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的第三条岸[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
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
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
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
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
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
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
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
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
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
“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
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
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
其实他哪儿也没去。
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
每个人都吓坏了。
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
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
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
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
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
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
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
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
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
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
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
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
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
我们呼喊,等待。
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
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
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
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
我从未考虑过结婚。
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
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
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
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
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
哦,天哪!我等待着,等待着。
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
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
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
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
他接受了我的提议。
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
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
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
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
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有删改)16.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
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
(4分)【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品味,能力层级D。
“父亲需要我”的表层含义比较容易把握,通过文中“我”偷食物给他,考生不难得出答案:“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
但是,父亲对我的需要绝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
“父亲需要我”的深层含义可以联系下文来思考:“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父亲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不会责怪他,这在父亲看来这是对他的理解,在“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的情况下,父亲最需要的就是理解!再联系全文思考:父亲最初我送父亲离家上船,此后我长年提供父亲食物,后来家人全部离开,我独自留下,虽然我并不理解他,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对父亲产生精神上的支持。
最后,我发誓“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父亲才终于出现,“这么多年来第一次”“举起手臂向我挥舞”。
从这里可以很清楚看出,父亲需要我继承他的追求。
【参考答案】①“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
②“父亲”渴望“我”能够理解并继承他的追求。
17.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5分)【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欣赏,能力层级D。
首先,筛选小说中描写母亲的信息:第一段通过“我”的叙述介绍了“母亲”“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第三段写出了“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第九段“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第十一段当“母亲”知道“我”偷食物给“父亲”后“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
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第十四段“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
然后,概括母亲的形象特征,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能概括出人物形象特征,已经是“简要分析”了。
其实,参考答案更简单,许多地方只是摘录原文,并没有概括出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母亲”是一个辛勤善良、情感深挚、忍辱负重的普通女性形象。
她爱唠叨,常责备孩子;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热爱家庭。
她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着他,直至年迈,她才放弃对“父亲” 的等候。
18.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
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F。
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题干主动告诉考生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提示语“请联系全文”是告诉考生,探究不能凭空胡说,要从文中寻找答案。
从全文看来,我对父亲的态度是变化的,从同情、支持到最后的逃避。
考生只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联系全文”,就能很容易看出我对父亲态度的变化:对父亲的出走上船兴奋、好奇,偷送食物,挂念父亲安危……直到最后逃离父亲,看到了这种变化也就很容易概括出我对父亲的矛盾态度。
下一步就要从我对父亲的这些行为中概括出我对他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探究”!【参考答案】“我”对“父亲”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因此对“父亲”坚定执着的非世俗行为持复杂的矛盾态度。
最初,“我”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无畏和兴奋”;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对他变为关心和同情。
当全家人都走后,“我”在漫长的守候中,既渴望拯救“父亲”,又深感惘然和恐惧。
黑羊[意大利] 卡尔维诺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
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
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那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
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
政府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
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地定居。
到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地出门,却呆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进去。
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
后来他们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过日子,可他没理由妨碍别人做事。
他天天晚上呆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
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
他是诚实的。
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
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
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不到一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任何东西可吃。
但这不能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问题是他的行为使其他人很不安。
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的一切却不从别人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
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人家就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
更糟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
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
他们就想:“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
”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
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互相欺骗。
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
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
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因此,在那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唯一诚实的只有开头的那个人,但他不久便死了,饿死的。
6.文中有两处“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的描写,诚实人和富人“看河水”的原因及他们的心理状态有何不同?(4分)7.诚实人的品性中除了诚实,还有什么特点?作者主要采用哪种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3分)8.“黑羊”用英语说就是“blacksheep”,意为“败家子,败类,害群之马”,这篇文章中的“黑羊”指谁?为什么要以“黑羊”为题?(4分)9.就小说创作“虚构”与“真实”的关系,结合这篇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4分)10.这是一篇寓言式的小说,你认为它的寓意是什么?请写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5分)6.人因为无力反抗偷和被偷的荒诞逻辑,只能离开自己的家,让人偷他家的东西。
“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的描写表现了他处境的尴尬和内心的无奈。
⑵富起来的人学诚实人去桥上,是他们成了既得利益者之后养成的习惯,“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处境的变化和心情的愉悦。
7.⑴如执着,高洁自守,不同流合污,恪守道德准则等。
⑵对比手法。
如:诚实人与众人对比,可从品德的对比,力量的对比、结局的对比等角度,结合文本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