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特点①各国教育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教育主要面向贵族、奴隶主等社会上层子弟开放②教育内容涵盖社会现实知识、宗教教义和道德品格教育,既满足了各级官吏培养者③教育类型和教育机构多样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行,不同类型的学校满足了不同阶层的教育需要④教育方法和手段较为简单,实施个别教学,主要采用诵读、讨论和讲授方法开展教学,盛行体罚⑤教师常由僧侣和官员等出任,社会上尊师重教之风盛行,教师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比较比较:代表了相反的政治体制类型和教育类型斯巴达---义务教育的源头;雅典:和谐教育的开端。
(1)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
斯巴达--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政府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遵从;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
雅典--对教育则采取放任政策。
(2)培养目标不同。
斯巴达--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
雅典—培养参加政治和经济活动、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政治家&商人)。
(3)教育机构不同。
斯巴达--为锻炼战士,由国家的7岁至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集体教育。
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任人选择就学,政府不求整齐划一。
(4)教育内容不同。
斯巴达--教练所和士官团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
雅典--则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5)教育方法不同。
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训练。
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
(6)师资队伍不同。
斯巴达--教育机构皆由斯巴达奴隶主阶级的成员负责教育工作,同时由执政官予以训诫。
雅典--则除本国的统治阶级成员任教外,来自国外的智者充任教师者为数众多,招揽人才不限国籍。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论教育价值与意义:追求真理,认识自己(二)论教育目的:有政治知识技能和道德的政治家(三)论美德与知识: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美德可教(美德由教育而来)(四)苏格拉底方法:对话、产婆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一)论教育目的:培养哲学家(哲学王)(二)论教育任务:学习即回忆;灵魂转向,追求善的理念(三)学校教育阶段:学前-普通-智慧-理性。
(“寓学习于游戏”)另:取消家庭教育、实行儿童公育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一)论城邦的教育职责:培养有道德和文化的公民(二)论灵魂与教育:身体-情感-理性(柏拉图:肉体是灵魂的监狱)(三)论年龄教育分期与教育阶段(灵魂发展的先后次序):植物的灵魂,身体教育;动物灵魂,情感和道德教育;理性灵魂,智育。
倡早教(含胎教),学前以游戏为主;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阿卡德米-大学;女性教育西塞罗论优秀雄辩家的素质良好的天赋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语言艺术高尚的道德品质(雄辩即德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1)教育的目的:培养演说家、雄辩家。
(2)教育内容:道德、知识、雄辩技巧(3)其它: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分班授课;因材施教;反对体罚骑士教育背景:采邑制、十字军东征性质:家庭教育;效忠封建领域的忠勇武士内容: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
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并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
它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
训练骑士的标准是骠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
骑士教育阶段:(1)家庭教育阶段。
7岁前,其内容为初步的宗教教育,尊重长上的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
(2)侍童教育阶段。
7岁后,封建主之家按等级把儿子,一般为次子,送入高一级贵族的官邸中充当随仆或侍童,侍奉主人和主妇。
同时学习上流社会的各种礼节,一直到14、15岁。
这一阶段又称礼仪教育阶段。
(3)侍从教育阶段。
从14、15岁开始,21岁时结束,重点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
同时,侍从还要侍奉领主和主妇。
该阶段结束后举行授职典礼,授以骑士称号。
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与意义P2641.人本主义(儿童天性)2.古典主义(古典作品)3.世俗性4.宗教性(反教会不反宗教)5.贵族性公学公学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专为贵族、教士和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私立、寄宿、以升学为宗旨的中等学校洪堡的大学理念/大学改革P282(再整理)高等教育方面:洪堡教育改革(初等教育弱化神学强化自然科学;重视师范教育;高等教育原则)新式大学重视学术研究和教学,倡导教学自由和科学研究,在教学科目和方法上有重大发展。
但学术研究还没有成为大学的基础,仅仅是一种附属功能。
洪堡大学→柏林大学: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教育P2911.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得以确立(1871,文部省)2.初等教育得以普及(1907,97.3%)3.中等教育得以发展(实业教育&基础教育;寻常中学&高等中学)4.新式大学得以创办(东京大学等)另:1890,《教育敕语》,忠君爱国,富国强兵;国家主义、军国主义。
(日本近代教育总纲领)泛智论P295(自己整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教育的内容:周全教育(“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萃的总和”“百科全书式”)→智力、道德、宗教教育的对象:人人都应接受教育自然主义教育思想P2981.核心:回归自然(消极),培养“自然人”→ ①在自然中;②遵循自然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人(独立、平等、自由和自食其力)3.自然教育的内容:①自然的教育;②人的教育;③事物的教育。
4.自然教育的实施①婴儿(0-2):身体养护、锻炼②儿童(2-12):感官训练,继续发展身体;反对智育和德育;自然后果法;反对读书③少年(12-15):智育和劳动教育;在实际活动中自觉学习④青春期(15-20):回到城市,进行道德教育;自爱-他爱-博爱;宗教和道德教育论教育心理学化P302(教育要建立在心理活动和房展的规律上)1.教育目的心理学化;2.教育内容的心理学化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4.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儿童主体性培养)教学阶段论+三中心P308赫尔巴特教学阶段,三中心是什么赫尔巴特十分重视教学在人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的角色,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道德的重要渠道。
结合其官能心理学中的多方面的兴趣和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他提出了教学阶段论。
他认为,教学分为四个形式阶段:第一,明了。
心理活动处于静止状态,兴趣活动表现为“注意”。
在这种静止的专心状态下,学生能够看清楚各种事物。
教师则应运用提示的教学方式,将分散学生注意力、造成混乱的事物分离出去,或将教材分解为不同的部分,使学生可以逐一进行理解。
在提示教材内容时,教师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或求助于实物和图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第二,联想。
心理活动处于运动状态,兴趣活动表现为“期待”。
学生在上一阶段获得的新知识、新经验将和原有的知识、经验相互融合,形成一般的观念。
教师则采用分析教学方式,通过与学生进行自由的交谈,将儿童脑海中逐渐累积的教材知识分解为较细微的内容,逐步显示事物的特征。
分析教学是从特殊上升到一般的过程。
第三,系统。
心理活动处于静止状态,兴趣活动表现为“探求”。
在这一阶段,学生对前两个阶段的心理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处于“探求”的心理状态。
教师则应采用综合教学,通过采用谈话指导、讲解概念和定义、要求学生课前复述、复习等方法,帮助学生将获取的新旧观念进行更大范围的联合,形成系统性的知识和经验。
第四,方法。
心理活动处于运动状态,兴趣活动表现为“行动”。
在这一阶段,学生在运动状态的“审思”中,不断练习,使模糊、混乱的观念重新纳入知识系统中,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教师则指导学生通过活动练习作业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这样不仅新旧观念得到了检验和巩固,还可以更好的吸收新知识。
杜威的教育思想P331(大简答)一、教育的本质(一)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1.学校要与社会生活和变革相联;2.学校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联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通过教育改造社会→做中学(活动课程)(一)教育即生长(儿童中心主义)内在条件&外部条件;反对卢梭的自然生长观点。
既是民主主义的要求,也是民主主义社会的条件。
(二)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做中学)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二、教育的目的(一)生长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说“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身的目的。
”“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二)指向人的教育目的民主的教育&民主的社会人的素质:公民素养、思维方法、道德品质、职业素养三、课程与教材(一)传统课程的不足由前人间接经验构成,不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经验。
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的人类经验拆分成各种门类的学科,使儿童对世界认识的全面性。
社会精神匮乏,缺乏与实际社会生活的联系(二)做中学反对: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提出:“教材心理化”,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四、思维教学法思维五步法的五个步骤是①疑难的情境②确定疑难所在③对解决疑难做出种种假设④确定哪个假设何以解决疑难⑤验证这个假设;五、道德教育新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合作精神在社会情境中进行学校、教材、教法皆渗透社会精神(学校德育的三位一体)《国防教育法》背景+内容背P353美国《国防教育法》简答背景内容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引起美国社会极大震惊,这表明美国在”官战”中正在输给苏联。
美国社会各界开始反思多年来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足和学收教育水平的低下,并强烈要求改革美国学校教育。
1958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国防教件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
该法令主要内容包括:(1)加强“新三艺”(自然科学、数学、现代外语)教学。
加强实验室、视听室等硬件设施建设,更新教学内容,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师资水平。
(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为实现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各地区应建立专门领导机构,以培养更多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或熟练工人。
(3)加强“天才教育”。
鼓励有才能的学生升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培养拔尖人才。
(4)增拨教育经费。
增拨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增加学生贷款,加强“新三艺”教学,设立国防研究奖学金,促进天资优越学生的培养,增添现代教学设备,改善职业教育等。
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模式,是在20世纪20-5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的,是一种青少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有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学习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形式,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培养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