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加尔文派与教育
► 加尔文1509年出生在法国努瓦。他受过良好的教育,
1523年进入巴黎大学学习,获得文科硕士学位,后 赴奥尔良大学学习法律,获得法律博士学位。1531 年回到巴黎专攻神学。 ► 加尔文八岁的时候,马丁· 路德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 最初为天主教徒,1534年改信新教。 ► 受政府迫害赴瑞士,此后,加尔文除短期被迫离开 外,一直在日内瓦领导宗教改革。 1536年二十七岁 时发表了他的最有名的著作《基督教原理》。该书 概括了新教的基本信仰,使他一鸣惊人。
义务是双重的(1530年《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 促进了国民教育制度的萌芽——近代小学(国民学校) 的出现
► 3、重视本国语的教学
路德派与教育
► 路德本人并不是一位优秀的实践工作者。 ► 路德派中对创立新的教育制度贡献最大的是
梅兰克顿、布肯哈根与斯图谟
梅兰克顿:新教大学改革 布肯哈根:新教初等学校的创建和推广,“德意 志国民学校之父” 斯图谟:新教中学的创建和完善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政治与教育观
► 马丁· 路德的生平:
1501年到1505年路德在爱尔福特大学就 学,他获得文学部“文科硕士”学位; 奉父命路德在爱尔福特大学法学部攻读博 士学位。但1505年7月2日他在回家的路 上突然遇到狂风暴雨,他吓坏了,对矿工 的保护圣人呼喊说:“圣安娜,不要让我 死,我愿意成为一个僧侣。”出于这个发 愿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加入了爱尔福特的奥 恩定会修道院。 1509年,路德开始在维腾堡大学神学部教 学。
宗教改革概况
► 14、15世纪早期宗教革新思想与实践
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 1208-1349) 威克利夫(John Wyclif,1320-1384) 胡斯(John Hus,1369-1415)
宗教改革概况
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 1285-1349)
宗教改革的发动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想修缮圣彼得教堂,向德国出售 “赎罪券”。 1517年10月31日,德国威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马丁· 路德 在教堂门口张贴《九十五条论纲》,成为宗教改革的导 火索。
宗教改革概况
►
《95条论纲》的内容
出于渴慕真道、明辨事理的愿望,文学硕士、神学硕士和维登堡大 学常任讲师马丁路德神父拟主持对下列各条进行的公开辩论,并希 望不能参加口头辩论者提出书面意见。 2、不应当将“悔改”一词理解为忏悔仪式,即教士主持下的告解和 补赎。 9、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他只能赦免凭自己的权力 或教会法加于人们的惩罚。 21、因此,推销赎罪券的教士们鼓吹,教皇的赎罪券能使人免除一 切惩罚,并且得救,便陷入了谬误。 24、因此,不分青红皂白地大肆鼓吹赦罪,不可避免地使大多数人 受骗上当。 28. 显然,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至于教会代祷的功效,仅由神主宰。 。。。。。。
马丁· 路德修道士时期的画像
维腾堡大学与宗教改革
维腾堡大学是由选帝侯智者腓特烈(Frederick the Wise)于 1502年建立的,资助大学的教授席位; ► 许多人文主义者都在大学中担任教师,对路德产生过影响; ► 从1513-1514学年的冬季起到1546年路德去世,他一直是维腾 堡大学的圣经教师; ► 路德在维腾堡教过许多学生,其中一些人后来成为了宗教改革 的领袖; ► 路德神学部的同事从一开始就是他最强大和忠诚的支持者; ► 在路德领导下,维腾堡大学的教授和学生们持续不断地展开学 术辩论,争论传统天主教教义的基础。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政治观
► 1、因信称义:
一个人真正从内心深处信仰上帝即 可得救,信仰是内心的事情而不在于外在的举动。 否定了中世纪基督教会制定的繁文缛节。 ► 2、除圣经之外没有神圣的权威:人和上帝之间可 以直接交流,无须教会来做中介,通过阅读圣经就 可以交流。从根本上否定了教皇和教会存在的合理 性。 ► 3、人人皆僧侣 ► 4、君权至高无上 ► 5、“天职”思想:上帝悦纳的人的生活方式是完 成他的地位赋予他的义务,即“天职”。
宗教改革的原因
► 1.教会贪婪腐败
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 的1/3。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和兜售“赎罪券”以 搜括钱财。 德国——“教皇的奶牛”;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 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要高出德意志中央政权年财 政收人的20倍。
教会兜售赎罪券的场景 当钱币落到赎罪钱柜“叮当”作响时,死者的灵魂就立刻被送到了天堂。
►主张:(1)教皇并非不犯错误(2)教会最高权力
是大公议会(3)圣经是信仰和行为的唯一无错误的 根源(4)在属世事上,教会与教皇应归国家管理。
宗教改革概况
威克利夫(John Wyclif,1320-1384)
►宣传圣经因信称义,承认圣经为唯一的真理之源,教
皇若非根据圣经,就没有权力。他把拉丁文《圣经》 译成英文。
►
马丁· 路德
► 路德在
1520年写了三篇重要的文章:
第一篇是《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信》(To the Christian Nobility of the German Nation), 他要求贵族起来为真理辩证,寻求他们支持宗教 改革; 第二篇是《教会的巴比伦之囚》(Babylonian Captivity of the church), 他认为大公教会在真 理上已经失陷; 第三篇是《论基督徒的自由》(The Freedom of a christian)。
►
3.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精神的推动
基督教人文主义(Christian Humanism) 主张教会要返回原始的宗教经典《圣经》上去 赎罪券不符合圣经,缺乏圣经依据 早期教父的观点与现今教会的教导有许多差异之处
►
4.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
圣经印刷量大增,普通民众得以直接接触到圣经的内容
主教的俱乐部 油画 主教的宫邸奢华艳丽,追随者们在探讨保龄球的“球艺”,教皇和红 衣主教把教会变成了一个奢侈的俱乐部。
愚人船 油画 荷兰 1470年
在荒宴中纵情声色的修女和修士们,他们正在试 图咬下悬挂在空中的糕点。
宗教改革的原因
►
2.民族国家形成与民族主义观念的兴起
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 的光是向着太阳借来的”。 罗马大公教会的普世主义思想成为民族主义思想扩展的障碍; 罗马教廷在各地区布置的主教,也是促成民族国家建立的一个具体 拦阻。
思考与讨论
► 宗教改革时期出现的国民教育是真正的国民
教育吗?为什么?
预习
► 夸美纽斯应性原则” 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 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理论 夸美纽斯提出的主要教学原则
扩展书目
1、《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 任钟印选编; 任宝祥等译,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 2、《大教学论》, (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北京 : 教育 科学出版社, 1999. ► 3、《划时代的伟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诞辰400周年纪念论集 》, 程方平编,北京 : 开明出版社, 1996. ► 4、《夸美紐斯的教育思想》,戴本博编著,武汉 : 湖北人 民出版社, 1957. ► 5、《夸美紐斯的生平和教育学説》,阿·阿·克腊斯諾夫斯基 教授著; 楊岂深等譯,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7. ► 《图画中见到的世界》, (捷)夸美纽斯著,上海:上海书店 出版社,2001.
宗教改革概况
胡斯(John Hus,1369-1415)
►威克利夫的门徒。15世纪早期就在捷克提出了宗教改
革的主张。反对教会占有土地,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 抨击教士的奢侈堕落;主张平信徒在圣餐中可与教士 一样领取圣体血;提倡用捷克语举行宗教仪式,并亲 自将《圣经》译为捷克文。 1415年因异端罪名被处死。 由此激起捷克人民的极大义愤,引发了全国的胡斯运 动。
► 加尔文的教育思想及其在日内瓦的实践影响到了法
国、德国、荷兰、苏格兰以及北美等地。
英国国教派与教育
► 英国的宗教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 导火索:16世纪30年代亨利八世离婚案
英国国教派与教育
► 亨利八世游说牛津和剑桥大学为其离婚的合法
性寻求法律依据,大学而做出了有利于国王的 裁决; ► 1534年,国王又命令两所大学裁决罗马主教 的权力和地位,大学裁定,罗马主教在英格兰 王国的权威不高于其他任何外来主教,否决了 罗马教皇的最高权威; ► 牛津和剑桥大学为英国宗教改革的开展提供了 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大学也从中获利,保住了 一些特权,获得了财产。
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学习目标
► 了解宗教改革的基本情况 ► 掌握马丁· 路德的宗教-政治思想与教育观 ► 掌握宗教改革时期各教派的教育主张与教育
改革实践
宗教改革概况
► 宗教改革(Reformation):
16—17世纪先后在德国、瑞士、英国等地爆发的 宗教革新运动。 从直接目的和内容来说,是欧洲各地的宗教力量 试图用一种新的宗教取代原有的旧的宗教的变革; 从其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而言,是形成中的民族 国家摆脱罗马天主教会控制和干预的社会政治运 动。
与路德不同,加尔文还亲自领导了日内瓦城普及、 免费的教育实践,有学者认为加尔文是普及教育 之父,是免费学校的创始人。
加尔文派与教育
► 加尔文根据日内瓦的实际教育状况,借鉴了路德宗
在德国的教育实践,构想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国民教 育体制:
初级学校:普及与免费教育的场所。由国家开办、向所 有儿童开放。 中等教育:主要形式是文科中学,为高等教育做准备。 借鉴斯图谟古典文科中学严密的管理制度。 高等教育:培养教会和国家的领导人。(1558年创办日 内瓦学院)
英国国教派与教育
► 1534年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
英国教会最高首脑,不再从属罗马教皇。天 主教的教义、制度和仪式不变。改革后的教 会称英国国教,又叫英国圣公会(也称安立 甘教会)。 ► 英国宗教改革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很小,教育 延续中世纪的传统,儿童的教育是家庭和教 会的主要职能。 ► 教育的人文主义色彩强烈,强调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