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序青铜器,在浩瀚的历史文物中,独具风骚。
尤其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不仅是生产和生活的工具、更重要的还是规范社会礼仪文化的礼器,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价值,也因其丰富的种类和各具特色的精美造型,一直在世界考古和文物界独树一帜。
特别喜欢中国古代青铜器。
每到一博物馆,必先直奔青铜展厅,在或雄浑质朴、或精巧入微,或青绿斑驳、或金黄生辉的青铜重器间流连忘返。
时间久了,对青铜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过目就忘的脑袋,着实装不下丰厚的历时信息,所以一直想做个笔记,把所见的青铜器文物按照品类做一梳理,恰好找到了一套比较新的权威著作《中国青铜器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遂摘录骨干、添加枝叶,备回顾赏析之用。
青铜器是会说话的文物,尤其是那些刻有金文的青铜器,更是解密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中国古代的编年纪事,始于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而之前的历史没有文献史料,只能从考古遗迹和文物中去解读,而青铜器铭文就是其中最具价值的密钥。
这也是著名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一直在做的研究工作。
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开启的时间上比世界的青铜时代要晚近1000-2000年(比如美索不达米亚,比如古印度和埃及),大约发端于夏代、兴盛于商周、沉寂于战国末期,大体上对应着中国奴隶制国家的兴起、兴盛到衰亡。
目前最早的青铜文物,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被认为夏都),距今大约2000年。
虽然有更早的冶铜技术的证据(比如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公元前3000年的单刃青铜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古老冶炼青铜器),但都不足以代表青铜时代的兴起。
有学者将中国青铜时代分为早期、中期和末期。
早期为大约公元前2080~1580年间的夏王朝,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同期的墓葬开始出现种类繁杂的青铜器,同时有人殉、人牲出现,标志着中国奴隶制国家已经形成。
中期包括商代至西周前期。
此时期分个两阶段,前一阶段是商代早期,约公元前16~13世纪,以河南郑州二里冈文化为代表,此时期奴隶制国家进一步发展,青铜器数量大增,常伴有成套礼器,贝币大量出现,人殉、人牲更为普遍。
后一阶段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约公元前13~10世纪,以安阳殷墟为代表,中国青铜时代达于鼎盛,青铜铸造工艺成熟,出土大量的精美青铜礼器、武器与工具。
殷墟是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殷墟是目前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周早期周原遗址和丰镐遗址的考古发现尚不足以自证),也是青铜铸造业的中心,有大规模的宫殿及陵墓,有发达的金文与甲骨文,人殉与人牲成为一种制度极为盛行,这些都反映出奴隶制社会的繁荣和礼制的成熟。
晚期从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阶段。
青铜铸造工艺取得突出发展,出现了分铸法、失蜡法等先进工艺技术。
湖北铜绿山发现的古铜矿,证明当时在采矿、配矿、冶炉砌筑及冶炼方面均达较高水平。
此时期列国都城形成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属货币大量流通。
至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推广,青铜制造开始逐渐衰落。
青铜文化的主体是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但长江流域的古蜀国“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则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别样篇章。
三星堆青铜器虽然从工艺和都能寻找到中原文化的一些传承,但更鲜明的还是其与中原迥异的独特文化,那些柱目阔口的青铜面具和高大繁密的青铜神树,彰显着历史的神秘。
中国青铜器文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按照用途大约可以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武器、生活用具、农具、量具、车马、工艺大类。
成套的食器、酒器、水器等也常被用于祭祀和陪葬,作为礼器或明器,而刻有铭文用于颂扬王上和祖先功德的大型器,也被称为重器。
Tips:1.“青铜”称谓之由来古代的铜器经千百年的氧化,表面生成青灰色的铜锈,而被后人称为“青铜”。
其实青铜器(Bronze Ware)本是金黄色,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现在在博物馆中还能见到因偶然因素而未被氧化、依然爆出金黄本色的“青铜器”。
青铜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是纯铜(红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与纯铜相比,青铜熔点低(25%锡的青铜,熔点低至800℃;而纯铜熔点为1083℃)、强度高、铸造性(韧性)好,所以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成为农具、兵器和生活用具的重要材料,人类历史也进入了青铜时代。
现代解释上,青铜是除了纯铜(紫铜)、黄铜(铜锌合金)和白铜(铜镍合金)之外的其他铜合金的统称。
上述各种铜合金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各不相同,各具用途。
2.彝器彝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祭器,后来成为商周时期青铜礼器的泛称。
“彝”字在甲骨文及青铜器金文的形状是用于祭祀的双手被反绑的人。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上说:彝是宗庙里常用的礼器。
许多青铜器上有“作宝彝”或“作宝尊彝”的字样,所以后人就常以“鼎彝”或是“尊彝”二字代表祭祀用礼器的通称,并不专指某种特定形式的器型。
3.礼器周公制《周礼》,即礼乐制度。
礼是对人的身份划分和社会规范,对应森严的等级制度;乐是在宴饮和祭祀等重要场合运用音乐营造氛围,是礼制运行的形式保障。
出于礼制的需要,一些用于宴饮和祭祀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所谓“藏礼于器”;这类器物即被称为“礼器”或“彝器”。
例如鼎原来是炊器,后来成为礼器中最重要的器种之一,按照礼制组合成的所谓“列鼎”,何休注《公羊·桓公二年传》:“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礼器是奴隶主统治权威的象征。
随着奴隶制度的衰微,“礼崩乐坏”,青铜礼器就逐渐失去了这种作用。
4.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青铜刀,长12.5cm,宽2.4cm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000年。
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出土,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青铜爵,通长14.5cm,高13.5cm,重0.75kg夏,二里头文化1984年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出土,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92%铜、7%锡,采用复合范浇筑,是中国古代铸造工艺的一次飞跃。
5.中国最早的铁器铁刃铜钺,长11.1cm、宽8.5cm、铁刃宽6cm商早期。
1977年北京市平谷县出土。
被誉为“中国最古老铁器”。
1972年河北省藁城商代遗址也出土过一件类似的商铁刃铜钺。
刃部的铁不是人工冶铸的铁,而是用陨铁锻造成薄刃后,浇铸青铜柄部而成。
虢国玉柄铁剑,铁剑长20厘米,玉茎长13厘米西周晚期。
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虢季墓),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冶炼铁器,距今2800年,被誉为“中华第一剑”,现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
寺洼铁条商早期,距今有3500年。
2009年寺洼文化遗址出土,“一块内部完全锈蚀,另一块尚存部分残铁”。
经鉴定,铁条由“块炼渗碳钢”锻打而成,是冶炼金属。
是目前中国最早的冶炼铁,比中华第一剑还早了700年。
虽然铁器的出现早至商早期,但铁器冶铸工艺的成熟大约始于西周末年,春秋战国时代铁器开始普及,主要的类型有农具、手工具、兵器及杂器,以农具和手工具为大宗。
但青铜工具(兵器)直到汉代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6.铁器为什么能取代青铜器?铁器比青铜器硬度高、韧性好(不易折断),更锋利耐用;而且铁矿比铜矿分布广泛,所以一旦铁器的冶铸工艺获得突破,铁器的制造成本更低、也更适于普及,这两点至关重要,足以补偿铁器容易生锈的缺陷,使得铁器成为普通农民也用得起的工具(相比较而言,青铜器几乎是专属于贵族的),以至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所以铁器时代被视为超越青铜时代的一个新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铁器取代青铜器主要是在农具、手工具和兵器等小件器具上,并没有取代青铜礼器。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青铜礼器被视为一种正统而传承,二是青铜器(吉金)的色彩比铁器更美观,而且不像铁器那样容易锈蚀。
而且,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青铜时代的礼乐制度也日渐凋敝,青铜礼器作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意义也逐渐消退,取代这种“炫耀”功能的是金银器、漆器和玉器(当然宫殿、陵寝、土地这些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一直流传)。
另外,铁器比青铜器出现得晚,也主要是冶炼技术上的原因。
首先早期达不到冶炼铁所需要的温度(与温度之于烧瓷和烧陶的差别类似),铜的熔点是1083°,青铜的熔点因含锡比例的不同在700°-900°之间;铁的熔点是1535°,融入碳后熔点可降到1150°左右。
更高的温度也意味着更多的燃料消耗。
其次炼铁需要锻打和热处理,这些复杂的技术从发现到成熟当然需要更长时间的经验积累。
这些都是天注定的吧,否则可能就没有青铜时代了呵。
一.食器1.鼎(dǐng)肉食器,用于煮或盛放肉食(后期作为礼器的鼎主要用于盛放)。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从夏晚期出现,沿用到两汉,乃至魏晋。
鼎是最主要的礼器。
西周是最重视食器的时代,产生了表现等级秩序的“列鼎”制度,奴隶主贵族的等级越高,使用鼎的数量也越多。
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
至东周晚期社会变革,礼乐崩坏,列鼎制度不复存在。
东周青铜器主要是列国的青铜器,鼎的形式也变得各具地方特色。
2.鬲(lì)肉食器,《尔雅.释器》:“鼎款足者谓之鬲”。
从新石器时代陶鬲发展而来,一般为侈口(又称广口,即口沿外倾)、三空足,无耳或双立耳。
也有四足鬲。
蒸食器。
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zèng ),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
甑与鬲之间有一竹制分隔物,叫做箅(bì),上有通蒸气的孔洞。
甗是实用器,纹饰一般比较朴实。
饭食器,用于盛放黍、稷、稻、梁等饭食。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两附耳,还有少量四耳。
最早出现在商中期,但数量极少,商晚期才开始增多。
至春秋晚期不再流行,被盨、簠所代替。
还有一种特殊形式的方座簋,是为席地而坐条件下增高高度而设计。
簋也是重要礼器,多与鼎配合使用。
史书记载天子九鼎八簋、组后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两簋。
饭食器。
椭圆形,敛口、鼓腹、二耳、圈足,有盖。
除椭圆体外,与簋的形制相同,系由簋发展而来。
出现于西周中晚期,流行于西周晚期,春秋后逐渐消失。
饭食器。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圈足四面留后口形成四足)。
西周时腹部向四周斜直到底,春秋起腹部为折璧式,折璧由低斜发展到高直。
有盖,盖与器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
最早见于西周中期,盛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尚沿用。
饭食器。
由鼎和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
初见于春秋早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
春秋时上下不对称,有圈足或三足,圆腹、二环耳、有盖。
战国时期,除三足外,体态大多浑圆或椭圆,体和盖对称,盖倒置后可做器使用(与簠类似)。
羹食器,用于盛放腌菜、肉酱一类的食物。
上有盘,下有柄,近底部伸展成为圈足,多有盖。
早期的柄较粗壮,春秋战国时期的柄细长。
最早见于商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
豆的腹部也就方形的,称为方豆。
豆也是礼器,常以偶数组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