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市场驱动战略
市场驱动战略,就是以市场化带动工业化,运用产业集群的理念,着力构建富有特色的专业市场,通过专业市场的培育,面向国内外广泛吸纳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尤其是吸引大批中小型相关企业在市场周边进行空间集聚,从而形成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产业特色鲜明、企业分工协作、品牌辐射力强的产业集群,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极点。
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导向战略。
市场驱动战略所遵循的是市场导向型经济发展路径。
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主要有两条,即: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
在大多数人看来,资源导向型(有什么资源就发展什么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甚至是唯一路径。
然而,就某一区域而言,可用于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经过一定时间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会逐渐消耗怠尽,尤其是那些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维持经济发展的地区,当资源枯竭时,其产业也就衰退,经济随之陷入停滞状态,这种现象就是“资源导向型陷阱”。
大量的实践证明,一个地区仅仅依靠本地资源是难以维持其经济长久发展的,资源即使暂未枯竭,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条件下,也不可能阻止其向外流出。
因此,在现代市场条件下,我们应当尽快转变传统的思维定势,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应当逐渐从资源导向型转向市场导向型,因为通过市场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方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无穷后劲。
市场驱动战略的核心是产业集聚效应。
专业市场的发育,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能够不断吸引一大批中小型相关产业在市场周围集聚,进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在这个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生产与交易成本比分散经营要低得多;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更加精细,社会化协作关系更为紧密;由于空间距离小,能有效地促进企业之间进行良性竞争与合作;同时,由于大量同类企业在同一空间集聚,有利于形成区域共同品牌,增强市场的辐射能力,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一些发达省份,尤其是浙江省的一些区域,在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甚至是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其特色产业却发展迅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零资源经济”现象。
海宁市并不生产皮革,却成了闻名国内外的“中国皮革之都”,年销售额近200亿元;嘉善县不产木材,却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基地,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玉环县不产铜,但以阀门为主的铜材加工业却在全国名列前茅。
这些地方的成功经验证明,特色经济并不就是资源优势经济,没有资源优势,未必不能形成特色经济,他们的经济发展路径实质上就是实施市场驱动战略。
1992年,山东省沂蒙山区沂源县外经贸委主任朱新礼主动辞职下海承包了当地一个濒临破产的水果罐头厂,依托当地富产苹果的资源优势,开始生产浓缩果汁,这就是汇源的起源;1994年,汇源又将总部移至北京顺义,控制了当地大片的果园,从此北京汇源开始了;2001年,为了进一步发展,朱新礼又跟德隆旗下的新疆屯河公司合作成立了北京汇源集团,从而又有了资金和更大的资源保障,现在汇源又准备控制三峡新库区的大量柑桔产地。
朱新礼没有错,他有着山东人的诚实和憨厚,他觉得果汁就应该从做果园开始,只有控制好果园的质量,才能真正保证产品的品质,所以汇源十一年来,一直采用汇源一个品牌,当然这也是后来汇源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喝汇源果汁,走健康之路”一句口号,曾伴随着汇源雄霸果汁行业8-9年,但总归显得比较单调和呆板。
2001年,统一鲜橙多带着PET的包装来了,康师傅的每日C来了,可口可乐的酷儿晃着大脑袋也来了,虽然老百姓也没搞清楚他们的果园在哪里,但就这么轻易地被
他们征服了,品牌的力量,市场的力量,让我们觉得可怕,你可以说他们炒作,可以说消费者不理智,但市场份额被他们抢跑了,钞票把他们的腰包装鼓了。
就在今年年初,农夫果园也在一对父子的扭摆中粉墨登场,它的30%浓度、三种口味的混合、特色的包装、广告的新意一下子就抓住了老百姓的心,销售更是扶摇直上,但回头想想,养生堂的老钟有什么果园呢,他的龟鳖丸在海南,他的朵而、清嘴、成长快乐在实验室,他的农夫山泉倒是真材实料地在千岛湖,但千岛湖除了蛇岛猴山,哪里来的果园呢,本来就没有什么果园,果园里劳作的农夫只是给出一个概念,这就是品牌。
从上面的例子,说明从资源发展导向到市场发展导向的发展是一个企业所必需的。
汇源果汁的前期发展是属于资源导向型,资源是小企业发展所必需的一点。
首先,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时候,无法应对高企业运营成本、物流成本等等,在这样的条件下就要求企业以资源为导向,降低成本才能让其产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
其次,小企业的发展更多是局限于区域性,品牌意识也同样是一个没成型的。
在企业得到初步的发展之后,企业就必须向市场导向发展。
如果在中后期的发展还是一样依赖于区域资源的话,那就会进入上文提到的‘资源性陷阱’。
汇源的一大失败就是在这一重要的发展阶段所依赖的资源依然是企业初步成长起所依赖的国内资源,但资源的泛区域化能从另一方面降低成本,汇源却没有大力开拓海外资源,而且单一品牌的单调与发展的自我限制,在遇到外来先进大企业的营销冲击之后,其弱点则显而易见。
以本地资源优势发展自己的产业,保生存求发展,不愿意冒风险,没有整体市场营销概念,这就是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现状,也是一种怪圈,如何能跳出这样一个狭隘的怪圈,中国的品牌才能真正找到发展的大空间,也许这就是我们最要更新的重要观念之一。
市场驱动或不全面的市场驱动都同样的是失败的。
市场驱动在企业发展的后期应该完全淡化,不应该让资源的区域性来制定企业长远发展的营销战略。
以市场为导向,也就是以客户最根本的需求为导向来制定相关的长远发展战略,那才是企业壮大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