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章(诱发电位概论) 第二章(体感诱发电位)()
第一章(诱发电位概论) 第二章(体感诱发电位)()
第二部分
诱发电位学原理和临床应用
第一章 诱发电位概论
• 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
• 是对周围神经、外周感觉器官或中枢 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给以适宜刺激, 在周围或中枢神经系统相应部位记录 发电位(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后者称为运动诱发电位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感觉诱发电位
• 定义:分别采用脉冲电流、闪光或变化的图象、 连续声音作为刺激源诱发的神经动作电位或突触 后电位。
• 感觉诱发电位特征 ①有一定潜伏期,潜伏期长短 取决于刺激部位与记录部位的距离、神经冲动传 导速度、传导通路中神经元突触的数目等。②由 于感觉特异性投射系统有特定的传入通路和皮层 代表区,不同种类的诱发电位有特定的局限性空 间分布。③不同种类的诱发电位有一定的反应形 式,并具有可重复性。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 (体感诱 发电位)
第一节 体感诱发电位的传导通路
三叉神经系统基本感觉通路
第二节 体感诱发电位
一、基本原理(上肢)
上肢SEP成分与神经发生源
N13 (第7或5颈椎棘突-Fz导联 )——颈 髓后角突触后电位。
脑电性质 脑电强度 波形特征 波形含义 记录条件 与刺激相关性 分析内容
脑电图 自发脑电 30~100 µV 连续性 生理性 无需刺激 无时相关系 频率、幅度、相位
诱发电位 诱发脑电 0.2~20 µV 限程性(刺激后一段时间) 生理性、解剖性、心理性 必需刺激 有时相关系 潜伏期、波幅、相位
第二章
• P22波潜伏期正常参考值: 19.70±1.10ms;
• P14-P22 IPL正常参考值: 6.90±0.89ms;
• P22波基线波幅正常参考值: 0.26±0.12μV。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远场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远场电位:颈髓电位N13)
按潜伏期分类
• 短潜伏期诱发电位(AEP、VEP:<10ms;SEP:上肢刺激腕正中 神经,<25ms;刺激踝胫后神经,<45ms)。
• 中潜伏期诱发电位(AEP、VEP:10-50ms;SEP:25-120ms)。 • 长潜伏期诱发电位(AEP、VEP:50ms以上;SEP:一般为120-
• 按刺激率分类(注意与听觉刺激时刺激频率的区别)
• 1 .瞬态诱发电位(Transient evoked potential)
由于叠加技术需要连续多次进行刺激,在应用低频率 (1-10Hz)刺激时,若刺激的间隔时间足够长,并能保 证每个脑诱发电位的波形能完全呈现,这种诱发电位称 为瞬态诱发电位。瞬态诱发电位是临床相关科学研究中 最常用的脑诱发电位类型。
• 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ERP)
• 按神经发生源与记录电极分类
• (1)近场电位(Near-field potentials) 记录电极靠近脑诱发电位的神经发生 源时(成年人距离大约3.5cm),记录到 的脑诱发电位。
• (2)远场电位(Far-field potentials) 电 极于脑诱发电位发生源之间的距离超 过3.5cm时,记录到的脑诱发电位。
• 2.稳态诱发电位(steady-state evoked potenial)
若刺激率过高,刺激的间隔时间短于诱发电位的时程, 第一个刺激诱发的反应将会与第二个刺激诱发的反应相 互干扰。这时,瞬态诱发电位所具有的一连串正极与负 极的波形成分就被节律性正弦样波所取代,这种诱发电 位称为稳态诱发电位。稳态诱发电位波峰节律的频率和 刺激的频率相同,故又称为频率跟随反应,主要反映感 觉器官频率跟随适应性和频率编码特性。
10Hz刺激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瞬态诱发电位)
40Hz-AERP(稳态诱发电位)
按诱发电位起源分类
• 1.皮层诱发电位(cortical evoked potentials)
(1)特异性反应:
①原发性特异反应
②继发性特异性反应
(2)非特异性反应 :受意 识影响,如事件相关电位。
2. 皮层下诱发电位 (subcortical evoked potentials) :包括听觉脑干 诱发电位、体感脊髓诱发 电位。
——继发中潜伏期反应。 N9-N13波IPL——下位颈椎脊神经后根传
导。
N13-N20波IPL——中枢传导时间。 P15-N20波IPL——丘脑顶叶束传导时间。
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中央前和中央后
• 电刺激刺激腕正中神经, 记录电极在对侧运动皮 层(左侧为F4,右侧为 F3),参考电极置于刺 激同侧耳垂或Fz、Fpz, 可记录中央前区成分 P22-N30(有文献称为 P22-N25)复合波,中央 前成分P22主要起源于运 动区Ⅳ区,而N30起源于 前运动区及额叶辅助运 动区(SMA))等较广泛 的神经部位。
500ms)。 • 短潜伏期诱发电位多居于皮层下起源;而长潜伏期诱发电位多起
源于大脑皮质。长潜伏期诱发电位有的只与刺激的物理因素有关, 成为外源性诱发电位,有的则与意识及心理活动有关,称为内源 性诱发电位,可用于认知和心理学研究。
常用标记法和基本参数:潜伏期、波幅
诱发电位基本导联
诱发电位与脑电图的异同
P15(手部感觉区左侧为C3’-Fz,右侧为 C4’-Fz )——内侧丘系/背侧丘脑突触后 电位
N20(手部感觉区左侧为C3’-Fz,右侧为 C4’-Fz )——体感皮层I区短潜伏期原发 反应
P25(可能与快痛觉有关) 、N35、P45、 N60(手部感觉区左侧为C3’-Fz,右侧为 C4’-Fz)
感觉诱发电位记录技术原理
运动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的分类
• 按照感觉刺激的形式分类 : • 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AEP)
•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evoked potentialstvEP)
• 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ts,S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