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胆系超声诊断

胆系超声诊断


伪 像
急性胆囊炎
病因、病理及临床概要
1. 由细菌侵袭或胆囊管阻塞(结石)引起,主 要病因是胆汁滞留和细菌感染。 2. 早期粘膜轻度充血水肿,波及胆囊壁各层时 囊壁增厚。胆囊管阻塞致胆囊压力增高,体 积增大。 3. 根据病理改变可分三型
① 单纯性胆囊炎 ② 化脓性胆囊炎 ③ 坏疽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
胆 固 醇 性 息 肉
胆囊壁毛糙,囊腔内乳头状等回声点
胆 固 醇 性 息 肉
胆囊壁上中高回声点,不随体位移动, 后方不伴声影。
胆 固 醇 性 息 肉
胆囊壁上中等回声团,有蒂,窄基底,不随体位 移动,后方不伴声影。CDFI无血流信号。
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腺肌增生症
病理改变(书p382) 声像图表现
肝外胆管
声像图中分上、下两段。上段易于显示,伴 行门脉主干走行,直径<伴行门脉的1/3,纵 断面二者构成双管结构。 测量:成年人内径约4-7cm,老年人略大,小儿 略小,12岁以下约2-3cm。
正 常 胆 囊
正常胆囊壁光滑,胆囊腔内呈无回声,长径≤9cm 箭头所指从左向右依次为:胆囊颈部、胆囊体部和胆囊底部
厚壁型
胆囊壁不均匀性增厚,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分 布,后者以颈部、体部增厚显著,内壁线多 不规则,早期弥漫浸润时需与慢性胆囊炎所 致胆囊壁增厚鉴别。
混合型
即胆囊壁增厚伴有结节状或蕈伞状肿块突入 腔内。此型较多见,声像图较典型。
厚壁型
厚壁型:胆囊壁不均匀性增厚,呈弥漫性分布,内壁 线不规则,合并结石。
胆囊与胆总管
胆总管与门脉
胆系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
胆囊良性疾病:
胆囊结石,急、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肿瘤:胆囊癌 胆管良性疾病:
胆管结石与炎症,胆道蛔虫,先天性胆管囊 状扩张症,肝外胆道阻塞
胆管肿瘤:胆管癌
胆囊结石
病理及临床概要
1. 好发于中年较胖女性,较大结石可无症状, 结石越小越易引起胆绞痛。 2. 以胆固醇结石和混合性结石多见。
胆管结石与炎症
④ 常见并发症声像图
a. 胆石性肝脓疡: 当合并胆汁淤积或炎症感染时,肝脏肿大,边缘变 钝,肝实质回声粗大不均,可见多发脓肿。 b. 胆汁性肝硬化: 肝脏体积缩小,实质颗粒增粗、增强,分布不均, 肝内管系显示不清,脾脏可增大。 c. 肝内胆管狭窄: 因胆管慢性炎症刺激,胆管壁呈不规则增厚强回声 ,致胆管局限性狭窄,声像图表现为肝内胆管节段 性囊状或梭状扩张。 d. 肝门旋转移位: 慢性炎症浸润致结石梗阻的叶、段肝胆管以上的肝 实质萎缩,其余肝叶代偿性增大致肝脏变性,肝门 移位。
1
2
急 性 胆 囊 炎
1.胆囊肿大,胆囊内胆汁淤积;2.胆囊壁增厚
急性胆囊炎
胆囊穿孔
慢性胆囊炎
病因、病理及临床概要
1. 多与胆囊结石并存,互为因果。急、慢性胆 囊炎是胆囊结石的两个阶段。 2. 病理改变:胆囊壁增厚,纤维组织增生,肌肉纤维
萎缩致胆囊收缩功能减退。严重时,胆囊萎缩,充 满结石,与周围组织粘连。
小结节型:乳头状中等回声,突向腔内,基底较宽, 表面不平整,不移动。
小结节型:肿块内部丰富条状血流信号。
蕈伞型:囊壁蕈伞状团块突入囊腔,边缘不整,基底 宽,呈弱回声或等回声。
蕈伞型:胆囊体部蕈伞状团块。
蕈伞型
蕈伞型:单发,与较宽的乳头状声像图类似。CDFI显 示内部条带状彩色血流信号。
胆囊癌
① 胆囊壁增厚,分三型(局限型、节段型、弥漫型) ,向腔内隆起。 ② 增厚的囊壁内有小圆形液性囊腔。 ③ 常合并胆囊壁内小结石,伴“彗星尾”征。 ④ 胆囊收缩功能亢进。 ⑤ CDFI一般无彩色血流信号。
胆 囊 腺 肌 增 生 症
局限型:胆囊底部囊壁增厚,向腔内突, 内见细小小囊性无回声结构。需与胆囊癌鉴别。
3. 临床表现: 多不典型,亦不明显,大多有胆 绞痛史
慢性胆囊炎
声像图表现:
第一阶段:声像图无特异性,超声定性诊断困难。 第二阶段
① 胆囊肿大,囊壁增厚>3mm,毛糙; ② 囊腔透声性差,后壁可见中等、弱回声沉积物,随 体位改变缓慢移动。高脂餐后,胆囊收缩功能差。
第三阶段
① 增殖型:胆囊壁明显增厚,可达10-15mm。 ② 萎缩型:胆囊内径<15mm,壁明显增厚,充满结 石时呈“WES征”。
胆囊与周围肠管的关系
胆总管
十二指肠
解剖概要
胆道:
由各级胆管和胆囊组成,具有输送贮存和浓缩胆 汁的功能。 1. 毛细胆管 2. 叶间胆管 3. 左、右肝管 4. 肝总管
胆囊管 胆总管。(合称肝外胆管)
解剖概要
1. 左、右肝管
内径约0.2cm,走行于门静脉左、右支腹侧
2. 肝总管
走行于门静脉右前方,肝固有动脉右方,长约3~4cm
探头的选择
(二) 检查方法
1.体位
仰卧、 左侧卧位、 右侧卧位、 胸膝卧位、 坐位或站立位。
(二) 检查方法
2.扫查方法
连续追踪法 探头加压法 体位法 饮水法 脂餐法
(二) 检查方法
3.病人准备 • 检查前需禁食8小时以上 • 若有胃肠造影或内窥镜检查,应 先行超声检查后再进行上述检查
正常胆系声像图
化脓性胆囊炎
1. 胆囊肿大; 2. 囊壁明显增厚; 3. 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或形成胆囊周围脓肿。
坏疽性胆囊炎(少见)
1. 胆囊极度肿大 2. 发生坏死、穿孔时并发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
急性胆囊炎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声像图表现:
1. 胆囊肿大,轮廓模糊。 2. 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呈强回声带,可呈“双 边影”征。 3. 胆囊腔透声差。胆囊积脓时腔内充盈稀疏或 密集的、细小或粗大的弱回声斑点,无声影 ,不随重力方向移动。 4. 多伴有胆囊结石嵌顿于颈部。 5. 发生穿孔时伴周围脓肿形成。 6. 超声莫菲非氏征阳性。
胆道系统的超声诊断
成都医学院附一院超声科 周成香
内容
• 胆道的超声解剖 • 胆囊疾病 • 胆管疾病
解剖概要
胆道 胆管 胆囊及胆管 肝内胆管 肝外胆管
肝门
右肝管
左肝管
解剖概要
胆囊:
可分为底、体和颈三部。 1. 底部突出在肝脏下缘,位置多变。 2. 体部呈漏斗状,紧贴在肝脏的胆囊窝内。 3. 颈部在胆囊窝的最深处,常呈s状弯曲,与胆 囊管相接处有一囊状凸出,称为哈德门氏袋 ,通常胆囊结石多藏在于此。
3. 胆总管
长约4~8cm,内径约0.3-0.6mm,管壁厚约0.20.3mm,分四段。 十二指肠上段 十二指肠后段 胰腺段 十二指肠壁内段
① ② ③ ④
肝外胆道的组成
超声检查方法
(一) 仪器的选择
一般选用凸阵探头,频率为3.0或3.5MHz。 肥胖者用 2.5MHz ,儿童和消瘦者用5.0MHz 的探头
实体型:胆囊肿大,形态不规则,正常胆囊及液性腔 消失,内呈低回声不均质实性肿块。
实性肿块条状及点状血流信号。
实性肿块呈低阻血流频谱。
胆管结石与炎症
肝内胆管结石
1. 病因、病理
多为胆色素混合结石,好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及左肝管 ,梗阻近侧肝内胆管可有不同程度扩张。
2. 声像图表现
① 肝内出现强回声团,可呈斑点状、条索状、圆形 或不规则簇状,后方多伴声影。 ② 结石强回声团沿肝内胆管走行分布,与伴行门脉 分支平行分布。 ③ 结石近端小胆管扩张,多与伴行门脉分支形成“ 平行管征”。
慢性胆囊炎
胆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
慢 性 胆 囊 炎 合 并 胆 囊 结 石
胆囊壁增厚、毛糙,腔内充满沉积物
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固醇沉着症(胆固醇性息肉)
胆固醇代谢障碍,致胆汁内胆固醇含量增高,沉 积于胆囊粘膜下,突向腔内,局限性多见。
声像图表现
① 胆囊形态、大小正常,壁可毛糙、轻度增厚; ② 囊腔内单个或多个乳头状、桑葚状结节,高或等 回声,约2-10mm,有蒂,与囊壁相连,窄基底; ③ 不伴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胆囊癌
声像图表现
声像图可分为五型:
① ② ③ ④ ⑤ 小结节型 蕈伞型 厚壁型 混合型 实体型
胆囊癌
小结节型
为胆囊癌较早期表现。病灶较小,约1-2.5cm。 典型图像呈乳头状中等回声,团块自胆囊突 向腔内,基底较宽,表面不平整,本型好发 于胆囊颈部,合并较多结石时易漏诊。
蕈伞型
肿块似蕈伞状自囊壁突入囊腔,边缘不整齐 ,基底宽,呈弱回声或等回声,可单发或多 发。单发病灶以较宽的乳头状为基本图像。
混合型:体部壁局限性增厚,薄厚不均,见乳头状突 起,宽基底,表面不平整。
混合型:壁局限性增厚,薄厚不均,见蕈伞状突起, 宽基底,表面不平整,腔内透声差。
胆囊癌
实体型
胆囊肿大,正常胆囊及液性腔消失,呈低回 声不均质实性肿块。癌肿浸润肝可使肝脏与 胆囊之间正常强回声带破坏、中断或消失; 侵及周围组织或肠袢时胆囊界限显示不清, 易误诊为肝肿瘤。 本型系晚期表现,难以手术切除。 以上五型CDFI表现可见肿块内部较丰富线状或点状 血流,呈低阻频谱。
① 胆固醇结石多呈球形或椭圆形,常单发,直径越 0.5-5cm。 ② 混合性结石由胆红素钙、胆固醇、碳酸钙混合组 成,常多发,直径较小,约1cm左右,大小相似 ,堆积成多面体。 ③ 单纯胆色素结石多呈泥沙洋,较少见。
胆囊结石多合并胆囊炎且互为因果。
胆囊结石
声像图表现
1. 典型表现
① 胆囊腔内强回声团 ② 后方伴声影 ③ 结石回声随体位移动
胆 囊 腺 肌 增 生 症
节段型:前壁增厚,向腔内突起,内可见小囊性结构。
胆 囊 腺 肌 增 生 症
弥漫型(少见):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壁内囊腔明显, 胆囊腔狭窄
慢性胆囊炎与胆囊腺肌增生症的鉴别诊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