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浦江中学2014届高考文综(历史部分)适应性考试人民版12.《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下①商人被列入市籍,剥夺部分国民待遇 ②商人家属也受到歧视③商人不得同时经营农业 ④商人的子孙只能世代从商A .①②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13.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列主张蕴含民本思想的有①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天下为主,君为客 ④愚夫愚妇与圣人同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14.唯心还是唯物是今人区分不同思想家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这一问题上,下列思想家有相同倾向的有①荀子 ②张载 ③普罗塔戈拉 ④王夫之A .②③④B .②③C .①②④D .①④15. 近年来,关于谁是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国,中韩两国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韩国学者的主要证据是:《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印刷于公元1377年,发现于韩国清州,2001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它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韩国学者掌握了实物史料,因此韩国学者的观点正确B .《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这一实物史料不足以说明韩国是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国C .目前关于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国还没有定论D .活字印刷术起源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结论有问题16.清朝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的“无专官”。
这反映了A .军机大臣地位低下B .君主权力进一步加强C .军机大臣无决策权D .清朝政治混乱17.孙中山曾说:“夫吾人之所以持民生主义者,非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耳,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耳。
”与上述言论相符的思想是A .平均地权B .节制资本C .耕者有其田D .普遍平等的民权18.右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以下对当时中国经济形势的解读,正确的是A .1960年工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B .60年代工业发展总体退步C .60年代改变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政策D .工农业比重得到一定调整19.下列有关现代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方针(方向),其提出的先后顺序是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②“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③“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A .①②③④B .②①③④C .③①②④D .③①④②第18题图中东战争 形势图 20.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这样描述启蒙思想家:“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
这种对政府干涉的反对,是对严格管制经济生活(通常称为……)的一种反应。
”“……”处的短语最有可能是A.重农抑商B.重商主义C.垄断主义D.凯恩斯主义21.甘地曾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劝人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
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
”甘地选择了非暴力的方式,可见他A .认识到了印度的力量B .认识到资产阶级的软弱性C .认识到英帝国的强大D .认识到暴力和非暴力相结合22.一战前(1913年)、二战前(1929年)和二战后(1960年)德国曾三次跃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下列关于德国第三次跃为经济大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关 B .归功于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建立C .欧共体的成立发挥了重要作用D .20世纪60年代末其地位被日本取代23.二战后,先后发生了几次中东战争。
读右图判断,斜线所示地区被以色列占领是在A .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后B .第二次中东战争之后C .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D .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38.发生于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和100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命运,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材料一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
……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
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
……甲午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梁启超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从准确意义讲,不是鸦片战争,而是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
——《制度战略信仰国运——刘亚洲空军上将谈甲午战争》材料二徐国琦认真考察梳理了这一时期政府的外交文件后得出结论:对于大战,中国政府自始至终都采取着主动姿态。
从大战伊始,段祺瑞政府就责令对外人员每日收集大量情报,掌握欧战最新动态,以备随时调整外交政策。
以梁启超、陈独秀、张君劢为代表的文化领袖们更是密切关注战事,积极撰文鼓吹,探讨大战为中国带来改变的可能性。
尤其随着德国在大战中日渐颓势,美国的态度逐渐倾向协约国,精英们更坚定了参战的信心,希望在欧战中大显身手,获得战后平等地位。
——《中国与大战》:铭记中国的1918 材料三中国渴望加入世界,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和强大的国家,这种国家主义的观念催生了中国的革命、内部革新以及国家转型。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活力就在于她在处理国际事物过程中融合了政治上的民族主义(political nationalism)、文化上的破坏偶像(cultural iconoclasm)和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diplomatic internationalism)。
——《徐国琦:“没有一战,何来五四?”——徐国琦教授访谈录》(1)阅读材料一,按照“甲午之败是国家之败”的思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4分)如何理解“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
(6分)(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积极参战的目的。
(4分)从材料二看,哪些因素为中国参战提供了条件?(3分)(3)从“政治上的民族主义、文化上的破坏偶像和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三个角度分析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9分)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6分)材料一(苏格拉底)是西方历史上(或许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因为思想和言论而被处死的哲学家。
更为重要的是,苏格拉底不是死于人们公认是残暴的专制政体下,而是在古希腊号称最珍视人类言论自由、最民主的雅典城邦,由人民按合法的程序,经过民主的投票审判处死的,这让近代以来将民主政体奉为神圣的价值与制度体系的知识分子深为尴尬。
如果民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它又为何将这位人类罕见的优秀思想家杀之而后快?处死苏格拉底是民主政体的一个偶然失误,还是其先天固有的局限性?这些问题使得对苏格拉底之死的追问,自然而然地走向对西方近代以来奉为圭臬的基本政治制度的追问。
——《苏格拉底之死》材料二“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材料三民主制的支持者们相信民主政府必然善待自己的人民和他国的人民。
举凡发生血腥族群冲突的国家便不能归于民主制,至于美国内战是十九世纪里最血腥的战争就不能说了。
哥仑比亚是个“贩毒国家”,当然不能算民主制,至于英国是十九世纪最大的贩毒国家就无人提起了。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但社会经济落后,内部经常发生血腥的族群冲突,大家很少“记得”这个国家是民主国家。
……英国与美国进行了两场战争,那时的英国就是专制。
可美国人和欧洲人又说英国早就实行了民主。
——潘维:《民主迷信与中国政体改革的方向》(1)阅读材料一,谈谈你对雅典民主制的看法。
(6分)(2)麦迪逊这两句话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制度设计理念?(4分)由此美国制定了什么政治制度?(2分)分析其“内在的控制”带来的利弊。
(6分)(3)阅读材料三,概括作者对西方民主的观点。
这对当前中国政体改革有何借鉴?(8分)38.(1)原因:此前洋务运动只涉及器物变革,(2分)而君主专制制度、封建文化传统没有改变,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腐败的封建国家(2分);理解:维新变法运动,要求实行君主立宪;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启蒙意义;“实业救国”,出现兴办民族工业的第一个高潮。
(6分)(2)目的:收回山东主权;获得国际平等地位。
(4分)条件:北洋军阀政府积极运作;文化精英积极鼓吹,出谋划策;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
(3分)(3)政治上的民族主义: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五四爱国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分)文化上的破坏偶像:新文化运动,全面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打倒传统权威(儒家思想),为新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3分)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以战胜国身份参与巴黎和会,拒绝在不合理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之后加入国联,在华盛顿会议期间收回山东的主权和部分权利。
(3分)39.(1)雅典的民主制存在严重的局限性;雅典民主表面的合法程序和民主投票容易背离正义原则;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6分)(2)制度设计理念:人民的行为需要政府用法律来约束;政府的行为需要分权制衡的制度来制约。
(宪政和分权制衡理念)(4分)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2分)。
利: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分)弊: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制约,效率低下。
(2分)(3)观点:西方国家在民主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西方民主并非真正的民主(或西方民主具有虚伪性)。
(4分)借鉴:对于西方民主制,应该持批判吸收的态度;政体改革应该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