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雅氏病
CJD的病理学特征
• 海绵样变(空泡变性) • 神经元丢失 • 星形细胞增生 • 淀粉样斑沉积
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 • 进行性痴呆 • 肌阵挛 • 视觉或小脑障碍 • 锥体/锥体外系功能异常 • 运动不能性哑症
•脑电图改变: • 60-80%的病例出现特征性的0.5-2 Hz的双相/三相周期性复合波
临床资料
• 入院查体:血压140/90mmHg。皮肤、 浅表淋巴结、心、肺、腹部未见异常。神 清,吐字有爆发倾向。交流初欣快,数分 钟后沉默寡言。远、近记忆力明显减退, 计算力差。颅神经及肢体未见瘫痪。感觉 无缺失。四肢肌容积正常、张力增高,共 济动作不准确,左上肢可见肌阵挛及静止 性震颤。四肢腱反射适中,病理反射未引 出。颈软,脑膜刺激征阴性。
临床资料
• 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生化指标均正常。HIV、梅毒、 HBsAg、HCV、抗链0抗体、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红细胞 沉降率、免疫球蛋白均正常。心电图,胸片,心脏、消化道 及泌尿系统超声,头颅 C T,MRA均未见异常。11月5日行 腰穿见脑脊液 无色透明,初压120mmH2O,白细胞1.0 X1/L,红细胞 1.0 ×106/L,糖、蛋白及氯化物正常,未 查见肿瘤细胞;11月7日复查见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常 规、生化结果均正常,脑脊液14-3-3蛋白Western blot检 测阳性。血检发现编码朊粒的基因(PRNP)全序列无突变, 第 129位氨基酸多态性为M/M型(由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病 毒病控制研究所检测)。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为 28.58ug/L(正常值0~15.2ug/L)。血与脑脊液结核卡试验、 单孢病毒检测均为阴性。脑电图可见慢波背景,右额颞叶每 隔约0.8s出现一45~60ms、50~70mV的尖波。头颅增强 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示右侧尾状核、额颞叶皮质及 皮质下信号较对侧增高,双侧基底节、脑室旁及半卵圆中心 可见多个片状T1稍低、T2FLAIR稍高的异常信号。
病人用品 ➢尽量使用一次性器械和用品,焚烧 ➢衣服被褥等如污染有血液,焚烧
病人排泄物 ➢无明确感染性,无需特殊处理
病房处理 ➢无需特殊处理 ➢局部污染血液等可用NaOH或次氯酸纳溶液表面浸泡处理
克雅氏病临床诊断1例
• 患者男性 ,61岁,内蒙籍。因发作性眩晕5周, 步态不稳、肢体颤抖、视物变形4周于2007年11 月1日入院。2007年9月下旬,患者无明显诱因 出现阵发性眩晕,多在坐、卧位改直立位时出现, 持续约1h可缓解,不伴发热、头痛、呕吐。当地 医院按“脑梗死”治疗无效。1O月初患者出现行 走不稳(醉酒步态),言语不流利,视物变形,双 手动作不准,肢体间断颤抖(入睡后明显,以左侧 肢体为重)。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1O月下旬 出 现时间、地点定向障碍,间断幻视、幻听,欣快, 食欲进行性减退。既往无高血压、手术或激素应 用史。
疑似诊断
脑组织
脑组织
PrP-res蛋白 病理学
Western blot HE染色
免疫组化
脑脊液
脑脊液
14-3-3蛋白 S100 蛋白
Western blot ELISA
血液 PRPN 基因
PCR/ 酶切 / 序列分析
确诊诊断
临床诊断
家族性 CJD
处理原则
鉴于目前对CJD病人无任何特异性治疗和预防 方法,所有治疗和护理手段均按常规对症处理。
• 它们曾经被称为慢病毒病(slowvirusdis-eases),目前已经明确, 它们均是由朊病毒所致。
• 1730年首次报道羊瘙痒病(Scrapie)以来,目前已经在人类以及20余 种动物中发现有自然发生或感染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TSE)。
• 这些TSE具有相似的临床特征、神经病理学改变,在神经组织中可以检 出有异常的致病蛋白存在。另一方面,不同的TSE也具有明显的“毒株” 差异,主要表现在临床特征、潜伏期、脑组织中朊病毒(Prion)的分 布以及Prion的分子特征等。
手指急速抽动等,继而发展为双侧肢体某些肌群发生肌振 挛。常可由外界刺激诱发,如感觉刺激或声音刺激等。
克雅氏病(CJD)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诊断处理总原则
根据进行性痴呆、肌阵挛、锥体/锥体外系功能异常、视觉障 碍等临床症状和体征,脑电图、脑脊液、神经病理学以及病原 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CJD病人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眼球组织具有高度感染性,其他 组织如扁桃体、脾脏、淋巴结等也具有感染性。在接触上述组 织时应注意防护。
1992 1992 1996
美洲野牛(Bison)
1996
人类可传播性海绵样脑病
疾病名称
第一次报告时间 证明可传播时间
• 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病)
• 散发型
1921
• 家族型
1924
• 变异型
1996
• 库鲁病(kuru)
1955
• GSS综合征
1936
•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动物可传播性海绵样脑病
疾病名称
首次报告时间
疾病名称
首次报告时间
• 瘙痒病
野生反刍动物
• 绵羊
1730
海绵样脑病
• 山羊
1872
菽羚(Nyala)
1987
• 摩弗仑羊(Moufflon) 1992
南非大羚羊(Gemsbok)
1988
• 可传播性水貂脑病
1965
阿拉伯直角的羚羊(Arabian oryx)1989
(早期症状)
• 行为变化 • 情感反应异常 • 智能减退 • 持物和行走不稳 • 视觉障碍(如视觉模糊、视力减退等) • 幻觉和妄想
一旦出现智能减退则病情迅速进展,数月甚至数周内进入痴呆。
CJD的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和体征)
•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体征(如轻偏瘫、手足徐动、指画样动 作等)
• 小脑体征(如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轮替动作不灵活等) • 肌阵挛,约90%以上病例出现。从单侧某组肌群开始,如
遗传型CJD
分类: 1. 家族型CJD (FCJD) 2. 吉斯特曼-施特劳斯综合征(GSS) 3. 家族型致死性失眠症( FFI)
诊断: 确立诊断或临床诊断CJD病人,具有一级亲属中的肯
定或可疑的CJD病人,和/或本病特异的PrP基因突变。
CJD诊断流程
可疑病人
临床表现 脑电图
影象学检测
实验室检测
临床资料
• 该病例诊断为散发型克雅氏病 (Creutzfelet-Jakob disease,CJD),无 有效治疗。患者病情进行性加重,住院第7 天意识蒙眬,无动性缄默,不能进水和食 物,并出现尿潴留。11月15日自动出院, 回原籍后持续缄默,2008年1月7日因呼吸 衰竭死亡。
讨论
• CJD是中枢神经系统致死性退行性海绵状脑 病(TSE),具有传染性和遗传性。临床分 为散发型(85%)、遗传型(5~15)、医源型 和变异型。CJD的发生与PRNP突变、 PRNP翻译错误或感染外源性羊瘙痒病朊粒 (PrPsc)有关。PrPsc在脑内大量沉积引起神 经细胞广泛丢失 ,脑组织呈海绵样变、Pr P淀粉样斑块形成是 CJD的确诊标准。
1986
1968
1966 1981 1995
CJD的流行病学
• CJD呈世界范围发病,据统计在50多个国家发现本病,迄 今为止已报告2000多例。
• 本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是1-2/百万/年 • CJD发生率的年龄曲线是35岁开始上升,50岁为高峰,而
后急剧下降。起病后数月至1年内死亡。
病因
• 朊蛋白是一种糖蛋白,正常脑组织中也含有朊蛋白,并存在朊蛋白基 因,位于20号染色体短臂上。正常组织朊蛋白(PrPc)没有致病性。 感染性朊蛋白为朊蛋白的一种变异型(PrPres),可导致脑组织的海 绵样变性。PrPres沉积在脑组织中,会引起神经细胞退行性改变,导 致海绵样脑病。PrPres可以在哺乳类动物之间传播,也可以由遗传及 基因突变产生,它们与PrPc结合以后,可以促进PrPc发生结构改变而 转化为PrPres,从而达到复制、传染的目的。
克雅氏病介绍
背景
• 朊病毒病(Prion disaese)或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SE)是一类侵 袭人类及多种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脑病,潜伏期长,100%病死 率。
• 人类的朊病毒病有克雅氏病(CJD),包括散发型(85-90%) 、家族遗 传型(5-15%) 、医源型(1%) 、变异型CJD,另外还有库鲁病(Kuru)、 吉斯特曼-施特劳斯综合征 (GSS )、致死性家族型失眠症(FFI)。
防护隔离原则
医疗防护 ➢尽量避免直接接触CJD病人血液; ➢避免在护理、检查和治疗时的直接贯通伤; ➢一旦出现意外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隔离原则 ➢无需特殊病区,无需负压病房,但最好使用单间; ➢密切接触者无需进行医学隔离或医学观察。
感染清除原则
器械使用 ➢尽量使用一次性器械和用品,焚烧 ➢接触体表器械无需特殊消毒 ➢接触组织器械必须特殊消毒
尚无任何资料显示CJD可通过接触传染。
诊断标准
散 发 型 CJD
确诊
1. 具有典型/标准的神经病理学改变; 2. 蛋白酶抗性PrP; 3. 瘙痒病相关纤维。
临床诊断---sCJD
1. 进行性痴呆 2. 典型的脑电图改变 3. 和/或脑脊液14-3-3蛋白阳性, 4.以及至少具有以下4种临床表现中的两种: (1)肌阵挛 (2)视觉或小脑障碍 (3)锥体/锥体外系功能异常 (4)无动性缄默 5.以及临床病程短于2年。
疑似诊断---sCJD
1. 进行性痴呆 2. 以及至少具有以下4种临床表现中的2种:
(1)肌阵挛 (2)视觉或小脑障碍 (3)锥体/锥体外系功能异常 (4)无动性缄默 3.以及临床病程短于2年。
所有诊断应排除其他痴呆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