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程教参——第五单元智者箴言-《老子》五章

语文教程教参——第五单元智者箴言-《老子》五章

第五单元智者箴言5.《老子》五章老子[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一、参阅内容评析。

二、略。

【作者简介】《〈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这样记述老子“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又有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先秦时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问周礼与老子,老子所作《老子》(又称《道德经》,一说《道德经》的《德经》为老子所编纂,《道经》是老聃所撰的对《德经》的注。

见沈善增著《还吾老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21页),是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经典,与《庄子》(又称《南华经》)和《列子》(又称《冲虚经》)合称为古代道家的三大经典。

《老子》以“道”为核心,文不过五千,却构建了上至帝王治世,下至隐者修身,蕴含无比丰富的哲学体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仅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我国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

”可见道家思想于中华文化之意义。

【内容评析】第二章:第一段体现了老子哲学思想的辩证法,说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自己的对立面,相互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失去任何一方,任何事物都无法存在。

正如今天哲学所讲的矛盾的对立统一。

第二段提出了“无为”的观点,这里所讲的“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按照事物的规律办事,而不妄为,文中的“圣人”就是“无为”处世的典型,这充分体现了老子的朴素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第三十八章:老子认为“德”是“道”的本质属性的表现,为“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凡是符合“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凡是不符合“道”的行为就是“无德”。

同时老子认为“德”也有上下之分,符合“道”的是“上德”,偏离“道”的是“下德”,而当时社会倡导的“仁”“义”“礼”、“前识”(即“智”)都是“失德”、“失道”的。

充分表现了一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洒脱豪迈,表露了对儒家思想的解脱与超越,后来引发了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关系的辩论,其影响意义是非常深远而巨大的。

第四十一章:这一章是道与德相结合较多的一章,是对有关道与德的思想观念的解释说明。

老子指出了不同的人对“道”所持的三种不同理解,并且肯定了这些理解都是合理的。

为了显示那些可想见的理解的合理性,老子用“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音希声”等日常体验作了非常形象的类比。

最后,老子指出只有“道”才能使天下万物善始善终。

第四十八章:本章老子表明了他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表现他的民本思想。

在老子看来,那种“政教礼乐之学”的学问越多,人世间私欲妄行也就会层出不穷;而自然之道或无为之道则不同,它可以消减私欲妄行,增强自然的真实质朴。

老子认为,只有不断去掉私欲妄行,不断回归自然,最终才能达到清静无为的境地。

而只没有私欲妄行的清静无为之人,才能治理国家治理天下。

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不会恣意干扰人民的生活,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天下的百姓,而使人民安居乐业,使天下平安无事。

第六十章:这一章老子用烹煎小鱼比喻治理大国,说明治国的道理和自己的政治主张,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就像烹鱼一样,不能老是翻来覆去,这样就会把国家搅乱,老百姓就会民不聊生。

一个统治者治理国家如果以“道”治理国家,外面的力量就不会危害百姓,自己也不至于危害百姓,就会“德”泽百姓,各安其生而相安无事。

这也正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的要以道治国,以德治国,实施“无为”政治的主张。

【相关资料】老子的生平、思想和影响简述葛广义据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

署名西汉刘向著的《列仙传》则说老子字伯阳,陈国人。

道教认为, “聃”和“伯阳”都是老子的字。

至于其籍贯,或属之陈国,或属之楚国,这两种说法并不冲突,苦县本属陈国,后来陈国为楚国所灭,故苦县又属楚国。

关于老子的出生年代,《史记》未载。

《列仙传》载老子生于殷时。

道教典籍,如唐末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北宋贾善翔的《犹龙传》、南宋谢守灏的《混元圣纪》都说老子生于殷朝第二十二王武丁九年,岁在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

唐朝尊老子为圣祖玄元皇帝,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诏以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为玄元节。

唐武宗继位后,又敕二月十五日玄元皇帝降生日为降圣节,休假一日。

可见,老子的圣诞为二月十五日,曾被唐朝政府所确认,并作为公共假日。

据道教典籍记载,老子于周文王时任守藏史,后来迁为柱下史。

儒家始祖孔子曾师事老子。

这在《庄子》、《礼记·曾子》、《问》、《孔子家语》、《史记》等书中都有明确记载。

据《史记》所载,孔子以“其犹龙乎”来赞叹老子的高深莫测。

周衰落之际,老子辞官离去,经函谷关时,关令尹喜恳请他著书传世。

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余言,这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就是“道”。

在中国文化史上,“道”的最初含义就是我们所走的路。

《说文解字》说:“道,所行道也。

”后来含义逐渐扩大,自然与人事所遵循的途径(即规律)皆称之为道,遂有天道、人道之说。

至老子,始将“道”提升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

老子之“道”,兼有宇宙的本原、万物存在的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修养的最高境界等多重含义。

自从老子赋予“道”以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后,“道”就成了中国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概念。

道与德密不可分,二者是体与用的关系。

道是德的根据,德是道在事物中的具体表现。

古人说:“道之在我之谓德。

”道落实到人身上,就是人的德性。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符合道的要求就是有德。

反之,就是无德。

故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的基本特性就是自然和无为。

老子说:“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指事物自己如此而没有外力强迫的状态。

所谓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强作妄为。

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状态,而无为则是保持这一状态的方法。

老子希望人们以道为榜样,按照自然、无为的原则处理一切事务。

道的运动方式就是“反”。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

”由此,老子总结出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柔胜刚,弱胜强”等“具有深刻辩证法思想的格言。

在《道德经》中,老子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进行了猛烈抨击。

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他认为统治者应当顺应民意,体贴民情,他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这充分反映了老子的民本思想。

老子反对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不合理现象,主张帮助弱势群体。

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反对战争,主张和平。

他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意即,有道者不以炫耀武力或发动战争 !来威服天下。

《道德经》在古代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版本。

我们现在所发现的最早的版本是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道德经》,抄写时间在战国中晚期。

其次则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道德经》,抄写时间在汉初。

在历史上流传最广的《道德经》版本则是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二种。

河上公本属民间系统,文句简古;王弼本属文人系统,文笔流畅。

其他有价值的版本还有唐代傅奕本《道德经》、唐代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郭煌唐写本《道德经》、石刻唐玄宗注本《道德经》、南宋范应元本《道德经》等。

历代注释《道德经》的著作不下千种。

比较有影响的有汉代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唐成玄英注、宋陈景元注、王安石注、苏辙注、清魏源《老子本义》等。

引人注目的是历史上还有五位皇帝亲自为《道德经》作注,他们分别是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和清世祖。

老子及其《道德经》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先后有杨朱、列子、庄子等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从而形成了道家学派。

战国末期的道家将老子与黄帝联系起来,形成了黄老之学。

两汉之际,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思想与方仙道的神仙信仰相结合,形成了黄老道,老子被视为道的化身。

东汉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

”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陈相边韶作《老子铭》,说老子“与三光为终始”,“自羲皇以来,世为圣者作师”。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天师道,尊老子为教主,以“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五千文》为经典。

张道陵又作《老子想尔注》,认为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即老子)。

可见,从道教创立伊始,老子就被奉为至尊天神。

老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每当社会经过大的战乱、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后,为了安定社会、恢复生产,统治者大多选择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作为政治指导思想,实行轻徭薄赋、减省刑罚、与民休息的治国政策。

为史家所称道的汉初文景之治,唐初贞观之治,都是以老子之道治国的结果。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举其著者,先秦的韩非作《解老》、《喻老》,以老子之道作为法家的理论依据。

曹魏王弼通过注释《道德经》,开创了玄学。

唐初成玄英等人则通过注释《道德经》,构造了重玄学。

北宋王安石又通过注释《道德经》,阐发出“与时推移,与物运转”的与时俱进思想,从而为其变法主张作了理论铺垫。

《道德经》与中国古代养生方法有密切的关系。

老子关于“道法自然”、“少私寡欲”、“柔弱不争”、“知止知足”等思想,是历代养生家所尊奉的生活态度。

老子关于“致虚极,守静笃”、“守中”、“守一”等主张,成为静功养生的指导原则。

老子关于“玄牝之门”的论述,则在道教内丹学中发展成为“玄关一窍”的理论。

老子关于“谷神不死”、“长生久视之道”的论述,更成为道教徒追求长生成仙之道的理论依据。

而大家所熟知的太极拳也深受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的影响。

《道德经》对中国古代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领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道德经》不仅是中国文化史的宝贵财富,也是整个人类文化中不可多得的遗产。

近代以来,《道德经》已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成为版本仅次于《圣经》的文字作品。

许多外国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都在其思想及实践中深受《道德经》的影响。

总之,《道德经》在当今世界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我们作为中华文化的传人,有责任在对《道德经》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老子的思想发扬光大。

(摘自《中国道教》,2003.2)略论《老子》的现代价值张秋平一、《老子》给我们的反思一部《老子》(又名《道德经》),两千多年来注家蜂起。

至今释者仍不乏其人,实可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矣!哲学家奉其为东方哲学的经典,政治家视其为可借鉴的治世名言,军事家说是一部攻防战略的用兵指南,史学家说是一部先秦文化的结晶,阴阳家作为推演“天机”之秘鉴,俗家子民喟叹其玄之又玄……。

短短五千文却像一个奇迷悬达两千多年之久,就是海外学者也视为至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