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悖论与亚洲金融危机
菲律宾(比索) 马来西亚(林吉特)
韩国(元)
26.3 2.5
850
42 4.1
1290
75 90
430
47 55
283
三、问题与思考
• 请将次贷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作一 比较,中国的金融发展应该如何从 中吸取教训?
二、“三元悖论”与亚洲金融危机 9月1日,菲律宾股票市场继续下跌,菲股综合 指数击穿2000点防线,最后以1975.20点收盘, 是四年来最低记录。 9月4日,韩元对美元汇率跌到了韩国至1990年 3月实行市场平均汇率以来的最低点,收盘价是 906韩元兑换l美元。 10月7日,菲律宾比索跌至历史新低点,全天 平均交易价首次跌破1美元兑换35比索大关, 达到1美元兑换35.573比索。
6月29日,韩国金融监督委员会宣布,关闭五家经营不善的银行。
8月14日,泰国宣布全面的金融部门重组计划,包括公共部门对 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干预。 9月,马来西亚开始实行外汇管制。
• 2月9日,韩国银行业1998年因金融危机而遭受的损失达到创纪录的 14.48万亿韩元。
3月13日,印尼政府宣布,关闭38家经营不善的私营银行,并对 另外七家银行实行接管。
• • • •
97年4月:1美元=25泰铢 (1泰铢=0.04美元) 98年7月: 1美元=40泰铢 (1泰铢=0.025美元)
二、“三元悖论”与亚洲金融危机
• 金融危机在他国的蔓延
• 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 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 象
• 1997年7月9日,马来西亚股市指数下跌至 18个月来最低点。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 中央银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支持本国货 币。 8月13日,印尼财政部和印尼银行联合宣 布,放弃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自由 浮动汇率制度,印尼盾大幅下跌55%。
• 10月28日,美国、香港股市均跌破历史记录。香港恒生指数下跌 1438点,以9059点收市,这是自1996年以来恒生指数首次跌破 10000点。 10月31日,印度尼西亚宣布银行处置一揽子计划;关闭16家商 业银行,对其他银行的存款实行有限担保。 11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宣布,国际社会将向印 尼提供28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贷款,以帮助其稳定国内金融市场。 11月中旬,泰国政府更迭。 11月18日,韩国中央银行宣布,央行通过回购协议向商业银行和 证券公司提供2万亿韩元,以缓和资金短缺情况。
“三元悖论”与亚洲金融危 机
“三元悖论”与亚洲金融危 机
1
2 3
“三元悖论”理论介绍
“三元悖论”与亚洲金融危机 问题与思考
一、“三元悖论”理论介 绍
• 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资本的完 全流动性,汇率的稳定性不能同时 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 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一、“三元悖论”理论介 绍
3月23日,韩国1998年经济增长率为-5.8%,为近45年来最大幅 度经济衰退。 2000年~2002年,危机国家在经济稳定的背景下继续推进经济结构 调整。但是除韩国和马来西亚,其他国家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银行系 统的不良资产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这不包括已经剥离出去的 不良资产。印尼不良资产处置缓慢,而泰国在2001年才开始从商业银 行中剥离不良资产。
二、“三元悖论”与亚洲金融危机 随着危机的发展,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首的 国际社会开始向危机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但 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仍在恶化,并波及香港和 美国市场。危机国家在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 和金融体系时,也开始进行经济和金融改革。 8月11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持的援 助泰国国际会议在东京举行。经过协商,确定 对泰国提供约为16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以稳 定泰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秩序。香港特区政府 首次动用外汇基金,提供10亿美元,参与泰国
二、“三元悖论”与亚洲金融危机 • 泰国汇率变动
• 危机首先从泰国爆发。1997年3月至6月期 间,泰国66家财务公司秘密从泰国银行获 得大量流动性支持。此外,还出现了大量 资本逃离泰国。泰国中央银行将所有的外 汇储备用于维护钉住汇率制度,但仍然以 失败告终。 7月2日,泰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宣布, 泰币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价值由市场来 决定,放弃了自1984年以来实行了14年的 泰币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汇率制。这标志 着亚洲金融危机正式爆发。很快,危机开 始从泰国向其它东南亚国家蔓延,从外汇 市场向股票市场蔓延。
• 12月23日,世界银行批准向韩国提供30亿美元的贷款,作为IMF财政 援助的一部分,帮助韩国摆脱危机。
1998年,在经过最初的动荡后,一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开始趋于稳 定。多数危机国家的政府加大了改革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努力。但在印 尼,经济危机已经演化为社会和政治危机,最终导致苏哈托的下台和 政府更迭。马来西亚实行了外汇管制,受到西方国家的批评和指责。 1月,韩国政府与国外债权人达成重新调整短期债务的协议。
二、“三元悖论”与亚洲金融危机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 已经连续10年高速增长。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 长,这些国家的银行信贷额以更快的速度增加, 短期外债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相当部 分投向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导致资产价格膨胀 (主要是泰国和马来西亚)。此外,汇率制度缺 乏弹性也使得大量外债没有考虑汇率风险。这 些都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二、“三元悖论”与亚洲金融危机
二、“三元悖论”与亚洲金融危机
• 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和冲击
对美元汇率 国别(货币) 1997年6月 泰国(铢) 印尼(盾) 24.5 2380 1998年7月 1997年6月 41 14150 170 205 1998年7月 102 34 GNP(10亿美元)
资本自由流动
浮动汇率制
货币政策非独立
独立货币政策 资本管制
固定汇率制
二、“三元悖论”与亚洲金融危机
•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 在保证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支出增减政策有效的 情况下,固定汇率制和资本自由流动不能同时并 存,如果不实行资本管制政策,资本的自由流动 会因为内外均衡无法实现而最终冲垮固定汇率制
1月26日,印度尼西亚银行重组机构成立并宣布实行全面的担保。 2月,印尼总统苏哈托解除了印尼中央银行行长吉万多诺的职务, 任命中央银行董事萨比林为新行长。
•
5月4日,泰国中央银行行长猜瓦特宣布辞职。 5月17日,印尼雅加达14日发生暴动后,所有银行都停止营业。 5月21日,苏哈托总统下台。 6月5日,国际贷款人和印度尼西亚公司就债务重组达成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