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问题答疑材料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一、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二、文学活动的构成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构成。
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构成的有机整体。
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发展的客观基础。
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作品是使上述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四者是相互依存、无法分割的,因此,只有在对文学活动的整体关照和把握中,才能准确地认识文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世界和作者?? (一)世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这是摹仿论、再现论的立论依据。
从这一环节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对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的反映活动。
作者是文学活动的创作主体,通过创作作品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这是表现说、抒情说的理论依据。
从这一环节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作者的心灵、情感表现活动。
(二)作品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中介,文学所反映的世界和文学所表达的情感终究要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这是语言形式本体论的立论基础。
从这一要素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语言、形.式的创造活动。
(三)读者读者是文学活动的接受主体,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接受,作者创作的作品才能实现其价值。
这是接受美学、读者反映论的理论基础。
从这一要素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读者的再创造活动。
三、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一)文学活动的发生、关于文学发生问题的几种学说1巫术仪式发生说。
宗教发生说。
游戏发生说。
、文学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2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成。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或外部规律1经济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和最终决定因素。
但经济、物质生产与文学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往往存在着不平衡关系。
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社会心理等也是影响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学发展的内部原因或外部规律2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传统——纵向本民族文学传统,横向吸收他民族文学传统。
在批判地继承的基础上革新创造,推陈出新,既超越本民族文学传统,又超越他民族文学传统,促使文学的健康发展。
考核要求:实记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文学起源的四种学说、物质生产发展与文学生产发展不平衡的含义;领会文学发生、发展规律的理论。
四、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基本层次构成。
其中,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
文学是属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特征。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他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二)、无功利与功利1文学的无功利性:文学并不寻求直接实际利益的满足,具有审美超越性。
文学的功利性:文学间接地或内在地力求审美地掌握世界,认识并反映现实。
文学的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无功利性总实现着间接的功利性。
、形象与理性2文学是形象的,是指它总以审美形象的特有方式存在着,只能通过直觉的方式去把握。
文学是理性的,是指在文学的创造和接受过程中都存在在理性思考。
文学的形象性是直接的、外在的,理性是间接的、内在的。
、情感与认识3文学是情感的,它总凝聚着作家或读者的审美情感。
文学是认识的,它总包含着作家或读者的理性认识。
直接的审美情感深处总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理性认识是间接的;审美情感是直接的,五、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文学与话语? 、1.文学是一种话语。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文学作为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
文学与话语蕴藉、? 2文学作为话语与日常话语、哲学话语、政治话语、科学话语、新闻话语等一般话语不同,具有“蕴藉”特点,从而具体地表现为话语蕴藉。
文学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依靠话语而存在,是显示在话语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话语具有蕴藉性。
有蕴藉性是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3、话语蕴藉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型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
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一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考核要求:识记文学的含义、话语、话语蕴藉、审美意识形态等概念;解释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内容及话语特征。
六、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二)雅与俗:(三)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珍品(四)作家、艺术家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七、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按照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客观过程的分析,人类生活可以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领域,人类为了满足自身这两种生活的需要,必须要从事物质的和精神的生产,这就构成了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和关系1、精神生产的特殊性2(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1、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2八、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一)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1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2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文学创造的课题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1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九、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文学创造中主体把握客体的特殊心理活动形式。
这也是文学创造的主客体的特殊性。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关系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单项运动,而是主客体之间的双向运动。
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其次,创作主体的主导型、能动性、创造性又集中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是指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甚至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
考核要求:识记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主体概念;理解和掌握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的区别;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双向运动。
十、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再谋职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回忆与沉思1.回忆: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沉思: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想象与联想2想像(imagination):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
联想(association):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
、灵感与直觉3灵感(inspiration):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其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
直觉(intuition):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作用。
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发觉故事(或现象)背后的内蕴。
、理智与感情4理智: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
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
、意识与无意识5意识: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无意识: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
(二)构思方式构思方式: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的具体方式。
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和陌生化。
、综合1、突出和简化2、变形与陌生化3十一、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艺术概括是要求作家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艺术概括的特点是:以社会生活中的个别性、偶然性去表现普遍性、必然性。
艺术概括的规律是:在观照、描述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中,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在主体与客体的能动介入把握中,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十二、形式创造形式创造是要求作家赋予自己的创作对性以艺术形式,它既体现为对内容的内在结构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技巧使之呈现出外在形态。
.形式创造的规律是:从内容出发选择与创造形式;发挥形式对艺术表现的能动作用;重视形式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
(一)文学与艺术形式(二)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三)形式美问题考核要求:理解并记忆艺术真实、艺术概括、情感把握、形式创造的含义、特征或规律;理解“有意味的形式”的含义。
十三、学作品的类型根据文学创造主客体关系和文学反映现实方式的不同,可将文学作品划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于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逼真性。
(二)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于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