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国际贸易理论角度初探人民币国际化

从国际贸易理论角度初探人民币国际化

从国际贸易理论角度初探人民币国际化
本文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网络外部性”角度,首先在理论上解释了货币国际化的含义。

简要描述了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然后选取了人民币跨境月交易额和进出口月统计额来代表进出口贸易和人民币国际化,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得出显著正相关的结论。

最后初步探讨外经贸企业如何应对不可逆转的人民币国际化。

标签:国际贸易理论;人民币国际化;网络外部性
世界贸易组织(IMF)将货币国际化定义为:某国货币越过该国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兑换、交易和流通,最终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

“欧元之父”蒙代尔也认为,当货币流通范围超出法定的流通区域,或者是该货币的分数或者倍数被其他地区模仿时,该货币就国际化了。

自1997年开始的人民币持续的和大规模的境外流动,到2015年11月IMF将人民币纳入SDR框架,人民币已实现了跨境流通,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世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基本职能。

虽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时间并不长,我国的资本项下也未实现完全开放,但是我国人民币迈出国门、增加国际贸易结算份额,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一员的强势姿态却举世瞩目。

一、基于国际贸易理论的货币国际化理论研究
国际贸易作为货币国际化的现实起点和客观需要,为货币国际化提供了技术上和理论上的实体基础。

而货币国际化之后,又反过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深入。

从国际贸易角度来提供货币国际化的理论依托,也成为货币国际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贸易论认为:国际贸易规模越大,在交易中就越有可能使用该货币,进而该货币则越有可能国际化。

Hartmann(1998)提出了“货币的网络外部性”假说,他认为,由于规模效应的缘故,一种货币的交易规模越大,交易成本越低,人们所使用的媒介货币就会趋向一致。

即随着贸易规模的增大,规模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更容易产生国际化的货币。

假设有甲乙丙三国各自有自己的货币abc,而甲国由于国际贸易规模较大,在三国的国际贸易中更倾向于使用甲国的货币来进行交易。

在规模效应的驱动下,贸易额较小的乙丙两国趋向选择甲国货币作为本国的结算货币。

若由三国扩展为N国,如果某一国贸易和投资规模比别国略大,此大国货币就可能会成为小国间的外汇交易货币。

因为存在自我强化的效应,该货币的市场可能会扩大并吸收一些较大国家也使用本国货币,从而最终成为国际核心货币。

这种从小国到较大国家再到国际核心货币的过程,就像滚雪球一样,因此也称为“滚雪球效应”(snowballing)(Paul Krugman,1984)。

同样,在一种货币衰亡时也必将存在滞后效应(hysteresis),而新兴国际货币也会受制于同阶段已有核心国际货币,即国际主导货币的历史惯性。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2008年的金融危机暴露了东亚在对世界货币美元的依赖下所呈现出的货币
错配、期限错配和结构错配等深层次金融问题,严重危害了东亚各国的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我国货币当局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从扩大人民币结算范围到加入SDR一篮子货币,取得了不可逆的长足进展。

(一)经常项目下,人民币结算迅速发展
从2008年11月中国政府宣布针对中国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开始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开始,到2009年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银监会公告〔2009〕第10号)的出台,人民币跨境结算在总量和相对量上发展强劲。

根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2011年人民币跨境结算2.08万亿元,2012年人民币跨境结算2.94万亿元,2013年人民币跨境结算4.63万亿元,2014年6.55万亿元,2015年7.23亿元。

(二)与多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
货币互换协议虽然不是直接发行和结算货币,但它在服务于贸易的基础上,为人民币跨境结算为起点的国际化打开了缺口。

根据人民银行跨境五周年大事记的统计,自2008年12月12日与韩国中央银行签订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开始,到2004年12约1日,中国人民银行已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或续签了规模超过3.5万亿的货币互换协议。

2.与世界主要货币进行直接兑换。

自2012年6月1日始,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在上海和东京两地正式开始实现了人民币对日元的直接交易,还节省了大量的交易费用,熨平了匯率风险。

陆续实现了与澳币、欧元的直接兑换。

近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副总裁孙杰表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积极筹备在伦敦、纽约等主要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人民币国际化更进一步。

(三)成为SDR一篮子货币成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董会11月30日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新的货币篮子将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

并发表声明:认为人民币符合“入篮”的所有现有标准。

自2016年10月1日起,SDR货币篮子权重调整为:美元占41.73%,欧元占30.93%,人民币占10.92%,日元占8.33%,英镑占8.09%。

三、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证研究
国际贸易催生并推动了货币国际化,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这一课题上也不例外。

因为数据可获得性等原因,我们用海关总署公布的中国进出口总额来衡量中国的国际贸易,用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跨境交易额来衡量人民币跨境结算,进而尝试解释国际贸易额与人民币国际化是否有显著的必然性联系。

具体数据见表1。

四、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外经贸企业的深刻影响
作为国际贸易最基本的单位外经贸企业,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有得有失,以前固定汇率、廉价劳工成本、人口红利、资源红利为依托的粗放式增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波动的汇率市场下的劳工成本增加、资源消耗成本大幅增加等各种复杂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深刻地改变了外经贸企业的经营模式、生存模式和发展模式。

1.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的不断提高,外经贸企业首当其冲的获益就是可以直接用人民币结算。

在节省大量交易费用的同时也避免了汇率风险和汇兑费用。

在经营时,可以确定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和收入,并以人民币计价,也就是说直接合同行为发生时或结束时就能锁定毛利,大幅提高经营和财务管理的效率。

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也可以选择包括本国货币人民币在内的多种货币结算方式,分享套汇套利等金融市场的潜在机会。

最后,大大提升了国内企业的国际意识,方便他们参与国际市场,分享和分担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阴晴圆缺。

2.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外经贸企业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更为复杂。

频繁而且双向大幅波动的外汇市场,对传统外经贸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行外汇管理来分散风险、锁住利润、甚至分享金融市场的蛋糕。

一国货币国际化最后结果就是通过贸易或资本项目逆差对外输出货币,实现国际化,担负世界货币的职能。

我国长期贸易顺差,资本项目循序放开,不管贸易项目还是资本项目的逆差都将会带来人民币远期升值的强烈预期。

在远期升值近期频繁波动的复杂背景下,外经贸企业一方面应该加强内功,通过创新优化产品、节约成本、扩大利润来增强自身实力和抵御风险的实力;另一方面力争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的升级转型,实现“走出去”的战略,分享国际市场的人口、资源、制度红利。

人民币国际化道路漫长,在国内外普遍认为人民币并不具备货币自由流通条件的情况下,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货币政策完全独立、资本有限流动、汇率有限浮动的中间汇率”的特殊路径,实现了“从非角点到角点解的动态过程,成为‘三元悖论’现实版本的经典案例”。

经实证研究证实,我国跨境人民币交易与进出口总额显著正相关,即贸易增长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深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深入也会带来国际贸易的增长。

外经贸企业要分享人民币国际化的好处就必须加强内功、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同时“走出去”提升产业链位置,分享国际市场的各项便利,更好地在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中生存、发展、壮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