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高考漫画类试题解析一、类型特点漫画题也是以图形提供的信息为载体来考查考生所学知识及各种能力的,只不过前者的图形是以科学的形式出现的,而后者的图形是以艺术的形式出现的,这类题早在原来的高考政治卷中就曾大量应用,在近年来的高考文综卷中也大量出现,所以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漫画类试题是指以漫画画面的情景及其深刻内涵作为载体,用以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等多种能力的试题。
这类题具有如下特点:(1)画面情景往往并不复杂,有的仅寥寥数笔,但内涵十分丰富,寓意十分深刻。
命题者抓住其中的一点或几点结合所学知识设置问题,用以考查考生的观察、思考等多种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
(2)画面往往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用以讽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不良现象,或者用以说明深刻的道理。
命题者以此为载体设置问题,有利于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认识现实问题的能力。
(3)这类题阅读量(字数)虽小,但思考量较大,考查的能力层次也较高,多用来考查考生的哲学知识,也可用来考查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因而在高考文综卷中也大有用武之地。
二、思路点拨目前我们在各类高考中见到的漫画题,一般仅限于选择题。
解答这类题首先是要仔细观察画面显示的情景,读懂漫画反映的内容。
为此,除了仔细观察画面本身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外,还要注意画题及画中的文字说明,以便从整体上把握作者作画的本意,这是能否正确解答这类题的前提。
其次,在准确把握漫画本意的基础上,还要按照题目设问的指向(比如,是哲学还是经济学,是唯物论还是辩证法,等等),深入挖掘漫画所蕴涵的深刻道理,从而明确命题者的考查意图。
最后,要根据设问的指向,找准漫画含义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完成题目的解答。
三、范例解析例1:(2005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第28—29题)图6是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
画面上明明画了一只逼真的烟斗,而画上的法文写的却是“这不是一只烟斗”。
回答28~29题。
28.在画面情境中,烟斗的形象与文字含义之间的关系属于A.自相矛盾的关系B.辩证法的矛盾关系C.诡辩的关系D.辩证否定的关系29.当我们面对这幅画的时候,图形与文字共同组成的这幅画又启发我们思考艺术作品与现实对象的关系。
下列叙述正确表达两者关系的有①艺术作品是不依赖原型的主观创造②艺术作品体现了对原型的摹写与创造的统一③艺术作品是对原型的审美再现④艺术作品应不断追求更逼真地反映原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这组题与往年的同类题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往年作为载体的漫画是中国作品,而今年却是一幅外国漫画作品。
可见,这组题将漫画题材的内容拓宽了。
第28题直接以共用材料中的画面情境为载体,要求判断画面中烟斗形象与文字含义之间的关系。
共用材料显示,画面上明明画的是一只烟斗,而下面的文字说明却说“这不是一只烟斗”。
这种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事物、同一关系所作出的两种互相对立的判断,当属于逻辑矛盾关系(A)。
本题看似简单,其实很有深意:在理解和把握哲学中辩证矛盾的含义时,人们往往会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一谈,本题表面上看是考查了逻辑矛盾,实际上考查的却是对辩证矛盾含义的理解与把握。
第29题的题干材料是对共用背景材料的深化与扩展。
艺术作品与文学作品一样,它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存在的统一。
所以,它是“对原型的审美再现”(③),因而“体现了对原型的摹写与创造的统一”(②)。
可见,本题的应选项为B。
[答案]28.A 29.B例2:(2005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第27~28题)下图是一幅题为“招商热”的漫画。
回答27~28题。
27.漫画《招商热》除了讽刺某些人办事不从实际出发,还批评了他们没有A.抓主要矛盾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抓矛盾的主要方面D.发挥主观能动性28.从图中所显示的信息来看,建设水电站还缺乏基本的自然资源。
一般说来,资源配置是指人们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要A.消费既有的资源B.生产出过去没有的物资C.相互交换自己多余的物资D.对资源作出一定的安排[解析]解答本题的基本思路是在读懂漫画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按设问的指向回答问题。
为此。
首先必须在仔细观察画面情景的基础上弄清漫画的本意,其次是要与所学知识结合,找准漫画本意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按要求回答问题。
显然,在水资源不足的“滴水岩”“招商引资”建设水电站,是很不现实的。
可见,这幅漫画是作者对那些脱离客观实际的“招商热”的辛辣讽刺。
第27题,从哲学角度看,它讽刺的是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中不从实际出发、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行为,可见应选项为B。
第28题是对资源配置含义的考查。
应选项为D。
[答案]27.B 28.D例3:(2005年高考文综北京卷第35题)漫画和成语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与下图反映相近哲理的成语是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B.一着不慎,满盘皆输c.失之东隅,收之桑梓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析]这是一道很有特色的漫画题,其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将漫画与成语结合起来,用于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回答本题的关节点有三个:一个是读懂漫画并正确理解其哲学寓意,二是读懂题肢中的成语并正确理解它所蕴涵的哲理,三是将二者进行对照,找出本题的应选项。
从哲学角度看,这幅漫画是对想问题、办事情只考虑眼前与部分,不考虑长远与整体,结果陷入困境的某些人的辛辣讽刺。
再从题肢提供的四个成语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是人如果没有长远的全盘的考虑,就会陷入困境。
这一成语所反映的哲理与上述漫画的含义相近,可见本题应选项为A。
[答案]A例4:(2005年高考文综天津卷第27题)27. 漫画《放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②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③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④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图9 放生[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读懂漫画的含义。
画面情景显示,远处一座座工厂的烟囱正在向天空排出滚滚浓烟,地面的排污口正在向河中大量排放污水,河中污水滚滚,河水呈现黑色,可见环境污染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
这时,只见“放生者”高高举起盛鱼的水桶,要将桶中的鱼倒人河中“放生”;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被“放生”的鱼儿一边挣扎,一边发出了“N0 !N0!!”的喊声。
显然,放生者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他孤立地看待“放生”这件事,以为只要把鱼放入水中就可以给它以生命,而看不到鱼的生存与客观环境的联系,不懂得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所以这样的“放生”无疑于“杀生”!由此可见,题中①③④的说法都是《放生》这幅漫画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本题应选项为D。
[答案]D例5:(2005年高考政治江苏卷第14题)下边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A.要善于抓住重点B.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c.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解析]正确回答本题的前提是仔细观察,首先认真读懂漫画情景的具体内容。
结合画题,从画面所表现的情景可知,由于按照“规定”“又到浇水时间了”,所以尽管大雨倾盆,浇花人不得不头戴草帽,手撑雨伞,仍然按时给花浇水。
其次是要运用所学知识,按照设问的指向,分析画面情景所蕴涵的哲学启示。
浇花人按时给花浇水,这本身并没有错。
但是,浇花时间是按照花对水分的实际需要确定的,如果天降大雨,花所需要的水分已经得到满足,那就不再需要浇水了。
可见,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决不可不顾具体情况死搬教条,这就是这幅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答案]c例6:(2005年高考政治江苏卷第33题)下边漫画的寓意是要A.遵循市场交易的自愿原则B.提高经营者的职业道德素质C.遵循市场交易的公平原则D.杜绝市场交易中的欺诈行为[解析]正确回答本题首先是要仔细观察画面情景,明确漫画的本意。
画面中一共有3只苹果,左边的一只上面商家没有作任何标记,表示这是一只普通苹果,已经长出虫子;右边的两只苹果上面贴着“优”字的标记,表示这是优质苹果,但其中一只也长出了虫子。
可见,正如画题所标明的,这两只所谓的“优质”苹果是名实不符的,显然是商家做了手脚,企图以次充好。
其次,要按照题目的指向,找出漫画的寓意。
漫画中的经营者为了多赚钱,采取以次充好的办法,这是一种欺诈行为,这种行为违反了经营者基本的职业道德和市场交易的公平原则。
可见,本题B、c、D所述都是这幅漫画的寓意所在。
题中材料未直接涉及买卖过程中是否自愿的问题,故A项可舍弃。
[答案]B、c、D例7:(2005年高考北京春季卷第34题)漫画中的路政工人正在画行车线,其工作态度令人敬佩,而工作方法值得商榷。
从哲学上说,这种人A.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B.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思想解放,创造性工作D.思想僵化,缺乏灵活性[解析]解答本题先要读懂漫画。
本题以“一丝不苟”为题,画面显示的是一个路政工人正在画行车线,而这条行车线不仅画在路上,还画在一辆汽车的车身上。
由此看来,这位路政工人虽然工作认真,但其工作方法却并不可取。
因为行车线是画在路上给行车人看的,如果遇到汽车占线,完全可以请他离开或等他离开再画,而不能将行车线直接画在车身上。
可见,作者以加引号的“一丝不苟”为题,并不是要赞扬他的工作态度和方法,而是通过表现这种不合时宜的“一丝不苟”来讽刺他在工作中“思想僵化,缺乏灵活性”,故本题应选项为D。
[答案]D例8:(2004年高考政治江苏卷第28题)从右图漫画可以看出A.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B.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C.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两点:一是要懂得画面表现的是两人对话的情景,二是要准确理解两人对话的内容,这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甲说的“我在故我思”表明“我”的存在(物质)在先,“我”的“思维”(意识)在后,体现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唯物主义观点;乙说的“我思故我在”表明“我”的“思维”(意识)在先,“我”的存在(物质)在后,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可见c项的说法是符合题意的。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是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是意识决定物质。
两者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其根本分歧所在。
可见A、D也是符合题意的选项。
[答案]A、c、D例9:(2003年高考政治江苏、广东卷第28题)读下图漫画,它表明A.事物总是具有二重性B.利益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c.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D.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解析]首先要认真读懂漫画的含义。
画面情景显示:大雨纷纷落下,雨中抱着足球的男孩为大雨影响了他去踢球而烦恼,不由得发出“下雨糟透了”的感叹;雨中的女孩手拿铲子,看到新栽的小苗在雨中茁壮成长,由衷地发出“下雨好极了”的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