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主要学派的观点等内容。
本章重点和难点: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的主要主张。
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第二节公共选择理论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四)供给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1. 重商主义财政理论2. 古典主义财政理论3. 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1. 重商主义财政理论重商主义财政理论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上。
重商主义主张限制金银币出口,实行高额关税,贸易壁垒,限制竞争,利用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的。
2. 古典主义财政理论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竞争、自由放任”、反对一切干预的自由主义思想。
认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仅充当“守夜人、夜警察”的角色,“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古典经济学派在宏观财政政策上主张财政收支平衡,反对赤字。
1. 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财政学说亚当.斯密1776 年《国富论》,产生了财政学。
亚当.斯密反对国家财政学之父干预经济、反对提高税收、反对举借公债。
2. 大卫.李嘉图对斯密财政学说的补充李嘉图认为,任何赋税都来源于利润、地租或其他形式收入,主张实行负担最轻的税收。
他所提出的税收理论被后人称为赋税转嫁论,给后来财政理论中的税种设置、收入分配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模式。
此外,他反对财政补贴。
配第、穆勒、萨伊等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都反对国家干预。
认为“廉价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国家的财政支出不具生产性,应尽量减少,提倡减税、反对发行公债、反对实行财政补贴。
3. 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二十世纪初期,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传统庸俗经济学又被称为(第一代)新古典经济学派” (Neoclassical Economics)。
他们认为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有自然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倾向,因此宏观经济不需要政府干预。
(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凯恩斯反对古典经济理论充分就业假定,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得消费的增加总跟不上收入的增加,消费需求不足。
对资本资产未来预期的收益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使得投资需求不足。
因此,市场无法达到宏观经济稳定,需要依靠政府干预经济。
凯恩斯主义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状况提出的财政政策内容:1•改变税收体系和税率,主张实行累进税率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通过经济的 内在稳 定器"(the built-in stabilizers )以及政府实施的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discretionary fiscal policy ) 来调整有效需求,稳定经济。
2•通过举办公共工程、扩军备战、投资于非生产部门来改变政府购买水平。
3•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改变转移性支出水平。
4. 举借公债,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来调节经济运行。
(三) 理性预期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理性预期学派反对政府利用宏观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认为政府稳定经济的政策是无效的,宏观经济可以自动趋于稳定。
(四) 供给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供给学派认为市场经济是可以自动达到均衡的, 如果达不到均衡, 执行的财政或货币政策,在劳动和资本两方面对总供给产生了破坏作用。
供给学派主张通过减税刺激供给来达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税率+拉弗曲线说明 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1 )说明高税率不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 取得高税收收入。
高税收也不一定需要高税率。
因为高税率会削弱经济主体的活力,导致经济 的停滞或下降,高税率还往往带来过多的减免和优惠。
(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税率。
政府应选择没有落在禁税区的低档税率。
(3)税率和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优结合在实践中少见, 但在理论上证明是 原因也在于国家可能的。
图中的A点,是税制设计的理想目标模式,也就是最佳税率。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P50 其一,在财政收入方面,主张减税(大规模、持久的的减税) 。
降低税率后产生的供给效应不仅可以刺激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增加劳动供给,从而降低失业率,而且可以提高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增加资本存量,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消除通货膨胀。
其二,在财政支出方面,主张削减政府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
因为福利支出从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两方面产生了不利于供给的效应,助长穷人依赖政府的思想,减少了劳动供给。
宏观财政理论的新进展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互相渗透;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研究问题。
第二节公共选择理论公共经济学产生的背景见教科书P45-46公共选择 ( public choice) 的含义公共选择可以定义为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者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
在公共选择领域中做出决定的人与其他人没有差别,既不更好,也不更坏;这些人一样会犯错误,他们行为本身也要受到一些规则与约束的影响。
由此出发,公共经济学家将经济交易和政治决策这两个人类行为的基本方面纳入单一的私人利益分析模式。
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解释个人偏好与政府的公共选择的关系,研究作为投票者的消费者如何对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的决定表达意愿。
公共选择学派的领袖----- 布坎南布坎南1919 年生于美国田纳西州,大学期间受教于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在意大利进修期间又受到财政学派的影响。
20 世纪50 年代末即开始努力创建公共选择学派。
1986 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公共物品理论投票理论利益集团理论和寻租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选择——集体作出投票理论一致同意规则(只有在较小范围的公共决策活动中才是适宜的) 多数票规则多数票通过原则1. 投票程序:方案两两对决,循环对决。
2. 中位投票者( the median voter )与中位投票者定理。
3. 多数规则下投票结果的唯一性和循环性4. 阿罗不可能定理5. 偏好强度与投票交易2.中间投票者定理(median voter rule )中位投票者(the median voter ):指在规模决策中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赞成较低公共支出水平的选民人数恰好等于赞成较高公共支出水平的选民人数的那个选民。
中位投票者定理:在多数票通过规则条件下,公共决策所产生的决策结果就是中位投票者的最佳选择,换言之,中位投票者决定了投票结果。
中间投票者定理在公共选择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治家,要想赢得极大量的选票,必须使自己的竞选方案符合中间投票者的意愿。
3. 多数规则下投票结果的唯一性和循环性均衡存在的条件:必定存在备选方案的一种排列,使得每个人的偏好都是单峰型的。
单峰偏好所谓单峰偏好,是指个人在一组按某种标准(如数量大小)排列的备选方案中,有一个最为偏好的方案,而从这个方案向任何方面的游离,其偏好程度或效用都是递减的。
如果所有投票者的偏好都呈单峰形(单峰偏好single-peaked preferenee),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果就是唯一的。
如果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果出现了循环现象,则所有投票者中,至少有一个人的偏好是多峰的(多峰偏好multiple-peaked preferenee )。
既然多数票规则导致投票循环,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政治机制或社会决策规则,能够消除这种投票悖论现象呢?1972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阿罗对此进行了认真研究,他证明:在人类偏好的一系列合理假设下,包括多数规则在内的投票机制无一能确保一组具有一致性的结果。
4. 阿罗不可能定理如何在不违背民主宗旨的前提下来确定投票程序呢?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一个集体决策规则应满足以下规则:(1)无论投票者的偏好结构是什么样的,它必须能产生一种决策。
如果有一些人具有多峰偏好,投票程序将达不成协议。
(2)它必须能对所有的结果都排序(3)它必须对个人偏好作出反应。
如果每个人都认为 A 偏好于B ,那么,社会的偏好顺序必然是A 偏好于B(4)它必须在下列意义上具有一致性,如果A偏好于B,同时B偏好于C,则A必定偏好于C。
(5)社会对A 与B 的排序只取决于个人对A 与B 之间的排序(不取决于A 与C 之间如何排序)。
这又叫做与无关紧要的选择独立假定。
(6)排除独裁。
社会偏好对于只有单个人的偏好,必须不作出反应。
阿罗经过研究并用数学方法证明:不存在一种既满足民主制度的一切要求,又能把已知的各种个人偏好顺序总合为统一的社会偏好顺序的政治机制或集体决策规则。
这就是著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
5. 偏好强度与投票交易多数票表决时都会被否决。
若甲乙互投赞成票(logrolling )因此交易可以达成。
同理,甲丙也可以达成交易,于是三个项目都可以通过。
利益集团和寻租理论1、利益集团指一个由少数有共同利益的投票人组成的组织。
主要通过政治游说,力争使政府通过有利于该集团的立法或政策。
利益集团中人数过多会产生“免费搭车”的问题。
利益集团和寻租理论2、寻租理论(1)寻租(rent seeking ):投票人(尤其是其中的利益集团)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的努力,如游说、行贿等来影响公共选择和决策为自己谋利的行为。
”(2)租金(经济租):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无法攫取的超额利润或权益。
政府失灵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主体和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陷,而无法使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
表现:1.短缺和过剩(如果政府干预的方式是把价格固定在非均衡水平上)2.信息匮乏(政府不了解其政策的全部成本和收益)3. 官僚主义和无效率(政府干预也有管理成本)4. 缺乏市场激励(干预可能消除某些有益的激励)表现:5. 政府政策的转变(企业无法预测税率、补贴、价格和工资管制,难以做出计划)6. 选民的不了解(选民容易受政治欺骗,施政纲领也许不真正代表人民意愿)7. 不能代表人民的政府(不贯彻施政纲领)8. 缺乏个人自由(政府干预使人民失去经济决策的自由)政府失灵的原因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1 )政府决策失误(2 )寻租行为(3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4 )政府职能的“越位” 和“缺位”官僚们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将公共机构权力的极大化作为追求的目标,从而必然带来政府预算规模的极大化。
相关理论详见尼斯卡宁《官僚主义与代议政府》总结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
在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治家、官员(供给者)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共物品理论、投票理论、利益集团理论、寻租理论、政府失灵理论等。
该理论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局限作为研究重点之一,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