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紫罗兰酮的全合成及表征

紫罗兰酮的全合成及表征

紫罗兰酮的全合成及表征
一、实验原理
从柠檬醛合成假性紫罗兰酮, 再合成紫罗兰酮的主要工艺如下
由于丙酮易得,故用丙酮制备更为实际。

柠橡醛与丙酮的反应, 环合生成紫罗兰酮的工作,方程式为:
+O
O
+
O
O
紫罗兰酮的合成分两步进行: (1) 柠檬醛(山苍子油的主要成分)在碱性条件下与丙酮缩合,生成中间体假紫罗兰酮; (2) 假紫罗兰酮在酸催化剂作用下环化合成紫罗兰酮。

其中 (1) 第一步碱浓度对反应有影响(将在第四部分影响因素中再做详细讨论)。

(2) 第二步环化过程中,酸不同可控制环化选择性。

;如用硫酸环化,则β-紫罗兰酮为主要产物;当使用Lewis 酸如三氟化硼乙醚时,主要得到γ
-紫罗兰酮。

CHO
O
citral
pseudoionones
H 2SO 4α-ionone β-ionone γ-ionone
二、实验步骤
1. 缩合反应
原料配比(质量比) : m (98%柠檬醛) : m (95%丙酮) : m (1. 5%NaOH) = 1: 2 : 2
将34. 693 g 柠檬醛及80 g 丙酮和80 g 1. 5%的NaOH 水溶液加入三口烧瓶中强烈搅拌升温至50℃保持2 h ;
再升温至60 ℃保持
3 h ;
稍冷后转入分液漏斗中静止30 min ,分去下层丙酮碱水; 上层加入10%醋酸摇匀(用刚果红试纸测试呈酸性),静止分层; 上层转入克氏蒸馏瓶,油浴加热蒸去丙酮后用直接水蒸汽蒸粗的假性紫罗兰酮,使流出物中有油珠停止,再减压分馏,收集124~144 ℃/799. 932 Pa 的产品。

2. 环化反应
原料配比(质量比) : m (假性紫罗兰酮) : m(62%H 2SO 4 ): m (苯) = 1: 1. 5: 1. 23
将22. 5 g 62 % H 2 SO 4置于三口烧瓶内,加入18. 45 g 苯,混合后冷却至20 ℃左右慢慢加入15 g 假性紫罗兰酮,控制温度不超过20 ℃。

加完继续搅拌30 min ,温度自然上升至36 ℃,维持30 min ; 迅速加入10 g 碎冰块,转入分液漏斗,冰溶解后分成上下两层; 上层油液用水洗,下层用25 mL 苯萃取后并入上层,用10%纯碱中和至碱性(pH8~9),再用10%醋酸中和至微酸性(pH5~6)。

转入克氏蒸馏瓶用油浴蒸出溶剂,再真空分馏收集120~124℃/ 1. 333 kPa 的产品。

总收率文献值为55.9%。

三、实验机理
实验中涉及的羟醛缩合机理,均以以下步骤来表示:
C R
O CH 3H
R CH 2OH
CH 2
C
CH 3
O
+H
脱水
R
CH
CH
C
CH 3O
关环反应的实验机理为:
O
O
+
A
O
+
O
O
O
++
四、仪器与药品
仪器:三口烧瓶、搅拌器、温度计、水蒸汽发生器、烧杯、直流冷凝器、回流冷凝器、蒸馏瓶、克氏蒸馏瓶、分液漏斗、真空泵、水银压力计、多头接液管、油浴锅、水浴锅、电炉、调压变压器、2W 型阿贝折光仪。

药品:含98%的柠檬醛、丙酮(CP)、NaOH (CP)、冰醋酸(CP)、硫酸(CP)、苯(CP)、纯碱(CP)、冰块、刚果红试纸、万用试纸。

五、影响因素
1. 丙酮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当柠檬醛与碱液的用量为定量时,丙酮用量在某一值以下,假性紫罗兰酮的产率随丙酮的用量增加而提高。

当用量高于某一值以后,随着丙酮用量的增加收率反而下降。

可能是丙酮自身的醇醛缩合所造成收率的下降。

文献中该值为60g 。

2. 柠檬醛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当丙酮与碱液的用量为定量时,柠檬醛用量在某一值以下,假性紫罗兰酮的产率随柠檬醛用量的增加而提高。

当用量高于某一值以后,随着柠檬醛用量的增加产率反而下降。

可能是柠檬醛自身的缩合、柠檬醛在碱的影响下水解、两个柠檬醛和一个分子丙醛缩合所造成收率的下降。

文献中,该值为28g 。

显然,丙酮与柠檬醛的反应配料比对产率的影响很大。

3. 缩合时间的变化对产率的影响
当配料参数为定量,缩合时间为变量时,随着缩合时间的延长,产率反而降低。

可能是深度反应后副产物增多,影响主产物的产率,造成产率下降。

4. 溶剂苯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查阅文献可知,该实验中溶剂苯应有一个最适用量。

其他条件不变时,在最适用量下反应的产率最高。

以上述反应物用量为例,文献中苯的最适用量应为18.45g 。

可能的原因是溶剂量过少时对反应物的溶解不利,造成反应速率缓慢,而且溶剂量过少可能使反应物浓度过高,发生副反应。

如果溶解量过多,则会使反应物浓度过稀,同样使反应速率变慢,而且由于反应存在化学平衡,会使反应物转化率下降。

5. 催化剂H 2 SO 4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催化剂H 2 SO 4对紫罗兰酮的产率影响较大。

在这里直接引用文献当中的说法:当催化剂62 % H 2 SO 4的量达到30g 时产率为最高。

继续加量至45g 。

产率没有很大变化,稍呈下降。

根据α-紫罗兰酮和β-紫罗兰酮折光率,也可知在强酸性介质中,假性紫罗兰酮环化后易形成β-紫罗兰酮。

据资料介绍,硫酸的浓度若不是62%,则用量应相应改变,否则将影响产品的组成。

6. 环化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环化温度对产率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

当环化温度在10度时产率低,即温度偏低,反应不完全。

到40度时产率也低,可能是因为反应温度过高,反应物与生成物发生了聚合反应,致使反应中生成的聚合物大大增加,从而导致了收率的降低。

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在20到30度之间,得到的紫罗兰酮产率较高。

六、其他合成方法
参阅文献,我们发现了其他的几种合成方法,其中不乏较好的方法,如下:
CHO
O
+
O
CHO
+CH 3COCH 3
Cu 2Cl 2
O
其中,A 方法即本实验所用方法。

方法B :由α-紫罗兰酮或γ-紫罗兰酮在氯化亚铜催化下经重排反应制备。

方法C :以β-环柠檬醛为原料与丙酮缩合制备。

研究发现,α-环柠檬醛与丙酮缩合产物主要不是预期的α-紫罗兰酮,而是β-紫罗兰酮,由此产生一种新的合成方法:
O CHO
文献中所给的步骤如下,在此直接引用:
1、α-环柠檬醛的制备
将45.6 g(0.3 mol)柠檬醛用45 IIIL二氯乙烷稀释加入250 mL四口瓶中,水浴保温,室温搅拌下缓慢滴加在30 mL溶有30.0 g苯胺的二氯乙烷溶液。

滴加完毕,再搅拌0.5 h,薄层跟踪反应完毕(乙酸乙酯:石油醚=l:3)。

将反应混合液用8 g无水硫酸钠干燥,所得柠檬醛亚胺的二氯乙烷溶液可直接用于环化反应。

500 mL四口瓶中加入120 mL 98%的浓硫酸和140 mL二氯乙烷混合搅拌,冷浴冷却至-20至-25℃,在剧烈搅拌下,将上面制得的亚胺溶液缓慢滴入其中,温度控制在一20℃左右,约l h加完,滴毕继续搅拌反应20 min。

1000 mL烧杯中放250 g碎冰,在搅拌下,将上述环化反应液缓慢加入,加完后搅拌至粘稠物消失,然后缓慢升温至30℃左右搅拌0.5 h,分层,有机相水洗,无水硫酸钠干燥,回收溶剂,残留物减压蒸馏,收集53~58℃/l mmHg馏分39.6 g,为无色透明液体,气相含量97.1%,收率87%。

2、缩合反应制备β-紫罗兰酮
在500 mL四口瓶中,加环柠檬醛30.4 g(0.2 m01)和250 g丙酮,再加入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3 mL,氮气保护下于45℃搅拌反应。

约6 h后气相色谱跟踪至原料基本消失,加入l mL乙酸,常压回收丙酮后油泵减压精馏收集85—89℃/l nmHg馏分,得产品29.4 g(气相含量93.5%),收率71.6%
从总收率来看,总收率为87%×71.6%=62.3%,较之前的方法高。

该反应的机理即由于孤立双键较共轭双键能量高,热力学稳定性差,所以反应过程中会自动发生孤立双键转化为共轭双键的反应。

该过程可能历经两种途径:
CHO
-
CH
3COCH
3
O
我们认为,该路线产率高的原因有以下两点:①关环反应由于过程中,由于空间位阻小,所以反应更加容易进行;②羟醛缩合过程中由于双键上电正性的碳在环内,相对更加不容易被进攻,所以在醛基本身进行反应的几率更大。

七、参考文献
1、王小梅,李谦和;假紫罗兰酮环化合成紫罗兰酮催化剂研究进展;合成化学2002,10(6)
2、潘士印,王立新,蔡泽贵,杜振军;紫罗兰酮及类似化合物的合成;化学研究与应用2006,18(5)
3、吴琴芬,刘燕燕,祝志武,王瑜;紫罗兰酮的合成研究;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第28卷第3期,2006年9月
4、张悠金,鲁传华;紫罗兰酮的合成;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No.3,1994
5、沈润溥,胡四平;由α-环柠檬醛直接缩合制备夕一紫罗兰酮的研究;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第25卷第3期, 2011年6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