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案
永福庄乡中附属小学王倩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具体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词语。
2、教学难点
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没有加引号?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板书设计
第一次大榕树
(傍晚)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鸟的天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解释“天堂”的含义(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本文指大榕树)
二、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1、讲解第13页生字词
2、了解作者
本文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1927年发表处女作《灭亡》时,开始用笔名巴金。
3、范读课文
三、讲解课文,精读感悟
1、词语解释
(1)白茫茫:本文形容河水宽广,一片白色。
(2)规律:原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本文指有一定的节奏。
(3)不可计数:多得数不过来,形容数量很多。
(4)静寂:没有声音;很静。
(5)应接不暇: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本文指鸟太多,看不过来。
2、修辞手法
(1)比喻句: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本体:三支桨喻体:乐曲
学生造句
(2)排比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学生造句
3、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所见有什么不同?
答:两次。
第一次是在傍晚,只看见茂密的一棵树。
第二次是在早上,看到众鸟群飞的热闹景象。
4、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榕树的?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观察顺序?
答:由远及近。
河面变窄—船渐渐逼近榕树—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5、榕树有什么特点?
答:大、美。
6、课文中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
答:(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树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生命力强)(2)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叶多、茂盛)
7、课文七、八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大榕树的静态美?
答:干—不可计数;枝—枝上生根;根—直垂地上;叶—充满生机。
8、课文12段从哪几方面写鸟的天堂中的鸟?
答:数量—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体型、颜色—大的、小的、花的、黑的;姿态—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二、分组讨论,拓展延伸
1、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没有加引号?
答:前四次加引号是指那棵大榕树,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而最后没加引号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被人们誉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后,感到鸟儿们的生活十分自由、快乐、幸福,真像天堂中一样,所以在作者的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
2、讨论:你最喜欢课文的那几段?为什么?如果你有机会去“鸟的天堂”旅行,你会怎么
做?
3、归纳总结(中心)
答: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美的景色,生动地描写了傍晚静态美的大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布置作业
课下同桌互相听写生字、读课文
同步练习
四、教学反思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习。
首先,在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为什么?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
当以上的问题解决后,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基本上就已经清晰了。
另外,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尝试提问学生关于分意义段的问题的时候,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回答。
在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我也采取了提出主要问题,层层深入的方法。
根据课后练习,提出问题: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先让同学们讨论“鸟的天堂”和鸟的天堂的区别,再引出“鸟的天堂”(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从课文里面找出能体现大榕树的特征的相关语句,并通过感情朗读、讲解等方式,发现和感悟大榕树的特点;另外,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小鸟有什么特点呢?我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说出理由来想象鸟儿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最后,让学生说感想,说说他们对“鸟的天堂”的感想,提出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鸟的天堂”旅行,你会怎么做?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再次感受“鸟的天堂”的
美。
几点反思:
1、备课必须要深挖教材,越细越好,上课时心里越有数;
2、课堂上要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写作课打好基础;
3、重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4、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感情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