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城市发展历程
1.1.1历史沿革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并强迫清政府于1898年3月6日签订《胶澳租界条约》。
从此,胶澳沦为殖民地,山东也划入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进行军事殖民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人民为收回青岛进行了英勇斗争。
1919年,由于青岛主权问题,引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迫使日本于1922年2月4日同中国政府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同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胶澳,开为商埠,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
其行政区域与德胶澳租界地相同。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
1930年改称青岛市。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
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在美国支持下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
青岛解放后,改属山东省省辖市。
1981年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4月,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10月15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1.1.2城市建设历程
1、德占时期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887-1914)
青岛城市发展是188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从最南
端的港口开始。
自1898年始德国人将原沿海一带
的中国居民迁移,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相
继建成小港码头、胶济铁路、青岛火车站、四方
机车厂,具备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和雏形。
1910年
德国人第二次编制了青岛城市规划,规划市区面积比原市区扩大了4倍,重点发展商业贸易。
1910年青岛城市空间基本形态2、第一次日占时期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914-1922)
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青岛,将青岛作为其掠夺山东和华北物资的基地。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堂邑路、聊城路等处建成了日侨商业和居住区,称为“新市区”。
四方、沧口一带建起大片简陋住宅,并建成一批由日本人主持的学校、医院及其它公共建筑。
青岛至沧口、青岛至李村的公路和大量市区道路先后建成,城市空间布局沿胶州湾东岸继续向北发展。
1919年青岛城市建成区范围图1919年青岛城市建成区与现状市区关系图
3、国民党统治时期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922-1938)
1922年,中国北洋政府接收青岛,辟为“胶澳商埠”。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设立青岛特别市。
这一时期,青岛的城市建设得到了质的发展,当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汇泉角、太平角、八大关别墅区、莱阳路住宅区、中
山路银行群等陆续形成,大港增建二号码头,并建成大批公建和游览、体育设施。
1937年,市区人口达到38.5万。
青岛已成为引人注目的休养避暑游览胜地。
4、第二次日占时期至解放前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938-1949)
1938年,日本再次占领青岛,并于次年6月将行政区扩大到胶县、即墨,称为大青岛。
同年拟订了“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即大青岛市区域规划)和“母市计划”(即青岛市区规划),但这些计划都未实现。
日本占领的8年间,在城市建设方面,仅为扩大港口运输而辟建了大港六号码头,为适应日本人长期居住的需要,建造了部分住宅,修建了少量道路等市政设施,其他方面没有大的发展。
5、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949-1978)
青岛市的快速发展是在解放以后,1951年,青岛市的行政区划得到了重新调整,设市南、台西、市北、台东、四方、沧口6个区及崂山区,1952年,城市建成区面积30.2平方公里。
“一五”期间,根据国家计划安排,青岛作为一座沿海工业和港口城市,投资进行了一些重点项目的建设。
城市空间格局沿海岸线向北扩展到四方、沧口一带,城市人口增长较快。
据1957年统计,城市建成区面积为35.6平方公里。
1958年“大跃进”以后,建成了小白干路等几条道路。
小白干路平行于胶州湾东岸,纵穿四方、沧口两区,它的开通使城市布局更快向北扩展。
1949年青岛城市空间简图1980年青岛城市空间简图
6、改革开放至90年代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978-1994)
1995年青岛城市空间发展现状简图
自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黄岛油码头的
建设,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的黄岛迅速
发展成为新城镇,建设了市政公用设施。
1979年正式建立黄岛区,成为青岛市区
之一。
至1985年黄岛区建成区面积已达
到2.6平方公里,人口1万多。
1984年,中央确定青岛为十四个沿海开
放城市之一。
青岛在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重点改造老企业的同时,决定在黄岛区内
的薛家岛北部开辟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石老人和薛家岛南部开辟旅游开发区。
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开发区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90年代中期,青岛市加快了城市东部的开发建设,新设立了青岛市高科技工业园、东部新区和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东部已成为青岛市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确立了青岛的城市发展模式是除继续建设胶州湾东岸带形城市外,拓展两翼,即在胶州湾西岸建设黄岛新经济区,同时开发了崂山西部地区。
7、95年以来城市空间的飞跃发展(1995-2004)
95年以来,青岛城市空间进入了飞跃发展阶段,在95《总规》的指导下,城市总体结构基本上形成了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沿线为发展组团的“两点一环”的发展势态;主城和辅城为城市相对集中发展的区域;环胶州湾的棘洪滩、上马、红岛、河套、营海、红石崖镇六个发展组团为城市适度分散发展的区域;形成“相对集中与适度分散”相结合的城市组织结构关系;青岛的城市中心形成“一个主中心和五个副中心”的多中心均衡分布结构,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