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领导者的心理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领导者的心理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领导者的心理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领导决策,即在领导工作中,为了实现某一组织目标,由提出的几种方法或几种行动方案中选取效益最大、损失最小的方法或方案,以期优化地达成目标。

它既是静态的领导决定,又是动态的决策过程。

决策是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责,心理素质是领导实行决策的基础;他对领导决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领导者的心理因素简单的从决策角度上说是由智力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和个性因素四个方面组成。

由影响领导决策的几种心理素质,我们可以了解心理素质对领导决策的作用,掌握各种心理品质以及不容忽视的心理效应对决策的影响与作用。

由于对心理效应的研究是具体实在的,我们就从决策的过程着眼,分析在决策的各个阶段中影响决策的各种心理效应与心理作用。

<一>决策过程划分
从决策的定义知,它作为结果是一个静态的决定,而从整个活动来看它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它决不只限于从几个备选方案中选定一个的简单行为,而是包括几个阶段和涉及许多方面的整个过程。

1、搜集情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领导者所要做的就是搜集组织所处的决策环境中关于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的情报并加以分析,同时对组织内部的有关情报也要搜集并加以分析,以便为拟订和选择计划提供依据。

2、拟订计划阶段当对情报搜集与分析完成之后,领导者根据组织所需解决的问题,拟订出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

3、选定计划阶段对于领导者来说,选定计划并不是如同学生对试卷答案选择一样简单,它必须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和未来发展的预测,从各备选方案中选定一个。

4、对已选定的计划进行评价在前三个阶段之后,决策基本上已做出。

在这里要求进行评价,事实上是一种追踪决策,通过评价不断反馈,指引做出最优决策。

实际上在决策的各个阶段,它们本身都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但从决策的总过程来看,大体上可以划分决策为四个阶段。

<二>心理效应与心理作用的分析
通过对决过程的划分,各阶段领导者的任务与作用也都已清晰可见,领导的决策工作也就是围绕着这四个阶段逐步展开。

由于决策划分为四个阶段,各个阶段领导决策的任务不一样,行为也就不一样,因此,影响他们的心理效应与心理作用也不一样。

在第一阶段中,领导者的任务主要就是收集正确的情报并加以分析。

所以这一阶段中所要注意的心理效应与心理作用主要是主观认识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心理过程。

这些心理过程都是属于习惯化、固定化的知觉模式。

1、首因效应它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

,我们可以看出,对决策中收集正确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这种效应是不利的。

无论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坏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

2、近因效应它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

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3、晕轮效应它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

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对信息的评价,要克服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不掺杂主观成分。

4、经验定势效应它是指决策者对某人或某事根据一贯地处理方法或因习惯性的措施处理该人或该事而造成的影响。

在决策中,领导者往往由于其自身的权威性若对情报以经验或惯例来处理,则很容易使决策产生偏差,误导决策。

5、个人的需要和成就动机效应它是指某人因自身的需要或成就动机影响其对其他人或事的正确的看法。

个人的需要尤其是领导者的需求动机会左右其对情报地搜集与分析。

领导者会按其自身的需求来决定是否采用或不采用一些因素,而当其成就动机过大时又有可能导致决策的仓促形成,忽略部分可能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第一阶段工作完成之后,决策随即进入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

由于这两个阶段都是围绕着方案的设计与选定,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与延续性。

因而,我们将这两个阶段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与作用结合起来研究。

它们主要为参与式决策的心理效应、权力性的心理效应、风险型决策的心理效应和不确定型决策的心理效应。

1、参与式决策中的心理效应参与式决策是指领导者组织群体成员共同做出组织决策的行为方式。

在现代生活中,随着生产力的日益发展,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速度不断提高,领导决策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更趋复杂。

若单凭领导者的个人能力很难做出最优的决策。

因此,领导者将不得不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帮助决策。

领导者需要群体成员参与提出方案、论证方案,需要集思广益。

2、权力性决策中的心理效应权力性决策是指某种组织通过其领导者所拥有的合法权力对实现组织目标及其方法和途径的决断过程。

领导行使权力性决策由于受权力行使正确与否的影响,因而会产生两种心理效应:一是积极的心理效应;一是消极的心理效应。

(1)积极的心理效应首先,由于领导权力的合法性保证了决策具有权威性,使得决策的执行者必须以高昂的热情去执行,否则国家将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执行。

其次,由于其强制性从而保证了执行决策的高效率,避免了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消极抵制。

(2)消极的心理效应权力性决策产生消极的心理效应多为领导不当行使权力所造成的。

3、风险型决策的心理效应所谓风险型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由于存在不可控制的随机因素,使得一个决策方案可能导致几种不同结果时所采用地决策方法。

风险型决策对于几种不同结果可以事前把握并掌握其出现概率。

由于领导在风险决策中事先对出现的结果及概率是可知的,因此,导致领导对决策的选择与领导自身对随机因素的认识和把握是相关的,与领导的个性、气质也是有关的。

4、不确定型决策的心理效应不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有类似之处,都因随机因素的出现使决策方案可能产生几种后果;不同之处只在不确定型决策对后果出现的概率是不可预知的
在不确定型决策中,由于风险系数大至不可预知的地步,领导在各种方案比较时的矛盾冲突就更趋复杂,心理作用也就更为突出。

其中主要有四种典型心理:
(1)悲观心理这种心理作用下的领导者以悲观的心态来选择决策的方案。

他们认为决策的负面效应要大于正面效应。

悲观心理多产生于对信息掌握不全面,没有自信心,害怕承担风险这一类领导中
(2)乐观心理决策者在乐观心理的指导下会分析决策成功的可能性与效益的大小。

若成功的可能性被认为较大且效益也大时就会确定这种决策。

因此可见乐观心理下的决策是一种“大中取大”或“小中取小”的决策。

它带来的影响是决策风险大,但成功将导致高效益。

(3)平衡心理平衡心理对决策者来说是一种较理智的心理。

它要求平衡悲观与乐观两种心理,将所有可能出现的机会均等看待,反复考虑得失利弊,效益与风险兼顾。

平衡心理要求决策者寻找效益与风险的平衡点,力求高效益低风险。

(4)侥幸心理侥幸心理其实类似于观望,见风使舵。

决策者对每一个方案都不肯定也不否定,考虑到效益大就实行。

然后对决策实施效果听其自然,寄希望于偶然机遇。

若第一次决策受阻,他会选择下一个方案,然后继续观望,等待机遇。

产生侥幸心理是领导者无能的表现。

决策进入第四阶段,我们需要对决策方法进行评估,堆积册的运行效果进行监督,对决策出现偏离进行纠正。

因此,也就因追踪与应变两种对待执行的方法中产生相应的矛盾心理。

对于原决策者而言,由于追踪决策与应变决策首先认同的是原决策不完善或错误,因而可能因为自尊心或情感因素的驱动使原决策者极力维护原决策,掩盖决策的真实情况,制造假象,从而迷惑追踪决策者与应变决策者。

对于原决策的反对者而言,由于原决策被认定有误将激发他们本已失衡的心理,对原决策一概否定,以使受偏见与压抑的心理得到宣泄。

对于原决策的决策对象而言,由于原决策已实行了一段时间,因而可能产生某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所以对原决策的修改也将使得决策对象如同前面的推行者与反对着一样产生心理失衡与矛盾冲突。

似于观望,见风使舵。

决策者对每一个方案都不肯定也不否定,考虑到效益大就实行。

然后对决策实施效果听其自然,寄希望于偶然机遇。

若第一次决策受阻,他会选择下一个方案,然后继续观望,等待机遇。

产生侥幸心理是领导者无能的表现。

决策进入第四阶段,我们需要对决策方法进行评估,堆积册的运行效果进行监督,对决策出现偏离进行纠正。

因此,也就因追踪与应变两种对待执行的方法中产生相应的矛盾心理。

对于原决策者而言,由于追踪决策与应变决策首先认同的是原决策不完善或错误,因而可能因为自尊心或情感因素的驱动使原决策者极力维护原决策,掩盖决策的真实情况,制造假象,从而迷惑追踪决策者与应变决策者。

对于原决策的反对者而言,由于原决策被认定有误将激发他们本已失衡的心理,对原决策一概否定,以使受偏见与压抑的心理得到宣泄。

对于原决策的决策对象而言,由于原决策已实行了一段时间,因而可能产生某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所以对原决策的修改也将使得决策对象如同前面的推行者与反对着一样产生心理失衡与矛盾冲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