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力

第七章 力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1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

3.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力的两种作用效果来认识力,体验用转换法推知力的存在。

2.通过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体验用模型法表示抽象的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力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在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画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准备】
PPT课件、弹簧、橡皮泥、皮球、条形磁铁(两块)、小铁球、铁钉、苹果(较小)、小车(两个)、旱冰鞋(一双)等。

【教学过程】
人推车地球吸引苹果手弯折铁条锤打铁
压路机压路面风吹帆船
【补充实例】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
【总结归纳】

【板书设计】

一、案例的“亮点”
1. 这节课我采用了“小循环—多反馈”的教学模式,根据本课实际设置四个新授知识点,对于重要新授知识点,学完之后及时检测,学生既能随时巩固,我又能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从而使教学有时效性和节奏感。

2. 整个教学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由浅入深,结构紧凑。

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设疑、观察、推理、总结,启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突出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3.教学过程中,渗透转换法、模型法、控制变量法等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少数学生对课堂检测题1中“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理解不透。

2.在拓展教学中,少数学生对“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的理解存在畏难情绪。

附件1:
知识框架
附件2: 课堂检测
1. 如下图所示的各种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 )
A .火箭起飞
B .头顶足球
C .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D .小钢球的曲线运动
2. 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
A .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
B .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
C .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
D .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 3. 在冬奥会滑雪比赛时,运动员用力撑雪杖使自己从山上由静止加速滑下,这表明力能使物体的 发生改变;如图所示,是某运动员在滑下过程中碰撞标志杆时的情景,它说明力还能使物体的 发生改变。

5.如图所示为小明拉车的情景,请画出绳子对车的拉力示意图。

(力的作用点A已画出)
答案
1. C
2. D
3.运动状态;形状
【解析】运动员用力撑雪杖,雪杖给地向后的力,地给雪杖向前的力使其加速下滑,这表明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下滑时碰撞标志杆,运动员用雪杖撑住,给雪杖一个力,其形状发生了改变,说明力还能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4.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直升飞机
【解析】空气由静止而变得流动起来,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故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图知,风扇朝左,当风扇工作时,将向左吹风,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空气会给风扇一个向右的反作用力,所以小车将向右运动。

直升飞机和本图原理相似,螺旋桨对空气施加一个向下的力,空气对螺旋桨施加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使直升飞机可以向上飞行,是利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制成的。

5. 如图:
6.(1)大小;(2)方向;(3)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1)通过比较甲和乙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甲中一个砝码弯曲程度比乙中两个砝码弯曲程度小,故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通过比较甲和丁中钢片的弯曲方向,可知,同样大小的力向上拉和向下拉效果不同,故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甲和丙力的作用点不同,在同样力的作用下效果不同,所以研究的是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之间的关系,此种方法物理学上称之为控制变量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