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6.常州高新商务中心CBD城市设计

06.常州高新商务中心CBD城市设计

常州商务中心城市设计编制单位及主要参与人员上海同宽土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张良宽 高级工程师 硕 士李阎魁 注册规划师 博士后李永浮 副教授 博士后袁 雁 一级注册建筑师 博 士吕 刚 建筑师乔 颖 助理建筑师李文秀 助理工程师常州市规划局新北分局陆建华 苟开刚 卢金河 薛飞 胡 逸前 言21世纪初,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新特点,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支配和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城市群的核心是现代化的特大城市市,中央商务企区又是特大城市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大幅度增长,GDP及人均GDP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

特别是90年代以后,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

特大城市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调整,第三产业在城市结构中的比重得到提高。

金融、商务办公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城市产生了对CBD的市场需求。

长三角目前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我国不少城市都在建设或规划中央商务区,但城市商务中心(CBD)是经济发达,第三产业高度发展的产物。

长三角次区域级城市包括宁波、苏州、无锡、嘉兴、湖州、绍兴、舟山、扬州、常州、泰州、镇江、南通等,其GDP大多都已达到1000亿元。

有专家指出:城市要发展商务中心,其GDP至少要达到1000亿元(130亿)美元)。

其财政收入才会比较充裕,政府才会有资金去投资建设商务中心的交通、通信、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

常州2010年GDP总量将达到293亿美元,全市人均GDP分别达到6650美元,第三产业占GDP42%。

2020年,GDP总量将达到665亿美元,全市人均GDP分别达到16000美元,第三产业占GDP45%。

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具备建设地区级商务中心的条件。

目前,长三角次区域级城市大多都初步具备建设商务中心的经济基础。

但次区域级城市的中央商务区在规模等级、空间形态、开发运作和交通模式与世界级、国家级的CBD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

常州商务中心(CBD)城市设计,将探讨次区域级城市为什么要建设商务中心?建设什么样的商务中心?如何发展商务中心?并落实到具体的城市空间控制上。

常州高新商务中心(CBD)城市设计CHANG ZHOU GAO XIN SHANG WU ZHONG XIN (CBD)CHENG SHI SHE JI一、技术路线二、规划依据三、任务解读1.区位及上位规划2.形成时机3.特征分析4.商务中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四、项目定位1.等级2.规模3.区位4.内容组成5.结论五、规划设计1.现状图2.现状用地平衡表3.规划目标与理念4.布局模式5.空间结构目录6.土地利用规划7.空间形态示意图8.道路交通规划9.绿化景观规划六、城市设计准则1.建筑高度分区2.建筑风貌控制3.建筑形体设计准则4.街道景观设计准则5.开放空间设计准则6.步行系统设计准则7.室外广告设计准则8.夜景照明设计准则七、设施控制1.控制内容2.开发策略3.分期建设4.启动期八、用地平衡表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常州高新商务中心(CBD)城市设计CHANG ZHOU GAO XIN SHANG WU ZHONG XIN (CBD)CHENG SHI SHE JI一、技术路线卫生么要发展常州商务中心?发展什么样的常州商务中心?如何发展常州商务中心?常州高新商务中心(CBD)城市设计二、规划依据CHANG ZHOU GAO XIN SHANG WU ZHONG XIN (CBD)CHENG SHI SHE JI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第74号主席令发布);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5年第146号令发布);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四、《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五、《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六、《苏锡常都市圈规划(2001-2020)》;七、《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03年);八、《新北区次区域(总体)规划调整(2004-2020)》;九、《北部新城城市设计(2004-2020)》十、《江苏常州高薪商务区项目前期顾问》(2009年);十一、其它相关的国家、地方城市规划的法规、技术标准个规定,省、市关于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十二、各项基础资料、统计资料、地形图等;十三、甲方任务委托 书。

CHANG ZHOU GAO XIN SHANG WU ZHONG XIN (CBD)CHENG SHI SHE JI中国未来城镇体系发展趋势: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左右。

城市实化率65%以上,城市数量达到1000个左右。

1.规模体系:形成城市带和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格局.城市带区域人口12亿左右。

城市群人口8亿左右。

共有33个大城市群,包括:3个世界级城市群,7个国家级城市群,19个区域级城市群,3个潜在区域级城市群。

2.空间体系:由于城镇发展的不平衡性,将形成东部成片、中部东北成带、西部成群和点的空间体系。

东部9大城市群将连成一个世界级的沿海城市带,使整个东部地区基本上实现完全城市化,并且再吸纳中西部2-4亿人口;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形成20个左右的城市群,同时由城市群连成几个重要的城市带;西部地区收缩战线,实行生态移民和贫困移民。

集中发展一些重点城市和城市群,将人口向东部、中部转移,重点城市通过交通线联系起来。

长三角区域功能定位为:我国综合国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边缘国家主城边缘国家辅城世界城市体系网络示意图CHANG ZHOU GAO XIN SHANG WU ZHONG XIN (CBD)CHENG SHI SHE JI《江苏省城镇体系》:2010年城市化50%,2020为60%左右。

依托主干交通线,形成徐连、宁连、沪宁、新宜、连通5条城镇聚合轴。

其中沪宁发展轴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构成的城市发展走廊。

全省形成南京、徐州和苏锡常三个都市圈。

苏锡常是江苏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先导,共同组成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带和亚太地区重要制造业基地。

规划人口,苏州155万人,无锡155万人,常州145万人。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苏锡常是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最高,产业、人口、城镇高度密集的地区。

规划特别重视与上海关系的把握和对苏中、苏北的辐射、带动,体现了全省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要求。

苏锡常将形成由沪宁线(东西向)、沿江(东西向)、苏嘉杭(南北向) 和澄锡杭(南北向)所构成的“井”字形运输通道和基础设施走廊网络。

规划中确定,苏锡常地区在区域功能上是全国和亚太地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江苏经济增长和创新的中心、上海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都市空间形态上,提出的紧凑型城市、开敞型区域、网络化发展的都市圈发展理念和空间形态。

2010年2020年人口与城市化省城总人口(万人)7660800038304800城市化水平(%)5060816716其中特大城市57大城市610中等城市3539小城市770660社会经济城市人均GDP(元)50000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50<4030100人均拥有道路面积(m 3)14(20)18(22)人均住房使用面积(m 3)20(26)25(30)37(25)40(35)11(6)12(8)98(95)98(98)人均生活涌水量(升/日)230(160)250(200)80(30)98(70)98(80)100100CHANG ZHOU GAO XIN SHANG WU ZHONG XIN (CBD)CHENG SHI SHE JI常州城市性质: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现代制造业基地、文化旅游名城。

常州主城区人口:2010年达155万人左右;2020年达180万人左右。

常州主城区空间发展方向:“拓展南北,提升中心”。

由八个组团组成,形成“一体两翼”分散组团式的空间结构。

一体:即中心城区,其主要功能为生活居住、公共服务、商业金融、文化旅游、科技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包括中心、高新、城西、湖塘、城东五个组团;重点规划建设“两圈”(市河和京杭运河文化景观圈)、“五区”(三个历史文化街区和城北现代旅游休闲区、淹城遗址公园和滆湖旅游休闲区)、“一城”(以高等职教为特色的高等职教基地)、“三园”(城北国家级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西工业园区、城东工业园区)、“三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

两翼:为主城的南翼和北翼。

南翼:即武南组团。

主要功能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生活居住和休闲度假。

重点规划建设“一园”(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南园)、“两区”(常州环滆湖休闲度假区和武南生态居住区)。

北翼:包括新龙、新港二个组团。

主要功能为现代生活居住、港口和现代制造业基地。

重点规划建设“一港”(长江常州港)、“一区”(滨江工业区)、“一城”(新龙新城)、“二园”(电子工业园和环保产业园)。

高新组团:主要功能为发展机电一体化、电子、软件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及市公共服务中心、大型生活社区、现代旅游休闲区和城市北部商贸副中心。

公共服务中心设施:在高新组团内规划建设市级公共服务中心,在周边规划建设城市商贸副中心。

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相配套的高新技术研发基地。

CHANG ZHOU GAO XIN SHANG WU ZHONG XIN (CBD)CHENG SHI SHE JI新北区功能定位:区域交通枢纽,全市的政治中心,商贸、文化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先导区、现代制造业集聚区、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新城区和市级重要基础设施配置区。

新北区2020年规划人口:67万人,新北区远景人口容量可达97万人。

空间结构:三区:高新分区、新龙分区、新港分区;二片:孟河片区、空港片区;一核:生态绿核。

空间发展策略:以高新分区为主体,以沿江开发为重点,南北为主,沿通江大道、长江路、龙江路轴向推进。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布局:构建“一副一次三片五点”的分级多中心商业服务体系。

一副:在高新分区以通江大道、黄山路、太湖路等商业街道为依托,规划建设市级商贸副中心。

一次:在新龙分区规划建设新北区区级商贸中心。

三片:在孟河、罗溪和春江镇中心位置规划建设集中的商贸服务片区。

五点:在西夏墅、薛家、飞龙、新魏和龙虎塘中心位置规划建设集中的商贸服务点。

北部新城规划用地72平方公里,主要由新龙分区(20万人),高新分区(16万人)组成。

北部新城功能定位:建设成为集中了行政文体、商务办公、商业娱乐、旅游休闲、创意文化、生活居住、生产制造等多样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新区。

功能构成策略:板块组织划分主导明确的功能区域 基于现状条件、需求分析和发展潜力研究,确定主导功能,并划分主导鲜明的城市功能板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