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射箭运动员的心理诊断与心理调控

浅析射箭运动员的心理诊断与心理调控

浅析射箭运动员的心理诊断与心理调控
张晓磊山东省泰安市体育运动学校
【摘要】临比赛前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专项心理素质进行诊断,以便针对其心理上出现的障碍给以调整,使运动员在赛前能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而比赛过程中战局的变化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强烈冲击,及时的自我心理调控能稳定情绪,集中注意力,保持技术动作定型,胜不骄,败不馁,全力以赴打好比赛。

【关键词】射箭运动员心理诊断心理调控
一、赛前心理诊断1.赛前心理准备水平诊断。

赛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一般可分为四个等级:⑴最佳心理状态。

运动员具有较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较高的训练水平,构成赛前心理状态的心理因素是最佳化的,能适应比赛的需要并能在比赛中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力;⑵较佳心理状态。

运动员基本有心理准备和相应的训练水平,但构成赛前心理状态的一些心理因素还有欠缺或不足,需要经过一定的调整才能达到理论水平;⑶心理准备不充分。

赛前心理因素大部分还未达到积极程度,通过自我调节难以获得显著效果,需要教练员给以针对性的调整与激发。

这类运动员如上场比赛,可能会影响战局;⑷心理毫无准备。

心理积极性未调动起来,存在较大的心理障碍,一般不能上场比赛。

赛前心理准备状态极为复杂,诊断时需采用综合判断的方法,进行细致的观察分析。

观察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运动员自我感觉是否有不良与不正常的反应。

运动感知觉是否清晰;⑵注意集中与稳定的程度以及分配、转移
的效能;⑶赛前思维状态,包括敏捷性、深度、创造性、分析判断能力等;⑷情绪稳定、振奋、乐观,还是紧张、烦恼,恐惧、低沉;⑸战斗意志勇敢、无畏,还是迟疑、缩手缩脚。

2.赛前专项心理素质诊断。

各运动专项对于心理素质有其特殊要求,专项心理素质诊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专项运动注意集中时间。

各运动专项注意集中的时间有一定的范围,过长、过短都不利于创造优异运动成绩。

每个运动员由于自己本身的特点而与其他运动员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采用短、中、长三种时间范围,为了取得最好的效果应随时加以诊断,并给以必要的修正,使注意能在整个比赛中起到积极作用。

如诊断不准,控制不好,则会导致各种心理机能失调;⑵专项运动感知能力。

不同运动专项对运动感知觉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对运动感知觉正确诊断是比赛中更好地进行心理与技术调节的前提,比如对抗类项目中对比赛场上形势变化信息的感知能力与反应能力,即可通过反应时测定诊断,也可通过观察予以诊断。

教练员要在诊断的基础上适时进行必要的调节;
⑶专项运动操作思维。

运动员的操作思维是临场技术与战术运用中极为重要的心理因素,操作思维实际上是智力与运动技术的结合。

在感知信息、做出判断采取行为的方式中,操作思维是中间环节。

实践证明,运动员的操作思维既存在个别差异,同时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教练员应采用观察分析的方法,了解每个运动员操作思维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调节。

3.赛前心理诊断方法。

赛前心理诊断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很
难用某一方面的指标对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做出准确的判断。

最好是通过观察、调查、分析等手段进行综合性诊断。

常用的方法有:⑴运动员自我感觉。

赛前运动员对机体与心理变化(如紧张、怯场、冷漠等)都有自己的内心体验,而且感受十分明显。

如赛前肌肉无力、僵硬、不协调,内脏器官与心血管系统有异常的感觉,心跳、心慌、腹痛、呼吸急促等。

心理上出现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转移慢、范围小、情绪过度兴奋、不安、精神不振、松懈、思维迟缓、分析判断不准等)。

运动员应将自己的感知觉报告给教练员,教练员可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方法予以调整;⑵教练员观察。

除了运动员自我感觉以外,教练员可通过观察运动员的面部表情、语言表达、运动表现等对运动员心理状态做出准确诊断;⑶简易测定。

赛前亦可通过一些简单的测定对运动员心理状态进行诊断。

常用的简易测定有脉搏、体温、反应时、手动稳定性、肌肉用力准确性、时间判断准确性、运动协调性与稳定性、问卷调查等等。

二、赛前赛中心理调控1.赛前心理准备。

赛前心理准备是赛前准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立适宜的比赛目标。

比赛目标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具体、现实、可控、具有挑战性的原则。

正确的目标设置能够将运动员的注意力引导到比赛中充分地发挥技术水平上,能够激发运动员动员起生理和心理能量坚持不懈地去实现目标;2.激发与培养比赛的欲望。

只有比赛成绩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要培养渴望参加比赛,珍惜每次参赛机会的心态,比赛也往往会给运动员带来更多的机会;3.树立正确的自信
心。

运动员的自信心与他们的比赛表现有直接的关系。

自信心可分为自信心不足、适度自信心与过度自信三种情况。

惟有适度的自信心才是在比赛中发挥潜能的基础;4.调整好情绪状态,把情绪和大脑的激活水平调整到最佳状态。

在赛前必须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保持适度的兴奋水平,才能完成训练与比赛要求,而过高或过低的情绪与兴奋水平都不利于技术动作的正常发挥;5.理顺思维,建立赛前程序。

赛前程序包括行为程序和思维程序两个方面。

也就是说运动员应知道什么时候该“想”什么,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以此建立起抵抗内外干扰的一条“防线”。

2.赛中心理调控。

2.1在比赛中打出了高的环数时,积极的心理变化是自信增加,情绪高涨,全身心投入到比赛过程,周围的事物完全排除在注意范围之外,享受比赛过程带来的快感,比赛结束了还意犹未尽。

但有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倾向,如计算成绩,内心盘算和设想对手和自己后面可能的表现,从而破坏了原有的技术动作动力定型和流畅状态被破坏。

运动员如何将优势转变成胜势,如何把领先保持、扩大到比赛结束,从认识上应该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始终坚持原定的比赛方案和技术主线,要求自己一切从零开始;(2)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过程上,即当前如何完成好各个技术动作环节,没有无关思维去分散注意力。

比赛中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而不是对手;可控的是技术动作而不是比赛结果;对于不可控的因素,任其自然为好,全力以赴考虑
去做那些可以控制的事;(3)运动员参加比赛最普遍的思维活动是想赢怕输,这是人之常情。

如果能将想赢怕输转变为“敢于胜利、不怕失败;打好象我、打坏认可”。

就真正从认识上成熟了。

有时敢于胜利比不怕失败更难做到,当胜利真的距离越来越近时,缺乏迎上去面对的心理承受力,紧张程度骤然增加,可能一瞬间在头脑中闪过自我怀疑的念头,使技术水平发挥受到不利影响。

2.2在重大比赛中出现低环数对运动员的刺激很大;同时,在重大比赛中由于运动员兴奋和紧张程度高,刺激产生的情绪反应也越大,所以,这时控制和引导自己的情绪是首先要做到的。

出现低环数可能是自己技术动作等因素引起的,还可能是裁判、器械,甚至是某一偶然因素所致。

因此,运动员首先要接受现实,生气、焦虑、着急、伤心没有丝毫的积极作用,相反不利打好后面的比赛。

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当前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只有通过控制自己达到最适合比赛要求的状况,去争取好的比赛结果。

如果连自己都控制不了,那对比赛结果就真的完全无能为力了。

在赛前应对控制自己的情绪提出自我要求,并将这些自我要求写进比赛方案,同时准备一些自我暗示语,提醒自己控制情绪,这些自我暗示语在以往的比赛中使用过,并经过实践检验是有效的;出现低环数时,运动员除了情绪反应外,最常见的就是注意力还停留在前面的比赛中,运动员应提醒自己“从零开始”,通过表象自己的技术动作和回想比赛方案都有助实现注意力
的转移和集中;另一种情况是运动员急于扭转当前状况,注意力集中在算成绩,总想去追和捞。

此时,运动员会拼劲有余,冷静不足,以致破坏了原有的技术动作定型,更容易出现低环数。

运动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信心,不能自我怀疑。

要相信自己的技术动作,落后是暂时的,现在要做的就是射好手中的这一箭。

即使这场比赛已经没有获胜或达到原定目标的希望,也不要轻易放弃,要给自己留下一点闪光点,留下一点值得回忆的内容,留下一些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李建国,刘慎军,许尚侠.体育运动心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39科技教育 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