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胆系疾病影像诊断

胆系疾病影像诊断


胆囊憩室
多位于胆囊底、体部,多数直径在1cm左右,与胆 囊有较宽的通道,憩室内常有胆汁潴留,易形 成沉积物或小结石。
胆囊异位
胆囊位于正常胆囊窝以外的区域,按异位胆囊出 现的位臵不同,有以下类型:肝内胆囊、左叶 胆囊、肝后胆囊、漂浮性胆囊。
先天性胆道闭锁
胚胎发育期,如胆系不腔化或腔化不全,则出生 后,整个胆道系统或其中一段由纤维性条索替 代。
胆囊炎
(二)慢性胆囊炎

临床及病理:


急性胆囊炎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即可发展成慢性胆囊炎; 常与胆结石伴发 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常有先天发育异常 右上腹局部压痛, Murphy征(+) 胆囊萎缩;囊壁增厚,钙化;常有结石并:胆囊缩小/增大;胆囊壁均匀或不均匀增厚,可有钙化; 增强扫描示增厚的囊壁均匀强化 MRI:与CT表现相仿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
肝外胆管囊状扩张特点:



肝外胆管类圆形或梭形扩张,管壁增厚 扩张可延伸至肝门区肝管,但肝内胆管远端不扩张, 提示为非梗阻性病变,是诊断本病的关键 MRCP是目前诊断胆管囊状扩张的最佳方法,并能作 出分型诊断,SCTC意义大。 本病易并发胆管结石,发生胆管癌的可能性明显增 加,且随年龄增加恶变几率增加。

胆管炎
胆总管末端炎性狭窄
MRCP显示胆总管末端炎性狭窄
硬化性胆管炎
胆系结石

临床与病理
反复、突发持续性右 上腹绞痛 继发胆囊、胆道梗阻 和感染 胆固醇结石、胆色素 结石、混合性结石

胆系结石

影像学表现

胆囊结石检查以超声为首选;胆管结石的显示CT优 于超声 X线:显示胆囊区不透X线结石,ERCP或PTC见结石 充盈缺损及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枯枝样扩张 CT:平扫表现为高密度/等密度/低密度结石;环 状结石。CT值低的结石多为胆固醇结石、高的多 为色素性结石;胆管结石多为高密度。
胆系异常影像表现








胆囊横断面直径超过4cm可诊断为胆囊增大 胆囊壁厚度超过3mm则认为胆囊壁增厚,可为环形或 局限性增厚 胆管扩张可见肝内胆管呈圆形或管状低密度区,直 径超过5mm 胆总管梗阻扩张: 轻度:肝外胆管扩张 中度:胆总管大于10mm、肝内胆管扩张小于2/3 重度:胆总管大于13mm、肝内胆管扩张大于2/3 胆总管扩张判断标准: 有胆囊、年龄小于60岁,胆总管大于等于7mm 有胆囊、年龄大于60岁,胆总管大于等于9mm 无胆囊 胆总管大于等于10mm
坏疽的同时,伴囊内和囊壁积气

影像学检查:
以超声为首选,CT、MRI不作为常规检查
胆囊炎

CT表现

胆囊增大,前后径>5cm 胆囊壁弥漫性增厚,>3mm ,壁内可见低密度带; 胆囊壁增强扫描壁呈分层状强化,内层强化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外层为无强化的组织水肿层
急性炎症时由于大网膜包裹胆囊导致胆囊壁不均匀增厚
胆道系统常见疾病

胆道先天异常---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先天胆
囊缺如,双胆囊,折叠胆囊,分叶性胆囊,胆囊异 位,胆管闭锁等


胆系结石 胆囊炎 胆囊增生性疾病 胆系肿瘤---胆囊息肉和腺瘤,胆囊癌,胆管癌 胆道梗阻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
分型:
Ⅰ型:胆总管囊肿,占85%左右 Ⅱ型:胆总管憩室,占2%左右 Ⅲ型:十二指肠壁内段胆总管囊状膨出 Ⅳ型:多发性肝内、外胆管囊肿,占10% Ⅴ型:肝内胆管多发囊肿,Caroli病 临床常分为:肝外胆管囊状扩张(ⅠⅡⅢ)、肝内胆 管囊状扩张(Ⅴ)、和肝内外胆管囊状扩张(Ⅳ)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
肝内胆管多发囊肿(Ⅴ型)--中心点征
胆囊炎
(一)急性胆囊炎



主要病因:结石嵌顿、梗阻 临床表现:多见于45岁以下女性、右上腹痛向右肩部 放射,高热,黄疸;右上腹压痛,Murphy征(+) ; WBC↑ 病理分型:
• •

单纯性—黏膜层充血水肿 化脓性—炎症累及胆囊全部、囊内充满脓液、浆膜纤维素渗 出,可伴胆囊周围粘连或脓肿 坏疽性--囊内充满脓液,囊壁缺血,坏死,出血,甚至穿孔, 引起胆汁性腹膜炎 气肿性急性胆囊炎---产气菌感染,胆囊
肝内胆管结石 与肝管走行一致的点状、结节状、不规 则状高密度影,邻近小肝管扩张 胆总管结石 上部胆管扩张,于结石部位层面突然截 断并可见致密影,“环靶征或半月征”

MRI:在T2WI上,结石在高信号胆汁的衬托下表现 为低信号充盈缺损,MRCP显示“杯口状”充盈缺 损
胆系结石
肝内胆管枯枝样扩张——仅于肝门附近见少数胆管 显影呈细条状,由近及远逐渐变细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
胆总管囊肿(Ⅰ型)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
胆总管囊肿(Ⅰ型)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
多发性肝内外胆管囊肿(Ⅳ型)
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
多发性肝内外胆管囊肿(Ⅳ型)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
肝内胆管多发囊肿(Ⅴ型)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
肝内胆管多发囊肿(Ⅴ型)
胆总管囊肿癌变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
胆道疾病影像学诊断
正常解剖

肝内胆管 直径2~3mm ,平扫不显示 左、右肝管 常规增强 ,HRCT可显示
总肝管 直径3~5mm, 在肝门三结构的右前侧


正常解剖

胆总管 为异常
直径6mm,大于10mm

胆囊 位于肝右叶、方叶下方 的胆囊窝内,囊壁厚度1~2mm ,大于4cm为异常
胆道系统解剖(示意图)
胆系正常影像表现

正常胆囊为卵圆形或梨形, 长7~10cm,宽3~5cm, 壁厚度1~2mm,分为底部、体部、颈部和胆囊管。 胆囊轮廓光滑、锐利。胆囊壁内层为粘膜层。 正常胆管显影密度/信号均匀,边缘光滑,肝内胆管 表现树枝状分布,走向自然,与门脉伴行,常规CT 除近肝门区部分肝内胆管可以显示外肝内胆管难以 显示。肝总管长约3~4cm,内径约0.4~0.6cm,呈 圆形向下与胆囊管延续为胆总管。胆总管长约4~ 8cm,内径0.6~0.8cm,壁厚1.5mm,与门静脉关系 恒定,由上至下,分别位于门脉的前外侧、外侧及 后外侧
炎症导致的胆囊壁增厚往往位于胆囊的内侧壁

胆囊床积液,周围脂肪密度增高 80-90%合并胆囊结石 胆囊坏死、穿孔—囊壁连续性中断,胆囊窝见含有液平面的脓肿 气肿性胆囊炎—胆囊内、囊壁内积气 胆囊周围的肝区增强动脉早期可见一过性强化
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
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气肿性)
出血性胆囊炎
胆系异常影像表现


胆道狭窄或显影中断:
良性狭窄病变:病变部位以上胆管扩张,呈杯口 状、圆形、由粗变细的移行改变、轻-中度扩张、胆 管枯枝呈枯枝样形态多见。 良性狭窄见于: 80%发生于胆囊切除术后引起的肝外胆管的损伤 感染、慢性胰腺炎、可通过的结石、外伤、原发 硬化性胆管炎、化疗、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
胆系影像检查方法
(六)“T”管造影
胆系影像检查方法
(七)螺旋CT胆道造影(SCTC) 静脉胆道造影CT检查:
患者检查前禁食10h 以上 50 %胆影葡胺20ml 与5 %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150ml 混合 外周静脉在20 ~30min 内滴注完毕,
胆道显影情况下选择30 ~60min 延迟CT 扫描。
胆系异常影像表现



形态异常:胆管扩张的形态异常常表现为枯枝样扩 张和软藤样扩张。胆道病变范围较广,病变区胆管 呈粗细相间的节段性跳跃性分布,常见于原发性胆 管炎。 密度异常:胆道结石的CT密度与胆红素、钙盐呈正 相关于脂类呈负相关。 增强扫描:各种密度结石均无强化;肝内外胆管扩 张显示为无强化的低密度影,管壁强化;胆囊癌、 胆管癌表现为轻、中度强化、延时强化

恶性狭窄病变:截断、偏心性狭窄、中-重 度扩张、胆管扩张呈软藤样形态多见;
恶性狭窄见于:
胰腺恶性肿物是引起胆管恶性梗阻最常见的原因,
以胰头腺癌多见 胆管癌、转移和淋巴结肿大较少见
双胆囊
双胆囊即胆囊重复畸形,有两个胆囊和两个胆囊 管
分叶性胆囊
指仅有一个胆囊管,胆囊内有纵膈将胆囊分成两 个小房。隔膜由粘膜层组成,隔的宽度不超过 2mm,通常与胆囊长轴垂直。
不能显示周围的软组织,因此必须同时阅读2D原始图像及常规 T1WI及T2WI
图像质量不如ERCP、PTC
(九)超声检查 对胆系疾病诊断起重要作用。简便、安全、时实成像,应作 为胆系疾患的首选或初诊筛查选用 (1)胆囊检查的首选方法 (2)对胆总管下段病变,尤其壶腹部附近,常因 肠道气体干扰而观察不清 (3)对肝门部胆管分叉处病变的敏感性也较差 (4)对肝内二级以下肝胆管难以显示清晰 (5)外科医生难以根据超声图像辨认病变的空间 位置,对手术定位受一定限度。
肝内胆管囊状扩张(Caroli病)特点:




肝内囊与囊之间可见小的胆管相连,胆系造影CT检 查可见囊肿与胆管同时显影 中心点征:囊肿包绕伴行门静脉小分支,CT增强扫 描可见囊内强化的小圆点影 可分两型:I型—肝内胆管囊状扩张,多伴胆管炎及 结石,无肝硬化或门脉高压;II型—以肝内末端小 胆管扩张为主,不伴胆管炎或结石,伴有肝硬化或 门脉高压 在排除了梗阻性胆管扩张后,影像学上表现有肝内胆 管囊性扩张且囊性病灶与正常或轻度扩张的胆道相通 则应诊断本病




肝外胆总管梗阻时,胆管扩张总是先于黄疸出 现,故梗阻的早期常常无黄疸却有胆管扩张。 胆管梗阻有部分梗阻和间歇梗阻,故可出现有 梗阻性病变却未必一定有胆管扩张。 胆管结石排出后,肝内胆管受肝实质影响迅速 回缩,扩张的胆外管没能及时回缩,或由于肝 外胆管弹力回缩力减低(年迈或感染因素), 导致扩张的肝外胆管仍显示扩张状态。 胆总管下端括约肌痉挛收缩造成胆总管下端突 然狭窄的假肿瘤假结石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