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王维诗禅一体的意境美

论王维诗禅一体的意境美

论王维诗禅一体的意境美
【摘要】王维引禅入诗,赋予诗歌幽深、空灵的禅境,使诗意象更为丰富,意境愈加深远。

【关键词】王维;诗禅一体;意境美
王维是盛唐极具个性的诗坛大家,他的诗歌具有画的清幽,乐的灵动。

更为重要的是,王维的诗歌中处处布满禅趣,字字颇具禅意,于无声处引入禅机,赋予诗歌以轻盈淡远之音,飘渺空灵之境。

然而,学界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山水诗歌研究之中,对其诗禅一体的意境美有所忽视,这无疑是一种缺憾,本文试以此进行探究。

意象,是文学作品构造的形象元件,“是在客体事物的形象的基础上经过主体意识的作用,加以改造,提炼升华,成为显示审美画面印象,产生综合美感效应,具有相对的独立表意抒情功能的心理图像”[1](p236)。

英美现代诗的宗师t.s.艾略特在评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指出:“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都是含有表达该特别情意的方式。

如此一来,这些诉诸感官经验以外在形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便马上给唤引出来。

”[2]因而,意象不是简单的罗列组合,而是景物之间一种有序的排列、自然的展现,同时,也是作家于万物中寄以悲与喜的复杂情感的载体。

王维是诗人、画家,也是音乐家,因而其诗歌是多种艺术的融合,可谓“诗画相映,诗乐合鸣”,其诗境中融禅境于一体,诗美
而深,达到人物两忘之境,从而使读者连同自己在“诗禅一体”的至境中感受美、享受美。

苏轼赞扬王维诗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p172)可见,摩诘将诗情与画意相合,禅意与诗意相通,便形成了其特色的创作手法,“诗禅一体”的独特构造,更是“前无古人”,在诗坛独树一帜,正如胡应麟所说的“别是一家体裁”[4][p111],即此谓也。

首先,王维的诗歌中,景物颇丰,可以说是将佛家的“清幽”、“空寂”融入其中,带着诗情走入空荡的世界。

青山、绿水、翠竹、飞鸟诸多意象俱历历在目,它们在诗人笔下不是呆板的组合,而是自然且灵动的展现,使诗歌处处弥漫着“空”“无”的佛理气息。

因而,这也注定王维的诗歌较其他山水田园诗的意境更为深远,更具超脱之感。

王维的诗歌,处处显现自然、平淡的特色,一字一句,皆出于常境,同时具陶诗之朴实淳厚,又兼谢诗之清新秀丽,但又不同于陶谢的风格。

他的禅诗一体,则是于平淡秀丽处寓以深邃和空灵的神韵。

如其《白石滩》写道:“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5](p248)诗人以极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白石滩的自然之美,毫不掩饰,意到辞工。

倘若将清溪、白石、绿蒲、明月连同浣纱的妇女用画笔描绘出来,则会呈现出一幅意象丰富、形象超妙的画面。

可以说,王维的诗歌描写的是一片清凉的世界。

在诗人的画笔下幽篁、绿柳、宫槐、余照、彩翠、夕岚、空山、湖水、小河、明月、荷花、绿苔、飞鸟等意象所带给人的审
美体验则是圆通自在,和谐空灵。

意象如此丰富,加之情与景之间自然的嫁接,使读者仿佛已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般的诗境中。

王维以轻盈的笔力写出了山林的闲适之趣,将读者引进了淳古淡远的诗境之中,如辋川诸诗,水墨交融,却不着一色。

诗人将万物统摄进自己的诗中,并注入禅理,使诗歌的审美层次更为深化,“只有心灵‘空静’,统摄大千世界生生不息的种种物象,在自己心灵中将之加工为审美意象。

”[6](p48)因而,世间的一切在王维的笔墨下,具有了诗情画意,更具佛理禅机,在他的诗歌王国中,我们似乎能够聆听到人与自然的对话,甚至能够体悟到生命之间的和谐。

其次,王维在诗中注入了多元因素,尤其是于丰富的意象之中引入禅理,这种虚实的组合方式使他的诗歌中的物景亦动亦静、似有似无,极具审美价值。

可以说,禅诗一体的特殊组合,使得王维的诗歌在构思技巧和艺术表现力上超越前人,同时,又对后世的意境论,影响颇深,而且他的诗歌语言朴素却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思维拓展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极具审美享受。

王维在《终南山》中写道:“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5](p34)诗人以简单的笔墨将终南山描写的雄浑壮丽、气势磅礴,尤其是“白云”两句,更是写的空明变幻、飘渺幽约,从而使整首诗歌的意境更加雄浑。

可以看出,诗人的心灵在空灵澄澈的意境中跳动,在摇曳的变幻中超脱自我,从而使得他的诗歌进入更高层次的审美阶段。

又如《北垞》诗云:“北垞湖水北,
杂树映朱栏。

”[5](p248)此诗所描绘的正是淳朴淡泊田园风光,读之,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山村之景清晰可见,读者仿佛已置身其中:北垞依山傍湖,村边有一条小河,在微风吹拂下,荡起层层涟漪,青翠的树林围绕着山村、美不胜收。

诗中所写的湖水、杂树、朱栏、青林、溪流犹如飘浮在天空的彩带,牵动着吸引着读者的心灵。

而它所呈现的宁静、淡雅,优美动人,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王维的诗歌不同于李白的雄浑飘逸,异于杜甫的沉郁顿挫,不似于高适岑参之豪放苍凉,更不甚于陈子昂之空谷绝响,摩诘之诗,所展现出的是一种纯美,使读者这置身其中,不觉已忘乎自己。

人与自然实现交接,相生相息。

因而,诗情画意和禅理空寂合二为一,从而形成了使得王维的诗歌形成了特殊的美学范式,熔诗情、画意与禅境于一炉,其诗中呈现出空灵化的特色,而他所创造的空灵澄澈的诗境,以及对意境理论的充实和完善,更是古无来者。

正如王运清先生所言:“我们可以这么坚定的说,王维的山水诗是意境的最精彩的范本。

”[7](p212)
综上所述,诗为禅的载体,禅是诗的升华,这种“禅诗一体”的特殊组合,形成了王维诗歌独具特色风格,是禅境和诗境的完美统一。

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的:“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方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带来的理趣,中国
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8](p106)苑咸在《酬王维序》中评价王维是“然王兄当代诗匠,又精禅理”[5](p183)。

诗人将自己的心理寄托于“空”“寂”之中,以求无欲、无念、性空、静心,渴求达到超脱世俗、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

然而,在这种无意识的状态之下,王维却开启了渴望远离尘世,追求属于自己的那方极乐净土。

正如王运清先生所讲:“诗与禅最重要的相似点,即都是生命的体验,是个体生命的亲在体验。

诗人必须先自习养心性,息虑凝思,澄怀忘机,虚无忘我以应物,以期生成一种明心见性、映照万物的感觉。

”[7](p206)可以说,禅宗给予了王维内在的精神营养,使其将诗歌的形式赋予在了佛禅上,形成了一种高贵典雅兼空灵宁静的精神气质,具有了一种独特的特的艺术面貌。

然而,在学界将焦点集聚于其山水诗歌时,却对其禅诗一体的意境美多所忽视,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缺憾,应该值得注意。

【参考文献】
[1]蒋均涛.审美诗论[m].成都:巴蜀书社,2003.
[2]曹海明.拓开内隐外秀的艺术奥区[j].名作鉴赏,1991(1).
[3]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诗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4](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6]张晶.禅与唐宋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7]王运清.盛唐生态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