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理性一、题解首先应该解释题目中的两个概念:什么是“怀疑主义”?什么是“理性”?在《休谟》一书中,拉德克利夫分别对“理性”和“怀疑主义”作了这样的定义:“理性被理解为区别观念之间或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能力”1;“有各种各样的怀疑主义者,但是,怀疑主义通常被定义为这样一种观点:对于心灵之外的世界,我们无法认识”2。
而在《论休谟的怀疑论及其价值》一文中作者特别概括了休谟的怀疑论:“休谟怀疑论中的怀疑是对人类获得知识的可能性、对已有的信念或判断的正当性的怀疑。
”3休谟在《人性论》第一章第五节中提到类似关系、因果关系等七种哲学关系的根源。
根据拉德克利夫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理性就是在一定印象产生了相应的观念之后,还能够进一步建立起这些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一种能力。
如果把人们由印象而获得的观念比作储物柜中的一堆杂物的话,那么理性就应该是对这些杂乱地堆放在人脑中的观念分门别类,并建立一个很好的“索引”的能力。
以七种关系之一的类似关系为例,当一个人在看到一个三角形之后,他会建立一个关于三角形的观念,并把它归类放好,比如放在他大脑中“几何图形”这一区域。
那么在他再次看到一个三角形并建立新的三角形的观念时,他会迅速地“检索”出在他脑海中已有的三角形的观念,然后确定这个新的三角形的观念和之前的观念是有类似关系的,那么他会把这个新的观念和之前的观念经过整合之后,再次归类放好。
在“几何图形”这一类别之下,这两个三角形的观念之间会连起一条线,以表明这两者具有类似关系,而这条抽象的连线就是通过理性建立起来的。
对怀疑主义的理解也可以通过上面那个例子的延伸而获得。
那个人可能会怀疑他已具有的信念:“虽然我建立了三角形的观念,但这个观念与我所看到的那个图像是相符的吗?我1伊丽莎白S拉德克利夫.休谟[M].北京:中华书局,2002:41.2伊丽莎白S拉德克利夫.休谟[M].北京:中华书局,2002:42.3赵雁林.论休谟的怀疑论及其价值[J].太原:太原大学学报,2008(12):13.看到的确实是三角形吗?三角形是存在的吗?”;他也会怀疑观念之间关系:“我将这两个三角形的观念理解为类似关系是正确的吗?它们有没有可能是因果关系呢?”;他甚至会怀疑自己判断时所采用方法的正确性,怀疑自己的理性:“我是否具备了正确建立这两个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的能力呢?我的思考方式是正确的吗?”这一系列的怀疑就是休谟所讨论的怀疑主义。
二、休谟观点概括休谟在《人性论》中对怀疑主义和理性关系的论述采用了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他把“理性”比作了一位“以绝对的威势和权利颁布规律,确定原理”4的君主,而“怀疑主义”则是一个被迫臣服于“理性”,但时刻都在背地里削减“理性”的权威,预谋着“篡党夺权”的“叛徒”。
我们可以从这个比喻中提取出以下观点:(1)怀疑主义是理性的“敌人”,它们是相互矛盾和排斥的;(2)怀疑主义“借着合乎理性的论证来说明理性的错误和愚蠢”,也就是说怀疑主义通过不断地理性论证,最终导致的结果恰恰是对理性的证伪,从而推翻理性的正确性;(3)在减弱了理性的权威的同时,怀疑主义也减弱了自己的力量,在一次又一次的较量之后,最终它们两个会“同归于尽”;(4)怀疑的理性和独断的理性属于同一种类,它们都在理性的疆域之内;(5)怀疑的理性和独断的理性是相互拮抗的,它们从一开始是势均力敌的,但一方的力量被一方削减了之后,另一方也会受到相同程度的损失。
(6)这种对抗机制保证了它们的“争斗”不会对人的知性发生重大影响;(7)人类不会完全听任怀疑的理性和独断的理性自行毁灭,因为人类的信念不会被完全推翻,理性不会被完全消灭。
对于什么是“独断”,周晓亮在《休谟》一书中这样解释:“休谟所谓的‘独断’主要是指把理性的作用绝对化的唯理主义观点”5。
所以在上文中怀疑的理性和独断的理性都属于理性范畴,但它们的“作用和趋向”6却是不同甚至相反的。
独断的理性信奉理性的作用是绝对的,在经过一次次的理性论证之后,会增加判断的确定性;而怀疑的理性则恰好相反,4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13.5周晓亮.休谟[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212.6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13.每进一步的理性论证会削弱判断的确定性,而对确定性的这一削弱又反过来会削弱理性论证的正确性。
从这一说明出发,我们可以理解,独断的理性实际上是判断正确性的概率在做加法,而怀疑的理性则是概率的乘法。
假设每次理性论证得出A判断正确的概率是0.1,那么如果是独断的理性,那么在经过五次理性论证后,A判断正确的概率是0.5,而如果是怀疑的理性,结果却是0.00001;如果做无数次理性论证的话,独断理性得出的结论是A正确的概率趋于无穷大,即A可以肯定是正确的,而怀疑理性的结论是A正确的概率趋于零,即A肯定是不正确的。
这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休谟为什么说怀疑的理性和独断的理性是“敌人”,因为独断的理性导致对信念A的完全置信,而怀疑的理性则是对信念A 的完全推翻。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怀疑的理性应该是概率的递减而不是相反呢?《休谟与<人性论>》一书给出的原因是休谟认为:“我们相信一个事件引发另一个事件,这实际上是一个信念问题,但这并不是‘理性’而是‘习惯’在起作用”7,“我们已经习惯于假设,过去发生的事情将来还会发生,但是这是理性永远无法证明的事情”8。
而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到的理由是:“由于各种相反思想或感觉的对立,必然会使心灵陷于完全不确定的地步”9。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休谟之所以会认为每多一次理性怀疑,我们判断的确定性就衰减一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我们每次在判断的时候其实是凭借一种“习惯”而非“理性”,这种判断方法首先自身就不能确定是正确的,更不必说拿来作为一种证明的证据了;二是我们判断的时候会受到相反思想或感觉的影响,心灵会摇摆不定,所以很难得出正确的判断。
以上两种不确定性的叠加将会导致概率的递减。
三、评述《论休谟的怀疑论及其价值》中说:“休谟认为,怀疑可以作为哲学研究的一种必要准备,它可以使我们摆脱各种偏见,充分考虑各种不同意见,保持判断的公正。
在此意义上,7潘华志.休谟与人性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8潘华志.休谟与人性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9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10.怀疑的方法有其合理性。
”10确实,休谟对理性和怀疑主义的理解有其合理和正确的地方,这些地方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但在此我主要想提出一些与休谟的观点相异的看法,或者也可以说是对休谟没有考虑到的方面的补充。
1.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休谟知识论体系的核心——理性怀疑论》一文中说:“休谟从理性的怀疑演变为不可知论。
这是由于他只看到感觉经验人而没有注重社会实践的人。
这也就决定了他无法辩证理解个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和人类认识的无限性的关系。
也就无法辩证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
”11诚然,我们个人的判断会受到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以及心绪波动的干扰而导致不确定性增加。
但是如果是经过整个人类世世代代的判断而得出结论,那么这一结论的确定性应该是越来越大的,因为不同的人他们的知识背景会互相弥补,而由于个人主观感觉所造成的误差也会由于不同的人在实践中的重复而逐渐减小。
所以由此看来,虽然我们的判断不一定是绝对的真理,但每一次的理性论证却会使我们离绝对真理更接近一些,从而在经过无数次这样的努力之后获得相对的真理。
2.一个悖论如果按照休谟的说法,每进一步的理性论证都会削弱我们判断的确定性的话,那么我们只停留在第一次理性论证所得出的判断,或者甚至于不需要做出理性判断就足够了,因为在最开始判断的时候,它的确定性是最大的。
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这绝对是不成立的,我们只有在经过足够多的重复和实证之后,才能保证一个判断确定性足够大,我们才有较为充分的理由持有这一信念。
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对实验数据多次重复取平均值就是这个道理,相信没有人敢只做一次实验就自己的成果是正确的。
3.一点畅想休谟在《人性论》第四章第七节中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对人类理性中这些重重矛盾10赵雁林.论休谟的怀疑论及其价值.太原:太原大学学报,2008(12):13.11马良.休谟知识论体系的核心——理性怀疑论[J].杭州: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5):25.和缺陷的强烈观点深深地影响了我,刺激了我的头脑,因此我准备抛弃一切信仰和推理,甚至无法把任何意见看作比其他意见较为可靠或更为可能一些。
我在什么地方?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由什么原因获得我的存在,我将来会返回到什么状态?我应该追求谁的恩惠,惧怕谁的愤怒?四周有什么存在物环绕着我?我对谁有任何影响,或者说,谁对我有任何影响?我被所有这类问题迷惑了,开始想象自己处于最可怜的境况中,四周漆黑一团,我完全被剥夺了每一个肢体和每一种官能的运用能力。
”12这一连串的发问,让我联想到了一篇曾经看过的科幻小说《单体》,这篇小说是基于物理学量子论所提出的“多元宇宙”理论写的,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生活不只一种可能,而是存在着无数种可能性,而且我们也可以体验这所有的可能,只不过这各种各样的经历是由生活在和我们的世界平行的其他宇宙中的无数个“我们”去体验的。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片段大概了解这是怎样的一种理论:“‘假如每当你解决一个问题,就会有另一个版本的你失败,那会怎样?’‘我自己的失败自己应付,’她说,‘他们的失败他们自己应付。
’‘你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他们根本不可能应付。
只要你具备应付的能力,就会有人没有这种能力。
’”“到了中午,工作已经差不多完成了。
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逐渐增长,但紧接着,一个令人烦恼的想法又开始困扰我:一个和我几乎没什么区别的人——一个和我有同样经历的人——在今天早晨一无所成。
这种想法让我不安。
”13如果平行宇宙真的存在的话,那么也许本来就应该没有正确或错误的区别,因为这里存在着无数种平行的可能,我们所怀疑的某一个理论也许在其中一个平行世界中会是完全正确的,而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中则根本无法成立。
而且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也只是无数可能中12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99-300.13[美]加德纳·多伊佐斯.美国最佳科幻小说年度选(17辑上)[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54-170.的一种,所谓“若水三千,只一瓢饮”,我们只需要作出一种能使自己和他人快乐、幸福地生活在当今这个世界上的选择就足够了,而不必无谓地“无限循环”怀疑下去,如果休谟这样想的话因该是会减少一点他的痛苦的吧。
引用及参考书目:[1] 伊丽莎白S拉德克利夫.休谟[M].北京:中华书局,2002:41-42.[2]周晓亮.休谟[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212.[3]赵雁林.论休谟的怀疑论及其价值[J].太原:太原大学学报,2008(12):13.[4]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10-213,299-300.[5] 潘华志.休谟与人性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6]马良.休谟知识论体系的核心——理性怀疑论[J].杭州: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5):25.[7][美]加德纳·多伊佐斯.美国最佳科幻小说年度选(17辑上)[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5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