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前列腺癌及内分泌治疗

前列腺癌及内分泌治疗

前列腺癌2005前列腺癌(carcinoma of prostate)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我国远较欧美国家少见。

美国报告前列腺癌的死亡率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在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生率只占恶性肿瘤的0.3%左右。

前列腺癌的发病情况如何?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肿瘤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是人类特有的疾病,其他哺乳动物自发倾向极为少见。

在欧美前列腺癌是男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北欧各国占男性肿瘤的第一位,在美国它仅次于肺癌,占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

在对其他原因致死的男性常规尸检中发现50~60岁年龄组潜伏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为10%,而70~79岁年龄组为30%,说明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明显的正相关。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还具有明显的种族和地区差异,在东方人中本病很少,但近期我国资料统计表明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前列腺增生手术中,病理切片检出的前列腺癌为5%~20%。

尽管如此,我国仍属少发地区。

世界各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各有不同,除去年龄因素后的死亡率,高到瑞典的18/10万/年,低到日本的2 4/10 万/年和中国台北的1.0/10万/年。

对从各低发地区移民到美国的人群研究表明,其前列腺癌发病率接近美国男性,居住于美国的日本人前列腺癌发病率要高于居住在日本的日本人,但通常没有美国人高,这也提示在前列腺癌的发病中环境因素比遗传特征更为重要。

到目前为止,引起前列腺癌的病因尚不明确。

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前列腺癌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性激素水平有一定关系。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系肿癌中最重要的一种,在北欧各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占男性肿瘤的第一位,美国占第二位。

且不同种族的发病率相差很大,黑人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白人次之,黄色人种最低。

已报道的与前列腺癌相关的危险因素令人困惑,因为其中几乎无一因素能够恒定地重现。

其中因素之一是在排除年龄及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后,有生育能力的前列腺癌的患者的子女数明显高于正常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患者,但有孩子并不是前列腺癌的诱因。

此外尚有多种相关因素,如前列腺曾有淋球菌、病毒及衣原体感染,性活动增强及激素水平改变等。

研究发现前列腺癌的发病与接触镉有关;在美国农民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其他职业的人群;此外饮食因素(如脂肪)也曾被认作是诱发因素。

从这些不同有时甚至相反的研究结果看,前列腺癌的发病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强调某一单独因素的意义是很困难的。

前列腺癌在临床上可分四期:(1) A期A期的病灶临床上不易查出,只能由病理学通过尸体解剖、前列腺增生摘除标本或活检标本的检查作出诊断。

病灶完全局限在前列腺内,细胞分化良好,生长缓慢,肛诊检查不能触及结节,临床无转移病变。

此期约占全部前列腺癌的9%,临床无症状。

(2) B期典型的B期病变表现为直肠指诊时的前列腺单个结节,没有远处转移的征象,直肠指诊发现的局部病灶局限于前列腺包膜内,必须通过组织学检查确诊。

此期40%病人有尿路症状,约占前列腺癌的11%左右。

(3) C期病变超出前列腺包膜,侵及精囊等邻近组织和器官,但无远处转移证据。

约44%前列腺癌属此期。

(4) D期病变超出前列腺,并有远处转移灶。

此期约占36%。

明确前列腺癌的分期有助于了解病变范围,判断预后及拟定治疗方案。

对于A、B期患者,由于病变基本局限在前列腺内,可以争取尽早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对C、D期已经有前列腺外及远处转移的患者,只能做前列腺的姑息性切除术,再配合内分泌疗法及放、化疗治疗。

前列腺癌在临床上分几型?前列腺癌属于来自前列腺泡或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主要为腺癌,约占97%,鳞状上皮细胞癌、移行细胞癌、类癌、未分化癌等仅占3%。

根据临床和病理特点前列腺癌可以分四类:(1)临床癌有局部症状,侵犯明显而转移较晚,一般起源于前列腺外周带,可以长期不侵入尿道周围带,镜下形态常为分化好的腺癌。

(2)隐蔽癌原发病灶小,缺乏局部症状而不易发现,但常有广泛转移,临床首先发现转移癌,经全面检查发现前列腺癌为原发灶,前列腺可有轻度肿大而无严重的结构破坏,镜下为分化较差的腺癌或单纯癌。

(3)偶发癌以非恶性疾病(主要为前列腺增生)为诊断,术后病理学检查意外发现前列腺癌。

前列腺增生偶发癌具有下述的病理特点:①偶发癌伴有前列腺增生;②偶发癌和前列腺增生结节长期局限在中央区域;③常为多病灶,和前列腺增生的腺瘤样结节非常相似;④主要向尿道周围的各带扩展,并不向外周带扩展;⑤组织学检查非常象典型的前列腺腺性增生或非典型增生,有时组织学不易区分。

偶发癌多数为高分化癌,预后较好。

(4)潜伏癌小而无症状,不转移,常见于尸检,镜下多为高分化腺癌,并侵犯间质。

前列腺癌的主要症状有哪些?前列腺癌的主要原发部位为后侧包膜下腺体,因此前列腺癌一般到晚期才表现出症状。

临床上A期和B期病变常无症状,C期出现梗阻症状,而D期既有远处转移症状又有梗阻症状。

常见的症状有以下三组:(1) 梗阻症状前列腺癌的膀胱颈部阻塞症状与良性前列腺增生几乎无差别,表现为尿流缓、尿急、尿流中断、排尿不尽、尿频、严重时可以引起排尿滴沥及尿潴留。

其阻塞过程中有两点具有临床意义:①病情不断进展,与前列腺增生时病情进展缓慢不同;②血尿并不常见。

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的最先症状并不是尿道阻塞,更为常见的却是局部扩散或骨转移,仅在晚期,癌组织侵犯尿道周围腺体引起梗阻症状。

(2)转移症状当肿瘤侵犯到包膜及其附近的神经周围淋巴管时,可出现会阴部疼痛及坐骨神经痛。

骨痛是常见的D期症状,表现为腰骶部及骨盆的持续性疼痛,卧床时更为剧烈;直肠受累时可表现为排便困难或结肠梗阻;其他转移症状有下肢水肿、淋巴结肿大、皮下转移性结节、病理性骨折等。

(3)全身症状全身症状表现为消瘦乏力、低热、进行性贫血、恶病质或肾功能衰竭。

前列腺癌的转移途径有哪些?前列腺癌生长缓慢,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且与前列腺良性增生的表现相似,因此约有20%~30%的患者初诊时已有转移。

前列腺癌转移以骨转移为多见,内脏转移多发生在肺、肝脏和肾上腺。

前列腺癌的转移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直接蔓延腺癌穿过被膜向周围扩散,浸润邻近器官,精囊、输精管、膀胱及盆腔内器官都可受到累及。

(2)淋巴转移前列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最早发生在闭孔及腹下淋巴结区,经髂内、髂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可延及下腔静脉、纵隔及锁骨下淋巴结。

癌分化越低则淋巴转移率越高。

(3)血行转移前列腺癌的血行转移最为常见,癌细胞随血运行到骨骼、肺、肝、肾及肾上腺。

骨转移最为常见,依次为骨盆、腰椎、股骨、胸椎、肋骨等;其次为肺转移,前列腺癌死亡者中,有肺转移的患者约占30%。

前列腺癌诊断前列腺癌的局部症状出现较晚,常以转移症状为最早就诊原因,因此单靠临床症状很难诊断,诊断要点有以下几条:(1)直肠指诊直肠指诊对早期诊断前列腺癌非常重要,可表现为前列腺被膜不规则,可触及石块样坚硬的肿块,如波及精囊则高度可疑;肿块的大小不一,应与前列腺结核和结石作鉴别。

(2)酸性磷酸酶测定本检查应在直肠指诊及尿道检查24小时后进行,65%有远处转移的患者酸性磷酸酶增高,无远处转移者20%有酸性磷酸酶增高。

因此血清中酸性磷酸酶明显增高时提示有前列腺癌的可能。

(3) 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定本检查应在直肠指诊及尿道检查一周后进行。

前列腺特异抗原是比酸性磷酸酶更敏感的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临床分期、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及监测复发有重要意义。

(4)X线检查骨盆、腰椎摄片对诊断癌肿是否有转移是一个重要步骤,有时也可作精囊射精管造影。

前列腺癌的膀胱尿道造影显示,缺乏正常前列腺曲线,伴有尿道僵硬、狭窄,当膀胱受侵犯时,膀胱底部可见不规则充盈缺损。

(5)超声检查B超检查可发现前列腺形态改变。

移位,包膜反射不连续、不光滑,腺体内部出现光团、暗区等,可以作为辅助性诊断。

CT及磁共振其图像清晰,分辨率高,且安全无痛苦,是一项有诊断价值的检查。

(7)活检前列腺癌的绝对诊断依赖于组织的显微镜检查,在出现局部扩散和远处转移之前,只有局部硬结征象时,活检便可作出早期诊断,活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最可靠检查。

治疗前列腺癌的常见方法有哪些?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应与每人的预期寿命及其社会关系、家庭和经济状况相适应。

目前仅有手术和放疗有希望治愈前列腺癌,但仅有少数病人适合这两种治疗;很多疗法仅仅是姑息性的,可缓解症状,但对病人存活期不会产生影响。

因此,在治疗前应综合各方面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1)内分泌疗法前列腺癌具有典型的激素依赖性,在临床上内分泌治疗可以使前列腺病变和症状明显缓解,但对患者生存情况却无明显影响。

(2) 化学疗法在前列腺癌的治疗中化疗的作用是作为晚期前列腺癌的辅助治疗,主要用于已行手术或放疗、局部肿瘤已消除的病人,应用化疗药物消除潜在的、目前尚无法探测的小病灶。

化疗药物单独应用不可能治愈原发病灶,辅助化疗可以延长病人术后的生存期。

实验发现前列腺癌最敏感的化疗药为环磷酰胺。

(3)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治疗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放疗常常可以使前列腺肿瘤明显缩小,主要用于手术切除困难或已无法切除,又尚无远处转移的患者。

放射治疗分内放射治疗、外放射治疗和姑息性放疗三种,其中最常用的为外照射治疗。

(4)低温外科以冷冻棒子经尿道置入前列腺部,使前列腺部温度达-180℃左右,造成腺组织坏死、脱落,藉以破坏肿瘤组织。

冷冻手术术后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率低,操作相对简单,可用于有心肺损害而不宜手术的年老体弱的前列腺癌病人。

(5)手术治疗。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是怎么回事?前列腺癌具有明显的激素依赖性。

男性激素水平降低可使成人前列腺上皮萎缩,使前列腺癌症状明显缓解,因此广泛用于治疗前列腺癌。

其治疗方法包括睾丸切除,应用雌激素、抗雄激素、皮质激素,肾上腺切除,抑制垂体等。

(1)睾丸切除。

(2)雌激素治疗:雌激素能直接抑制睾丸类固醇激素的生成,并影响前列腺细胞代谢,使腺体萎缩。

比较常用的药物有乙烯雌酚,每日2~5毫克。

主要副作用为乳房发育、恶心、呕吐等,大剂量可以引起心血管并发症。

(3)抗雄激素治疗:主要药物有磷酸雌氮芥、氨基导眠能、甲基氨地孕酮等,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4)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肾上腺产生雄激素,从而治疗前列腺癌。

(5)肾上腺切除:理论上肾上腺切除可以使雄激素产生明显减少,肿瘤细胞萎缩,但肾上腺切除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手术,临床上极少应用。

无论是在前列腺癌的早期或晚期,内分泌治疗都可以使病人的病情得到控制和缓解,但激素应用并不能使病人的生存率有所改观。

为什么要切除睾丸以治疗前列腺癌?有些病人被确诊为前列腺癌后,医生会建议病人行睾丸切除术,而不切除癌变的前列腺,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应从以下两方面解释:(1)前列腺肿瘤有明显的激素依赖性,当雄激素水平降低时,对前列腺癌的发展有一定抑制作用,而雄激素的一部分是由睾丸产生的,切除睾丸后,可以降低体内雄激素的水平,起到减小癌肿和缓解症状的作用,为一种有效的治疗前列腺癌的姑息性手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