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质量研究综述
2009年第3期 总第186期
兰州学刊
Lan zhou
XUe
No.3
2009
kan
General.No.1 86
城市发展质量研究综述
徐春华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2)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的城市规模不断壮大,由此导致的诸如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城市犯罪等
进行论述,并介绍了欧洲、新西兰及国内共四个较为典型的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欧洲及新西兰两地城市 发展水平较高,其评价内容多侧重于人居环境质量、社会公 平、城市健康与安全归属感、市民参与和归属感等社会发展 方面;国内评价体系将城市看作一个社会大系统来考察城市 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情况和三者之问的协调性和城乡之间 的协调性,将城市可持续评价分解成城市系统的协调性和系 统发展水平两部分考察。在指标选取方面,前者侧重于城市 居民的精神享受、生活质量、社区宜居、社会公平,主观指标 与客观指标并重,限制性指标较多;后者则偏于城市经济发 展的绩效和可持续性、城市生态环境的宜居性,客观指标多 于主观指标,回顾性、预期性指标居多。 3.城市现代化水平评价。国内比较综合的关于城市现 代化指标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舳年代后期。中国城市发 展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城市年鉴>(2000)提出,城市经济社 会主要指标体系应由经济发展和效益、生活质量、基础设施 及环保、社会秩序与稳定等5子系统构成。中国城市发展研 究会会长朱铁臻教授(2002)在其著作《城市现代化研究> 中,从时代特征出发,探索城市规划与建设、产业化、智能化、 数字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城市现代化研究的代表性 著作。杨青(2005)根据国际标准和中国城市的现状定出 2010年的目标值,以此来衡量和检测城市的现代化实现程 度。徐衡(2006)以我国到2l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 平作为评价我国实现城市现代化的依据,测算我国城市现代 化综合指数。耿建敏(2007)在参照国际城市现代化标准的 基础上,根据中国现实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综合 指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一个基于综合指数法的综合评 价模型。 上述学者对城市现代化的表述和指标设置不尽相同,但 大致有如下两个特点:其一,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本身的提 升过程.也就是城市质量的提高过程;其二,城市现代化的完 成标志着城市本身从根本上不同于前现代化时的社会形态。 笔者认为,城市现代化涉及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城市发 展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城市发展质量 不断提高的过程。制定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可以避免城市 发展的盲目性,协调影响城市发展因素之闻的关系,促进城 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发展质量的提升。 4.城市竞争力评价。城市竞争力研究是目前国内最热 的与城市发展质量相关的研究,国内学者对其评价模型及其 指标体系的研究由来已久,大致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借用 波特(Porter)的。钻石模型”或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IMD)的 国家竞争力模型,把其用到对城市竞争力的分析上;二是从 企业、产业竞争力的角度间接地分析城市竞争力。即把城市 竞争力作为影响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微观经济环境因素进 行分析。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的定义——在身处的
文化与价值体系背景下,结合其目标、期望、标准以及关注
万方数据
点,个人对其所处生活状态的感知。二是荷兰国家公共卫生 与环境保护协会(The
and Environmental Dutch National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80
万方数据
国内几种典型的城市竞争力模型和测度指标体系有郝 寿义等人(1998)的南开大学模型、宁越敏等入(2001)的城市 竞争力模型、上海社科院(2001)的“集散功能体系”、北京国 际城市发展研究院(2005)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 社科院财贸所倪鹏飞的“弓弦”模型及其自2003年来每年发 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此外,世界银行(2007)也对 中国120个城市的城市竞争力从政府治理、投资环境和和谐 社会三方面进行了排名,选出了中国6个。金牌城市”和13 个。银牌城市”。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城市竞争 力评价模型和测度指标体系,城市竞争力大都偏重于城市经 济实力和制度环境的评价,而对城市社会发展则涉及不够。 5.城市综合实力评价。城市综合实力研究为国家统计 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和中国统计学会城市统计委员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城市发展质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的规模与数量不 断壮大,截至2007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45%,大城市数 量多达75座,城市化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然而在城市 特别是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中出现了一些诸如环境恶化、 交通拥堵、城市犯罪等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官员的深刻反 思和广大城市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对城市“质”的提 高——城市经济发展的节约性与可持续性、环境的友好性、 社会和谐性的增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青睐与
重视。
抽象概念;城市发展质量的时效性指的是在时间维度上,城 市发展质量是一个动态演进的概念,其内涵随着评价主体对 城市发展认识的不惭深化而发展;城市发展质量具有相对 性,主要是由于各种利益主体(利益相关者)对城市发展有着 不同的理解、期望和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可能会因此而存在 较大差异。 对于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概念,且前学术界尚无一致的 表述。韩士元(2005)是国内唯一对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给出 明确定义的学者。他认为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是城市各类生 产要素的配置关系及它们共同作用的一切结果的总和。城 市经济发展质量同平常所说的经济效益相比,内涵要宽泛得 多。经济发展质量除了要考察一定时期经济活动产生的经 济效益外,还要考察经济活动所包含的质的内容,并且除了 经济领域数量与质量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活动结果对其他 领域的作用或影响,即与经济效益相并列的社会效益。所 以,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应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 的内容。 城市环境质量也是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关 于“什么是城市环境和城市环境质量”众说纷纭。一般认为, 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 的生存环境,是与城市整体互相关联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 的总和,包括社会坏境和自然环境两部分。段仲远(1995)指 出,城市环境质量是由自然、经济、社会环境质量组成,是城 市居民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环境质量。 城市人居生活质量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概念。 国内关于城市人居生活质量的界定主要引自两种典型的定 义:一是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价小组(The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但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发展质量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 的理论体系。归结起来,关于城市发展质量的研究大致可以 分为三类:一是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研究;二是城市发展质 量的评价研究;三是提高大城市发展质量的途径研究。 一、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研究 城市发展质量是个发展中的、多维的包容性概念,虽有 明确的直观含义,但内涵极为丰富而不易把握,这使得该概 念长期以来难以形成较为一致的定义。目前,国内学术界对 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研究分为两种:一是对其的综合完整把 握;二是从某个角度出发给出自己的理解,如城市经济发展 质量、城市环境质量、城市人居生活质量等。 白先春等(2004、2005)认为,城市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 成的复合体,其发展质量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进行分析界 定,它包括城市人口、经济、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及整个系统 的质量和城市质量系统内部发展的协调性。陈强等(2006、 2007)认为,城市发展质量可以揭示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它具有包容性、时效性、相对性等特点。所谓包容性指的是 城市发展质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不仅包括经济、社会、 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等城市实体系统的发展状况,也包 括综合竞争力、人居生活质量、政府能力、可持续发展潜力等
城市问题频繁发生,引起各级政府官员的深刻反思和广大城市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对城市发展质量的研究也逐渐引起学术 界的重视。文章试图从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城市发展质量的评价和提高大城市发展质量的途径三个方面对城市发展质量 研究进行梳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展望。 [关键词】 城市发展质量;城市人居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城市综合实力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9)03—0079—05[收稿日期】2008一ll一0l
台,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在此实 践基础上,根据WHO关于健康城市的精神,从经济社会学的 视角构建了上海即长三角社会发展与健康城市的理论框架。 笔者认为,无论是城市和谐还是健康城市都是对未来城 市的和谐健康发展和理想生活状态的展望,城市的“和谐健 康”是城市发展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和谐健康”并 不是僵硬的规则,而是具有一定倾向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 说,和谐城市、健康城市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结果,在这一 点上与城市发展质量有共通之处。 (二)侧重于其桌方面的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外一些学者或学术组织对城市发展质量 评价进行着持续不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试图构建一套 系统完整的城市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与方法。1960年, 日本城市学家稻永幸男提出城市度测量法,选取规模、区位、 经济活动、就业以及人口增长等5项指标来评价城市发展质 量。国内系统研究城市发展质量的学者为数甚少,白先春等 (2004)运用LOWA算子构建以城市发展质量指数为目标 层,人口质量、生活质量、环境质量、经济质量等4个指数为 准则层,共计26个指标的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 江苏省13个省辖市2000--2002年各城市发展质量进行了 综合分析。他们提出了测算城市质量系统间协调发展程度 的一般计量模型,并根据此模型及城市发展质量综合评价的 结论,分别研究了13个城市在近3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 质量系统发展的协调性。 但正如上文所述,城市发展质量是一个发展中的包容性 概念,定义其具有一定的难度,故而许多学者均根据自己的 学科背景从某个角度去进行阐释,试图建立某一视角上较为 完整的指标体系。学者大都根据城市发展的多元利益主体对 城市发展存在不同诉求,不同主体对城市发展质量评价的理 解侧重点不同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 体系。基于这种情况,笔者归纳出其中一些主要视角,并逐一 论述这些视角所对应的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1.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角度。有学者认为在城市化进 程中,不仅需要城市“量”的增加,更需要城市“质”的提升, 其发展的核心便是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因而从城市经 济发展的角度对城市发展进行评价。韩士元(2005)认为,城 市经济发展质量除了考察一定的数量关系外.还要考察经济 活动所包含的质的内容。并且除了经济领域数量与质量的 内容外,还包括经济活动结果对其他领域的作用或影响,即 与经济效益相并列的社会效益。他运用城市经济发展质量 指数对城市经济发展进行考察,选取人均GDP、城市经营率、 环境质量指数等lO个指数指标,运用加权求和的方法算出 总的城市发展质量指数。在韩士元的研究中,他特别强调城 市经济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只有提高城市经 济发展质量才能使城市发展有质的提升,但是其指标的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