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提要
王国维作为一代国学大师,在学术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其哲学思想上来看,他深受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悲剧观。
本文对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观进行探讨,以及对它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
浅谈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观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的风雨飘摇中。
面对着政局的动乱,文化的多元纷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被王国维所接受,并与其自身的坎坷经历、以及与传统文化中悲观厌世哲学所交汇,形成了王国维所固有的悲观主义哲学。
王国维重视引进西方哲学,促进了中国人对西方哲学的认识。
关键词: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
王国维的一生充满着“悲情”,这种“悲情”在他的代表作《红楼评论》、《人间词话》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可以说他的思想深处受叔本华的影响,并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人生实践上产生深刻的影响。
悲观主义人生观一直伴随着王国维的始终,使他成为中国大地上第一个悲壮的实践者。
一、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之成因
从王国维思想的内因出发,王国维的这种悲观主义人生观离不开其忧世情怀与忧生情结。
而从外因来看,他受西方思想特别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影响尤为的重要。
(一)独具的忧世情怀与忧生情结
忧世、忧国情怀在他的早期思想中比较突出。
王国维先祖忠勇壮烈,为国捐躯。
其父曾做过县府幕僚,希望作为长子的王国维可以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少年时的王国维就曾写下:“差喜平生同一癖,宵深爱读剑南诗”,这已表明了他已经有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安邦济业的志向。
他关心实事,仰慕康、梁,曾为六君子事件有“颇有扼腕,捶胸,搔首问天之慨”。
忧生情结贯穿人生的始终。
王国维幼失母怙,父亲又在外经商从幕,而作为长子身上的责任较重。
加之考科举时多次落第,在《时务报》工作时的诸多不快,长子早逝,与罗振玉绝交等等,这些造就了他悲观忧郁的性格。
王国维在《游通州湖心亭》中写道:“人生苦局促,俯仰多悲悸”。
据考证,他的《静安诗稿》共27首,其中带“苦”字的就有10首。
他在诗词中形象地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把人生的无奈与迷茫提升到哲学的层面,而这正表现了他的忧生情结。
(二)西方悲观哲学的引入
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观还来源于叔本华建立在生命意志上的悲观主义。
王国维受业师陈寿田的影响开始接受西方思想,并在《时务报》任职期间接触西方哲学,特别是叔本华、尼采、康德的思想。
他尤重视叔本华的思想,在叔本华易懂的哲学中寻求“解忧”之道。
王国维本人曾论述过他与叔本华思想产生共鸣是因为:“其观察之精锐,议论之犀利,亦未尝不心怡神释也”。
之后,王国维还著《叔本华之哲学及其学说》、《叔本华与尼采》等进而系统地介绍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并与之生命意志论对悲观人生哲学的影响之深。
王国维的悲观哲学与他的忧世情怀与忧生情结是分不开的,使其钟情于叔本华,特别是“厌世悲观学说”,并直指其酸楚内心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概述
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观主要见于《红楼梦评议》、《宋元戏曲史》等诸文中。
他的哲学思想并非是对叔本华哲学的全盘吸收,而是根据中国文化的特点进行了本体化的改造,创新。
(一)悲观人生观的主要观点
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主要观点表现为三点:一是从人的生存特别是个体生存层面出发,提出了人生苦痛的观点。
人生充满着苦痛,“悲苦”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从人本主义出发,将人生悲剧根源于个体的生存意志,生存意志是产生个人悲剧的前提。
三是怀疑“诗的正义”原则,认为悲剧的艺术价值、功用在于解脱。
从王国维的观点上看,他的立足点是关心人的本身,从人的自身上来找出“解脱”之道的方法。
(二)悲观人生观的特点
从王国维的主要观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在全部照搬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他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一是王国维的人生观始终立足于人生层面,进而解决人生中的问题,叔本华则把生命意志上升到本体的地位;二是王国维人生的解脱是通过“悟”即自身的体悟来达到中国式的解脱,并非借助神灵;三是王国维从个体的生存角度探讨悲剧的根源注定导出了空幻的悲观主义。
王国维的悲观主义迎合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大众的思想,具有时代性的特点。
三、王国维悲观人生观的影响
王国维的一生充满了悲苦,他不仅最早引进了西方的悲剧理论,而自己的一生也是以悲剧而告终。
我们本着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对其影响进行辨证的论述。
第一,王国维的人生观导致了消极、虚无的厌世的情怀。
王国维的这种厌世观结果是导致了他在昆明湖的自杀。
他自杀的前一天还在批改学生的试卷,与同事们谈论招生事宜,丝毫未显自杀迹象。
这种平静地走向死亡似乎已经得到了“解脱”。
然而,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却是消极的,似乎人类的“解脱”就是走向全人类的集体灭亡。
有着悲观的情愫可以更好的认识人的自身,但过分的悲观将失去整个的人生意义。
第二,王国维的悲观主义证明了人的主体性存在,显示了人的自由意志的非理性思想。
人的主体性意识在悲观中得以体现,而悲观精神是西方文化深切感受自身存在的悲剧性之后选择对待痛苦的方式。
从西方的许多悲剧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王国维引入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来对中国文化潜在的悲观意识进行阐述,使国人更加明白自身的主体性存在,把关注的焦点更多的转向自身的自由意志。
第三,王国维引入西方哲学,促进中西、方哲学的交流,并促进中国学术界悲剧美学的发展。
王国维引入西方思想,符合晚清西学输入的大趋势,给中国思想界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同时他引进西方悲剧理论时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悲剧思想,从而使西方理论切合中国传统的审美需要。
在《红楼梦评议》中,王国维第一次把悲剧理论引入中国,用叔本华的唯意志理论来剖析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这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开创了近代研究悲剧美学的先河。
总之,作为国学大师的王国维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引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并结合中国传统思想使之成为自己独特的悲观主义人生观。
在他的一生中,我们看到了他追求真理、力求突破中西方文化格局、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
这种精神,依旧值得当代人们的敬佩。
参考文献
【1】陈鸿祥:王国维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版
【2】穆允军:简析王国维早期哲学思想及其贡献,船山学刊,2008年第1期
【3】王良彬:试论王国维的悲剧观,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