨严整一,完美和谐。

一般说来,线索有“纵贯式”和“横贯式”两种形式[6]。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

《背影》能很好地体现“纵贯式”的线索结构,研究朱自清的散文“不可不谈《背影”》。

“背影”是全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

《背影》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时”的“背影”,开头的“背影”伏笔,到结尾是“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

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

如果没有这种不可少的交代,写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

行文中间,两次写父亲的“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买桔子时的“背影”,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跪姗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买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这段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也反映了朱自清对慈父的怀念之情。

父子情真,通过“背影”这一纵贯式的线索,把父子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淡沉,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8] 。

另一种是所谓“横贯式”的线索结构。

是以内在的思想感情的红线连缀各种不相关的生活片断或画面,并列地组织材料。

如《给亡妇》、《冬天》、《春》、《南京》、《蒙自杂记》等等。

《给亡妇》一文,是作者为怀念他死去的夫人而写的。

文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亡妇生前家庭生活的琐事,而且并不相互关联。

于是作者写亡妇“为了孩子”,“为了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这两层意思[9],(二) 缜密的结构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充满了“诗意”,其实是和他精研构思分不开的。

朱自清散文结构严谨,不仅仅体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同时还体现着服务性,整体性,多元性的结构特色。

1.服务性。

结构作为形式美的因素,是为表现作品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

正如黑格尔所说:“内容非它,即形式之回到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回到形式”[5]。

《春》的结构主要由盼春、描春、颂春三个结构层次组成。

其中以“描春”为重点。

朱自清巧妙地把主观感受与客观景象结合起来,把时空交汇互织在一起,细致入微而又繁简得当地描绘了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依次而写,层层展开,展现了色彩缤纷、春满人间的巨幅图景,表现了作者因春之来临的无限兴奋情怀。

可以看出,“春”是全文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结构。

开篇以“盼春”开启全文,中间的“描春”再现春的生机蓬勃图景,结尾的“颂春”回应开头,同时盛赞了春意盎然的青春活力。

《春》一文的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结构谨严有致,很好地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2.整体性。

朱自清的散文结构,既表现了主题,又服务于主题思想的表达。

细读朱自清的散文,深感剪裁的详与略,安排的先与后,缝合的疏与密,有一定的内在秩序。

即把七零八碎的互不关联的材料,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显示了作品结构的整体性。

《罗马》一文,则用了由点到面的布局,以罗马市场为中心,先写罗马“城市上面”的巴拉丁山,继而写“市场东边”的斗狮场,再写“斗狮场”南面的卡拉浴场,把罗马星罗棋布的古迹按顺序连缀在一起来叙写。

象这类记游的文章还有《松堂游记》、《莱茵河》、《威尼斯》等等[10]。

此外,注重开头和结尾,也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结构的整体性特征。

3.多元性。

朱自清散文的结构,不仅具有整体的美,而且变幻多姿,色彩纷呈,富有变化的美。

他从主题的需要出发,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来营构他的作品。

作品的结构,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主题也会因文而异,而呈现出结构的多元性。

同是写“哀”,怀念妻子,《冬天》与《给亡妇》的结构不同。

前者,作者在怀念亡妇中怀有温馨的甜蜜,以此掩饰内心的楚痛,故采用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横断面结构。

在对比衬托中隐含着对亡妇的怀念之情,回忆亡妇,顿觉“温暖”。

后者,怀念的是一腔悲痛,想到亡妻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内在的怀想和哀痛为线索,一气贯通地抒发感情。

因此特定的情绪,特定的题材,创造了特定的结构。

总而言之,朱自清散文严谨缜密的结构,不仅体现在漂亮的构思上,也体现在多元的结构技巧上;不仅表现着,服务于思想内容,也表现了内容的客观形式—即结构的特点。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漂亮缜密的写法,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

”二、抒情的艺术朱自清的优秀散文,往往兼有叙事、抒情、写景描写、议论等诸因素。

根据侧重面的不同,我们从叙事与抒情,写景与抒情,说理与抒情三个角度来探讨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

(一)叙事抒情,真挚的美有两种散文,一种是虽然也以现实生活为根据,但在写作过程中,作家对事实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有一些必要的想象和虚构;另一种则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完全不容虚构。

朱自清的散文属于后一种。

我们读朱自清的散文,的的确确相信他笔下写出来的都是真人真事,都是实录。

例如,买桔子的“父亲”,“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的学费”的亡妇,房东太太,和易宽容的叶圣陶,都是真人;象《执政府大屠杀记》中记述的“三一八”惨案,《生命的价格一一七毛钱》中记述作者亲眼所见的,用七毛钱买来的一个小女孩的命运,都是真事。

问题的关键是,朱自清善于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娓娓叙来,并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以达到质朴和真挚的情感美。

朱自清在对现实生活真人熟悉的前提下,用白描与“画眼睛”手法,能做到以“形”传“神”、以“神”表“情”,让笔下的人物“形神”兼备,而又表露出作者的主观感情。

各种悲愤的感情隐秀、真挚地从作者的“痛苦”的脸相上表露出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朱自清写人抒情的另一方面,是通过一系列人物生活中典型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自然而然地变人物的“生活细节”为感人的“抒情细节”。

[10]“父亲”买桔子的细节,“妻子”照看“儿女”和“我”的细节、“儿女”吃饭的细节等等,这些细节寥寥数笔,不事渲染,而却又真挚吐露质朴的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天伦之乐,具有真实之美。

(二)说理抒情,理趣的美“理趣”,就是诗文与政论的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抒情美感。

朱自清赞扬鲁迅的杂感时说过:“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却还有别的,就是那传统的称为‘理趣’,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理智的结晶’的,而这就是诗”。

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杂感里,继承了韩愈柳宗之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

他早期的杂感,如《航船的文明》、《生命的价格—七毛钱》、《旅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等,缘事而议,叙议结合,矛头指向旧的社会制度,社会风习和反动的军阀执政府,幽默灰谐中藏有批判的锋芒。

到40年代后期,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他自觉地运用杂文这一武器进行战斗。

如《论吃饭》、《文艺节纪念》、《论不满现状》、《新中国在望中》等杂感,满腔的诗情常常是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的。

三、语言的艺术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是有口皆碑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