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上古史重点

世界上古史重点

世界上古史重点一、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

二、古代埃及:金字塔、埃赫那吞的改革。

三、古代西亚:楔形文字、汉莫拉比法典、巴比伦之囚、贝希斯铭文、尼布甲尼撒二世居鲁士、大流士、汉莫拉比中央集权的表现、大流士改革。

四、古代希腊:荷马史诗、僭主政治、陶片放逐法、梭伦的改革、克里斯提尼的改革、伯利克里时代的繁荣。

五、古代罗马:十二铜表法、王政时代、元首政治、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罗马帝国的兴衰。

中国古代史教程(上)重点一、夏商周:甲骨文、金文、青铜器、盘庚迁殷、礼乐文明、宗法制、井田制、分封制世卿世禄制。

二、春秋战国:大国争霸、弭兵之会、初税亩、三家分晋、鲁国斗争、公家和私家之争、商鞅吴起李悝变法(内容影响)、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的转变、百家争鸣、稷下学宫。

三、秦汉王朝:秦巩固政权的措施、秦的兴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与分封制相对比)、皇帝制、官僚制度、五德终始、王国问题、黄老之治、轮台罪己诏(背景、内容、影响)、巫蛊之祸、察举制度、新儒学(背景、内容、影响、复古和再授命思想)、王莽改革、光武帝的柔化政策、豪强地主与中央集权、尚书台、门阀制度。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均田制、三长制、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南北朝的世风不同点。

五、其他:思想文化: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田亩制度的变迁。

行政体制的变更。

人物评价:秦始皇、汉武帝、曹操、诸葛亮。

(注意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待)。

中国历史文选重点一、名词解释。

甲骨文、金文、四书、五经、三礼、春秋三传、左丘明、刘向、老子、编年体、语录体、纪传体、国别体、《论语》、《老子》、《孟子》。

二、问答题。

编年体的定义和特点、国别体的定义和特点、出土文献的价值、孔孟思想的现代价值。

三、标点翻译。

一段出自于课内,一段出自于课外。

课内有可能考《尚书·牧誓》、《左传·晋楚城濮之战》、《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

二、繁简字荐与兴核递惊忧遍宾灵薦與興覈遞驚憂徧賓靈义国会简独万书阳过礼義國會簡獨萬書陽過禮龙岁床扰异龍歲牀擾異中国通史考点luna1.中华文明西来说中华文明西来说”作为一种历史假说,认为中华文明非发源于本土而是由西方文明传入,最早由西学东渐的传教士提出,1921年瑞典安特生在发掘仰韶文化遗址时再次提出,他在中国西北地区(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发现很多彩陶(红陶),跟中亚安诺地区的非常接近,并使之成为显学,显学之下有四种说法,一是埃及说,二是巴比伦说,三是印度说,四是更古老民族。

后梁思永提出“后冈三叠层”,否定了西来说。

后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此学说渐渐不得人心,在几代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安特生的中华文化西来说自然也就成了历史的烟云,中国学者为反驳该学说所作出的努力维护了中华文明。

2.疑古思潮“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说——顾颉刚,包含着以下三个层面上的内容: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譬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王是禹,到孔子时始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时三皇出来了,汉以后才有所谓"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

顾于是形成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

"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第三,在勘探古史时,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譬如,"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顾由此得出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知识"性质的结论是:"我们要辨明古史,看史迹的整理还轻,而看传说的经历却重。

"稍后他干脆和盘托出了他的致知取向:"我对于古史的主要观点,不在它的真相而在它的变化。

"简而言之就是"不立一夏,惟穷流变"。

《古史辩》3.三皇五帝三皇:伏羲氏、神农氏、女娲/燧人氏/祝融氏五帝:黄帝、太昊、炎帝、少昊、黄帝、炎帝、尧、舜、禹三皇五帝的说法,应该是后人对远古时期帝王朝代的概括,而非全指,是华夏文明对祖先的尊崇与追忆。

由于上古文献大多失传,三皇五帝属于通常所说的神话传说范畴,但从传说的广泛性上和《史记》等描叙,三皇五帝的真实性应该是确切存在的。

三皇五帝的所指有不同的说法,不可苟全,应该是不同人士的不同分类而已,并没有确切的所指。

4.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又称为契文(刀刻文字),内容主要是商代后期王室占卜的记录,故又称卜辞。

最初在河南安阳的殷都废墟中出土,故又称殷墟文字文字结构以象形为主,辅以形声和假借,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汉字,是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溯到商代。

19C末被发现,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时万多篇,已知汉语文献最早形态,语法完备,内容特点:1.占卜内容广泛2.占卜时神的吉凶指示由商王判断。

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郭沫若(鼎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砚堂)5.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或称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夏商周时代,一直到春秋战国之交为止,在物质文化上都以青铜礼乐器与兵器为显著的特征,在中国历史上又称为青铜时代。

BC2000—BC500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约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铁器和青铜器发明最早的地区之一,与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亡相始终。

有学者把中国青铜时代从商周至战国划分为鼎盛期、颓败期、中兴期、衰落期 4 个阶段。

也有学者将这一时期划分为殷商前期、殷商后期、西周期、东周前期、东周后期5个阶段。

中国各地的青铜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可以分作不同的地区类型。

中国步入青铜时代,大体经历了早(二里头)、中、晚期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中期时青铜文化以安阳殷墟为代表,这里是商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也是青铜铸造业的中心。

奴隶制社会繁荣,古代社会的礼制已成熟“青铜便是政治的权力”——张光直古代王朝之占有九鼎便是通天手段独占的象征6.礼乐文明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对后来历代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礼的本质,差异,即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必遵守各自行为规范,不可混淆不可僭越。

三礼,五礼乐的本质为和,同,以音乐激起同类感,协调万物纲纪,使人互相和敬各安其位,重在和谐精神与秩序协调。

礼乐关系: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礼是贵贱有序,乐是对礼的调度,礼”先“乐”后,礼是乐的基础,乐为礼定,乐为礼用7.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势每况愈下,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井田制瓦解,宗法制松懈,新生地主阶级积极主张变法,崛起的士阶层在思想上特别活跃,形成了不同学派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小说家十家。

8.战国兼并战国时期政治和战争目的由争霸转变为兼并,惨烈程度加重,实质上,战果兼并战争是新兴地主阶级争夺地盘、人口和控制权的斗争。

从消极方面来看,给人民带来了痛苦,破坏了社会生产,但也有其积极意义背景:随着铁制农具的发展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分封制走向崩溃。

意义:1.争霸和兼并战争为新兴势力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条件,要争霸就要富国强兵,进行社会改革,发展社会生产力。

1.大国争霸兼并战争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这种集权趋势的加强,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建立奠基,为后来秦的统一提供了基础。

3.华夏各民族交流,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9.商鞅变法内容:实施《法经》,推行严刑峻法,以军功授田,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合并乡、邑、聚为县,迁都咸阳,统一度量衡,按户征收军赋。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后车裂商鞅以平息保守派的怒火,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0.分封与郡县(见另份资料)11.轮台诏“用法”向“守文”的转变汉武帝征和四年“哀痛之诏”对严厉镇压的方式急刹车,下令停止在轮台屯田远戍,是历史上地网发布的第一个公开承认错误的罪己诏,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罪己以收民心的一次较成功尝试澄清了政治纷乱的局面,稳定了政治秩序,伺候朝廷“与民休息”,民众得尽力田亩,天下形势转危为安,直接形成了昭宣中兴,使西汉的统治得以再延续百年。

12.内圣外王旨在与传统及社会的对抗而又不否认人的精神超越,奠基人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将人们从虚幻的精神王国拉回现实。

强调个体精神追求的道家学说(内圣)与强调社会规范秩序的儒家学说(外王)相融合,讲个体与社会、自然与名教、内在精神超越与外在功名追求相协调,主张依靠内在心灵的约束力来支配外在行为,开启宋明理学突出伦理道德作用的先河。

内圣外王理论模式完成于西晋,被普遍接受是在东晋——永嘉之乱的强烈刺激,过江名士领悟到个体命运同国家社会紧密联系,过奖崩溃将会灭族灭种,个体超越根本无法谈起,王导、谢安、谢玄等均奉行。

东晋名士消除长久以来的困惑焦虑,接触人与社会的对抗情绪,改变西晋名士的痛苦思索,开始贵族的享乐与消遣,发现自然山水之美。

13.元嘉北伐又称瓜步之战,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伐北魏之战,公元430年宋文帝率军北伐,结果大败,损失惨重。

也称为元嘉北伐,北魏烧杀抢掠,刘宋国力大为削弱,防线由洛阳、滑台退至淮北,又退至淮南。

元嘉之战后,南北对峙开始转向北强南弱,且态势更加明显,至侯景之乱正式形成。

14.九品官人法东汉后期大族名士操纵选举,朋党交结,针对察举之弊,曹操提倡唯才是举,下令求贤,220年曹丕即位,推行九品官人法,将曹操政策制度化,主要内容:(1)设置中正品评人物,;(2)确立资品;(3)划分官品;(4)按品授官。

使在野名士月旦变成了在朝的中正品第,从而将选举权收归中央,力体现了皇权对大族势力的控制,是朝廷与门阀士族的博弈,曹魏将门第与才德并列,而西晋之后,唯重门第而不重德才。

最终成为门阀士族巩固统治的工具。

北魏孝文帝改制,全盘接受并推行九品官人发与门阀制度,河阴之变后流于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