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茗香千载茶韵流芳茶文化源远流长。
据传,茶的发现约始于公元前2700多年的神农时代。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的记载,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也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最早祖先们利用的是野生茶树。
茶树的人工栽培约在3000多年前,巴蜀地区是中国茶树的起源地之一。
东晋时期的史书《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在巴蜀一带已用当地所产茶叶作贡品了,这说明当时的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了一定的规模。
而后茶的栽培从巴蜀地区南下云贵一带,又东移楚湘,转粤赣闽,入江浙,北移淮河流域,形成我国广阔的产茶区。
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别的国家有更早对茶的记载和发现,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
人类在原始社会对植物的长期食用中发现茶树叶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就把它熬煮成茶水作为饮料。
长期以来,茶只是用来治病,大约到西周初期,茶叶才发展为茶食,即“生煮羹饭”,后来茶又成为祭品,最终从煮水清饮改进到泡饮。
在秦代以前,中国各地的语言、文字还不统一,因此茶的名称也众说纷纭。
商周时期茶叶首次有了自己的名字,叫做“荼”,因为荼味苦涩,又叫“苦荼”。
据唐代陆羽所著《茶经》记载,唐以前,茶有“荼”、“贾”等名,自《茶经》问世以后,正式将“荼”字减去一横,称之为“茶”。
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至黄河中下游地区。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到了汉代,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西汉王褒在《僮约》中提到“武阳买荼”,说明当时已有了专卖茶叶的茶叶市场。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的风气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待客、宴会、祭礼的饮料。
南齐武帝临终遗诏说:“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惟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从此茶叶成为祭祀时必备的祭品。
唐代中期,饮茶之风盛行全国。
各地的制茶技术也日益提高,出现了很多名茶。
有关茶的诗歌众多,据后人统计,当时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100多人写了400多篇涉及茶事的诗歌,唐代还首次出现描绘饮茶场面的绘画。
在宋代,茶成为普及的饮料,特别是上层社会嗜茶成风。
制茶的技术达到了精巧奢华的地步,如龙凤团饼茶的制作技术就非常复杂,有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等几道工序。
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到了1391年,明太祖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牙以进”,意思是向皇宫进贡只要芽叶型的蒸青散茶。
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更是蔚然成风,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
明代茶的加工炒制方法和品饮都有了创新,出现了炒青技术和功夫茶艺,从而推动了名茶的发展和许多茶类的创新。
现在的茶叶加工工艺、茶类形式以及品饮方法是明代奠定的。
茶自发现以后,由起源中心地带呈扇形向我国的东南、华南地区扩展,并通过各种渠道传向国外。
目前世界上50多个产茶国的茶种、饮茶风尚都来自中国。
中国茶叶约在汉代就传入日本了,唐代时又有大批日本僧人来华,回国时带回茶种。
中国茶叶传入欧洲是在1607年。
东印度公司成立的第二年,荷兰船首次将茶由澳门转运到爪哇。
1664年、1666年,茶叶作为贡品输入澳洲。
1669年,英国印度公司把14万磅茶叶运到英国,当时只在伦敦咖啡馆中供应少量的中国茶。
17世纪初明神宗万历年间(1618年),中国大使将少量茶叶运入俄国。
中国茶叶大量输入俄国是在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以后,1893年,俄国还聘请了中国茶工发展本国的茶叶生产。
此后中国茶叶又从欧洲和中国传入了东南亚各国。
1.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西周时,作为中国茶树的起源地之一的巴蜀地区的茶叶生产已有了一定的规模,所产茶叶已作为贡品。
B.西周初年,茶叶的功用由治病发展为泡饮,其间经历了茶食、煮水清饮和祭品三个发展阶段。
C.西汉时已经有了专卖茶叶的茶叶市场,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D.魏晋南北朝时,饮茶的风气已传至长江中下游,茶叶成为祭祀时必备的祭品。
2.中国茶“通过各种渠道传向国外”,对“各种渠道”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大批日本僧人来华后,回国时偷偷带回茶种。
B.东印度公司刚刚成立,就将大批茶叶运到英国。
C.清代,中国茶叶大量输入俄国的同时,中国茶工也被聘请到俄国。
D.后来中国茶叶又由日本、欧洲传入东南亚各国。
3.下列推断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A.祖先最早利用的是野生茶树,茶树的人工栽培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
B.唐代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是因为他最先为茶正名,即将“荼”字减去一横,称之为“茶”。
C.唐代中期,饮茶之风盛行,文人画士的创作涉及茶事,促进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D.明代是中国茶发展的特殊阶段,茶叶的加工工艺和茶类形式有极大创新,品饮方法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
薛公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
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
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淡天下事;胡公大喜。
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①,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杜少陵云。
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
表上,永陵②喜。
公以是益奇之。
一切疏计,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视一世事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蘗③,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
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雷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龟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皆达之于诗。
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文有卓识气沈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09级11月月考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命题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
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
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选自《故文观止•徐文长传》)【注】①介胄之士:披盔戴甲的武将。
②永陵:明世宗朱厚熜。
③曲蘗:酒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客:做客B.议者方.之杜少陵云方:比拟C.视一世事无可当.意者当:符合D.击破其头,血流被.面被:覆盖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文长“心气孤傲”一组是()(3分)①然数奇,屡试辄蹶②公以是益奇之③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④视一世事无可当意者⑤文长皆叱而怒之⑥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 A.①③④B.①③⑥C.③④⑤D.④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徐文长有很大的名声,受到胡公的赏识,他在胡公幕中表现出卓越的才识,深得胡公的信任,可惜一生郁郁不得志。
B.徐文长放浪山水之中,在诗歌中写了自然与社会中各色各样令人害怕的事物,有王者气概和远见卓识,作者对其作品风格极尽推崇。
C.徐文长晚年假装癫狂,不尊重显贵,不鄙视贱民,并用斧头、锥子来自残,以此抒发心中郁积的愤懑,最终都郁郁而亡。
D.石公认为徐文长一生的忧愁困苦,古今文人无人可比;并且给了他的诗文很高的评价,认为百代之后,徐文长的作品一定能获得应有的正确的评价。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
(5分)②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8.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6分)9.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四题任选三题作答,共6分,每空1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1),。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2),。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氓》)(3)此地有,;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4)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出师表》乙选考题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考生作答时,将所选大题的题号填在括号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25分)九筐九筐是把逮鱼的好手。
家中有十几条大大小小的鱼网,每天自行车后架上驮个打足了气的汽车轮胎,见到沟湾河汊子,不声不响地下去布鱼网子。
捉到的鱼虾,自家吃不了,女人便拿到集镇的鱼市上卖。
天长日久,村前村后的哪条河汊子里什么时候有鱼虾,有什么样的鱼虾,九筐都了如指掌。
这天后半夜,九筐听到窗外“哗哗哗”的雨水声,想到村东潮起潮落的小淮河口那儿,一定是水急鱼跃!九筐翻来覆去睡不着。
睡不着的九筐,猛不丁地拍了女人一巴掌,扯上女人,冒雨去村东小淮河的入海口那儿。
布下了一层一层的鱼网子,很快,有鱼儿缠到了网上,打起了令人惊喜的“鱼花”;紧接着,成群的鱼虾涌上来,鱼网上的漂子都给坠到水里了。
九筐的女人喜上眉梢。
九筐则心事重重。
九筐估摸着,今夜所捉到的鱼虾,八成是上游何大嘴家鱼塘里跑出来的。
果然,天快亮的时候,何大嘴匆匆地端了把鱼叉找来了,而且上来就搬弄九筐家的鱼篓。
九筐女人问何大嘴:“你要干什么?”何大嘴指着鱼篓里的鱼虾,说:“这些鱼虾,都是因为我们家鱼塘决了口子,你们才逮到的!”九筐低着头,眼眶都没抬一抬。
九筐女人双手叉着腰,问何大嘴:“那又怎么样?如果不是我们两口子在这儿下网子,这些鱼虾不全都跑进淮河,游到大海里去了?”何大嘴说:“那我不管,反正我们家鱼塘里的鱼虾,你们一个也不能拿走!”何大嘴要把那些还活着的鱼虾重新放回他们家鱼塘里去。
九筐女人不让,她推开何大嘴,不许他在那儿摆弄她家的鱼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