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解答选择题方法思路汇总六种基本方式是非常便捷非常实用的方法。
下边我以近年高考真题为例说明这六种基本方式的高效实用。
(1)题干意思。
前边我讲了弄清楚题干意思是做好选择题最主要的依据,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正确答案一定是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不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一定是错误的。
(2)基础知识。
凡是不符合基础知识选项,基本上都是错的。
高中文科学生是大众历史学习者,命题人不可能命制一道和中学历史课本某个基础知识相悖的史学最前沿研究成果,来考查中学生对此的判断。
(3)逻辑推理。
有两种情况,一是题干材料本身包含逻辑推理,正确选项往往就包含这个逻辑推理,那么不包含这个逻辑推理的选项往往是错误的;二是题干材料与正确选项构成的逻辑推理非常的顺畅,但凡做出的选择与题干材料构成的逻辑推理,解释起来很生硬、不顺畅,这个选择往往就是错误的。
(4)政治原理。
唯物史观经常要用的原理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人民群众实力前进的主要推动力量等,在判定选项正时非常具有实用价值,事半功倍。
如国家出台的一项政策很陌生,可直接将其化简成对生产关系调整,与生产力发展相关的选项往往就是正确答案。
(5)方法原则。
我讲的解答选择题六大基本原则中的绝对化原则、主体一致原则、全面原则、过程反映趋势原则等,在判定选项正误过程中非常高效实用。
选项中含有绝对化意思的,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可视为错误项,直接排除;正确选项的主体与题干材料的主体或重心必须是一致的,不一致的可直接排除;题干材料是两层或三层并列史实,能全面反映题干材料意思的选项是正确答案,只反映题干材料部分意思的选项往往是错误项;题干材料呈现的是一个事情从一个时间节点到另一个时间节点的发展过程,正确选项往往呈现的是该事情的发展趋势,没有呈现事情发展趋势的选项往往是错误项。
(6)基本常识。
从2015年开始,选择题难度明显降低,尤其是最近三年的新课标卷试题,其中有些选择题的选项,我们用基本常识就可将其迅速判定:凡是不符合基本常识的选项,往往就是错误项;正确选项不仅符合常识,更是符合基础知识和题干意思。
2016年新课标卷Ⅰ第25题,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描述的六个成年人在地里集体干活的场景,这是一个静态画面,不可能反映出“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的动态发展趋势,用过程反应趋势原则将其迅速排除;在中国古代,只有原始社会是土地公有制,其他时候只有土地国有制和土地私有制,故用基础知识可将“C项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迅速排除。
2018新课标卷Ⅱ第26题,武则天改制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显然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项“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项“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和D项“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可用不符合题意直接排除。
2017年新课标卷Ⅱ第26题,北方人从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到唐中期饮茶之风非常盛行,A项“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开始”太绝对,且无法和题干材料构成一个符合逻辑的推理,可迅速排除;B项“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题干材料的主题是“饮茶”,非“饮食”,主体不一致,排除;D项“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可迅速排除。
2016年新课标卷Ⅰ第26题,宋太祖“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而闷闷不乐,可以推知,A项“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符合逻辑推理与题意,属于正确选项;而B项“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全部”太绝对,排除;C项“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可用不符合题意与基本常识(如果有矛盾,可直接换史官)排除;D项“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用常识直接排除,君主如果做的是好事,哪个不喜欢史书对此真实记载?2018年新课标卷Ⅱ第27题,D项昆曲“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与题干材料“被誉为‘官腔’、‘雅乐’和‘盛世元音’的昆曲‘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符合逻辑推理,是为正确选项;而A项“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 项“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和C项“社会等级观念弱化”均无法与题干材料构成顺畅的符合逻辑的历史解释,均予以排除。
2018新课标卷Ⅱ第28题,洋务运动时期,地方督抚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建议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与D项“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构成一对符合逻辑和史实的推理,是为正确答案;而A项“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可用不符合题意速排;B 项“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可用不符合题意与基础知识(甲午战争后逐渐解体)迅速排除;C项“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可用不符合题意排除。
2016年新课标卷Ⅱ第29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水稻产量增加米价便宜,链接土地革命内容,可知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调整生产关系→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根据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稻粮食产量增加,米价便宜,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迅速做出正确选择,而B项“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和D项“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可用唯物史观的内外因的政治原理迅速排除;C项“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不符合基础知识,那时中共的只要精力是努力在农村站稳脚跟;且“政府”指向不明,到底是国民政府,还是中共在根据地建立的政府,但事实上,中共在根据地建立的政府是在1931年冬,也与题干材料的时间不吻合,故排除。
2018年新课标卷Ⅱ第31题,1956年漫画《两把尺》,根据漫画所配文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可知,女性是主体,用主体一致原则,迅速判定B项“女性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正确答案,而A项“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不符合题意;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不符合基础知识;D项“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太绝对,故三项均可迅速排除。
2019年新课标卷Ⅰ第32题,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并进行最终判决,A项“法律服从民众意愿”,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只是说陪审法庭要对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及其常设机构议事会做出的决议、法令进行最终审核,并没有体现“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主体不一致,陪审法庭是司法与监察机构,并非法律制定机构。
C项“全体公民参与政治”,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将的主体是陪审法庭,并非公民大会和议事会。
另外全体公民参与政治指的是公民大会,议事会只有前三等级的公民方可参与。
“全体公民参与政治”只能与公民大会有关系,与议事会没有任何关系。
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全体公民参与政治的信息,加之“全体”太绝对,经常参加雅典民主政治只占雅典公民总数的很少一部分,大约只有五分之一。
故错误。
D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体不一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在讲“平等”,而题干材料说的是雅典“民主”发展的情况。
不符合题意,题意讲的是陪审法庭权力——对国家做高权力作出的决议进行审核,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任何关系。
故错误。
最后,我们以2019年两道难度比较大的试题的深度解析来结束我们今天考场的秒杀绝技。
(2019年新课标卷Ⅰ•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
“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方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
一,题干材料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现代化快车道”,另一个是“难辞其咎”。
这里的“其”指的是西葡,从逻辑上看,西葡的“咎”是造成拉美没有驶入现代化快车道的主要原因。
我们重点就是要考虑西葡的“咎”指的是什么。
二,根据正确答案来看,目前的教材没有涉及西葡将本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移植到拉美地区,只有最新的试教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有较详细的讲述,但问题是许多人根本就没有最新的教材,那怎么办?只能结合现有的基础知识合理推导。
三,根据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可知,西葡支持新航路开辟一个重要原因是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美洲等地掠夺的金银没有转化为推动社会转型的资本,就是因为西葡是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因素基本没有,掠夺的金银主要用于王室的挥霍。
所以,西葡将本国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移植到拉美殖民地,这些非现代化的因素对拉美影响深远。
尽管后来拉美赢得了民族独立,但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
所以,这些西葡移植的这些非现代化因素,就是造成拉美长期落后,没有驶入现代化快车道的主要因素。
如果将同样是殖民地的北美与拉美,做个对比,不难发现,双方在独立后发展差异很大,最主要的就是宗主国移植到殖民地的制度不同。
用唯物史观解释就是,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对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影响最大。
综上,符合题意的只有D项。
四,关于选项,AC两个选项,北美和拉美,作为欧洲殖民地,都遭受了奴役掠夺和进行大量的移民的事情,没有什么差异,不足以构成两块殖民地独立后发展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故错误。
B项,“最”太绝对,另外从逻辑上也说不通,建立殖民地早,和两块殖民地独立后发展差异大,即是否走上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没有什么关系,故错误。
(2019年新课标卷Ⅱ•33)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B.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解析】本题考查了法国大革命的史实,具体来说,考查的是对启蒙运动指导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规模很大的历史解释。
本题我采用两种方式解读,一是最简单的解读,如果能抓住题干材料中逻辑关系“启蒙思想的指导下à法国大革命规模大”,可以说秒杀此题,符合启蒙思想内容的只有D项。
二是采用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的方式解读,解读如下:规模很大说明参与的群众基础非常广泛,那就要看四个选项所述内容,哪个对法国民众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哪个选项就是对题干的合理解释。
我们首先来看A项“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从遣词造句来看,这是法国大革命的结果,从逻辑学原理来看,多种原因可以单独导致同一个结果,但同一结果未必能推导出一个特定的原因。
如北美独立战争的结果也是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结果),但北美独立战争的规模并没有法国大革命那样波澜壮阔(原因)。
故A项解释不通,属于错误项。
B项,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与法国大革命规模大没有必然联系,也就是民众广泛参与与大革命以暴力为主要方式,构不成一个必然的逻辑推理关系,故错误。
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合力要求推动的,但采取的生产关系变革方式确实以改革的形式进行的,并非暴力革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