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主体ppt课件(2)
h
14
第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有一些人虽然患有精神病并实施了危害社 会行为,但其行为并非在其精神病理的支 配之下实施,或者并未因其患有精神病而 使其认识能力或控制能力丧失或减弱,这 种人仍然应当承担全部刑事责任,他们属 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主要包 括: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型精神病人,和 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
第七讲 犯罪主体
分配学时:3学时。 教学目的:明确犯罪主体的概念和特征,掌握 刑事责任能力及其制约因素,了解自然人犯罪
的特殊主体和单位犯罪的概念、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讲法。
h
1
第一节 犯罪主体的概念和特征
一、 犯罪主体的概念 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刑事法律的规定应 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及单位。
四分法:
h
9
四分法 刑事责任年龄
完全不负刑事 责任年龄段: 不满14周岁
相对负刑事责 任年龄段:已 满14周岁不满
16周岁
完全负刑事责 任年龄段:已
满16周岁
减轻刑事责任 年龄阶段:已 满14周岁不
满18周岁
h
10
3 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
(1)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
根据我国刑法的明文规定以及相关的司法 解释,刑事责任年龄中的“年龄”应该是 实足年龄。实足年龄应该按照公历的年、 月、日计算,1周岁以12个月计算,每满12 个月为满1周岁,而且是过了几周岁生日, 从第2天起,才认为已满几周岁。
h
11
(三)精神与刑事责任能力 根据精神病人的具体情况,刑法上将其分 为三类。 第一类 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心神 丧失)
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的处理 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实施了危害社会 行为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1)应当 责令其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 (2)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治疗。
h
2
犯罪主体的 分类
单位犯 罪主体
自然人 犯罪主 体
一般主体:刑法规定不要求 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
特殊主体:刑法规定以特殊 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
h
3
某甲,男,生于1995年2月13日,某初中二 年级学生。
2009年2月11日,正值学校放寒假,某甲来 到自己读书的中学,见本校初一学生某乙 (女,13岁)独自一人在校值班室内,遂起歹 念,将某乙骗至防空洞内进行猥亵,某乙 进行反抗,并说要将此事告诉老师。某甲 用石头将某乙砸昏后,又用随身携带的小 刀在某乙的喉部、胸部和腹部连刺20余刀, 并割掉某乙的舌头,挖出某乙的双眼,致 某乙当场死亡。
h
8
2. 我国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 法学界对此有三分法和四分法之争。
三分法 (1)无刑事责任年龄阶段:14周岁以下;行为人
对自己实施的任何危害社会的行为均不负刑事责 任。确有必要,可由政府收容教养 ..\资料库\李天一寻衅滋事被劳教.doc (2)相对刑事责任阶段:14—16周岁;只对刑 法规定的八种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3)完全刑事责任阶段:16周岁以上;对所以得 犯罪行为均承担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能力的存在,要求辨认能力与控 制能力必须齐备,缺一不可。
h
6
3、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 一般说来,影响和决定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程度的,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人的知识和智力成熟程度;
人的精神状况,即人的大脑功能正常与 否。
h
7
4、刑事责任能力的分级:
一般分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 和无刑事责任能力三个阶段。前者承担完全的刑 事责任;无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的侵害行为不构成 犯罪,也不承担刑事责任;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 人可以成为犯罪主体,但因其认识能力和控制能 力有所减弱,所以承担刑事责任时应从宽处罚。 二、年龄与刑事责任能力 1. 两者的关系 年龄大小与刑事责任能力的大小成正比。刑事责 任年龄: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应对自己实施的危害 行为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刑事责任年 龄是刑事责任能力的下位概念。
h
12
认定行为人是否为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 病人,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标准:
(1)医学标准:亦称生物学标准,即实施危
害行为的人从医学上被判定是精神病人,这需 要由精神病医学专家作出鉴定。
(2)心理学标准:亦称法学标准,是指从心
理学、法学的角度看,患有精神病的行为人在 实施危害行为时丧失了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 的能力。
h
4
第二节 刑事责任能力 一 、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 1.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 作用和后果,并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 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包括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两方面的 内容。
刑事责任能力的本质,是行为人在行为时具备相对的自由 意志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是犯罪能力和承担责任能力的统 一,但归根结底是承担责任的能力。
二、犯罪主体的特征 1. 犯罪主体是自然人和单位。自然人犯罪是指具 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进行的犯罪行为。我国旧刑 法中没有单位犯罪,新刑法在总则中首次规定了 单位犯罪。 2.犯罪主体是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自然人和单 位。 3.犯罪主体是依照刑事法律的规定应当负刑事责 任的自然人或者单位。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2、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
辨认能力+控制能力。
辨认能力: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性质、
作用、后果的分辨认识能力。
控制能力:指行为人决定自己是否实施特定行为的能力。
h
5
刑事责任能力中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之 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一方面,辨认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前提和基 础。
另一方面,控制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关键。
h
15
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主要种类有:
1)各种类型的神经官能症; 2)各种人格障碍式变态人格(包括器质性人格障碍); 3)性变态; 4)情绪反应(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反应性精神障碍); 5)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成瘾药物中毒与戒断反应; 6)轻躁狂与轻性抑郁症; 7)生理性醉酒与单纯慢性酒精中毒; 8)脑震荡后遗症、癫痫性心境恶劣以及其他未达到精
h
13
第二、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心神耗弱)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也必须具备医学标 准和法学标准,即精神病人在其精神病理的支配 下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但行为时其认识能力和 控制能力只是有所减弱,而没有完全丧失。 是否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也必须 经过法定的鉴定程序的鉴定。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决定从宽处罚的量 刑幅度时,应以疾病对行为人认识能力和控制能 力的影响程度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