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杨 蒙(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摘 要:意义在动态的交际语境中生成,语用文化隐含在动态的语言交际活动中。
我们讨论语境的本质与文化的内涵,利用人文网络语用学综观的顺应理论,建立以译者为中心的多维顺应翻译论,发挥译者在三元关系中的中心作用。
在顺应语境翻译论框架下解读语用文化在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翻译、对外宣传资料翻译、旅游翻译等方面的体现,并分析语用文化如何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顺应语境融合下的语言结构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使译语有效地对原语的语用文化进行转译,体现原语的语用价值。
关键词:文化翻译;语境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6)03-0087-03Abstract:M ea ning s a re gener ated in the dy na mic co mmunica tiv e co ntex t,which bear s the prag matic cultur e.This pa-per intr oduces the co ncepts of co ntex t a nd the natur e of culture,esta blishes the tr anslato r-ce nte red a daptation theo-retical framew o rk in humanistic netwo r ks of tr anslation pr ocess to a naly ze the prag ma tic culture in the dynamic multi-dime nsio na l co ntex t including litera ture tr anslatio n,ov er sea s-oriented publicity transla tio n and tourism mate rial tra nslatio n thr ough a dapting to the la ng uag e st ructure,mind,so cial w or ld,phy sical wo r ld,ma king the ta rge t lan-g uage co nv ey the pra gma tic v alue of cultur e of the so urce la ng uag e.Key words:culture t ransla tion;co ntex t 1.引言“语境”这个术语是由英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23年提出来的。
马林诺夫斯基是人类学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时常涉及语言问题。
传统的“语境”几乎是包罗万象的范畴。
胡壮麟先生将语境分为“上下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伦敦学派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弗斯的语境理论认为语境只包括“上下文”和“情景语境”。
继弗斯之后,韩礼德更加重视语言与社会的联系,他认为语言是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语境是一种符号结构,是产生所构成文化的符号系统的意义聚集体。
这是一种逐步把语境看成动态变化的观点。
这一符号结构包括三个因素:语场,即语言所能描写的整个事件,讲话者有意图的活动、话题等;语旨,指话语活动的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及讲话者的讲话意图等;语式,即话语交际的媒介。
赵毅衡从符号学的角度把语境分为:历史语境、文化语境、场合语境以及意图语境和接受者的心理语境。
翻译活动中的语境可以是文化语境,即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情景语境,即原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作为共享的语境知识;文本语境,即语篇内的信息内容。
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语境观。
在关联理论中,语境被称为“语境假设”,在交际过程中双方互明的共知环境称为“相互认知环境”。
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和背景知识三个语用范畴。
本文主要论述语言顺应论的语境下的语用文化取向。
顺应论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而且语境不是静态存在的,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概念。
语境会顺应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而不是在交际发生前就给定的;同时强调了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的能动作用,强调参与者不仅能够能动地顺应语境,根据语境选择适合的语言,同时也可以根据交际意图有目的地建构和操纵语境。
语境的成分包括作者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对象等。
冯广艺(1999)的《语境适应论》进一步发展了陈望道的语境理论,著者主要从语言表达方面对语境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强调语言因素分析与非语言因素分析的结合,深入探讨了语境适应规律,对语境的变化规律、语境和语言运用之间的互动规律进行了阐释。
根据日本学者西稹光正的研究,语境可以有8种功能:绝对功能、制约功能、解释功能、设计功能、滤补功能、生成功能、转化功能、习得功能,但普遍认为语境最主要的功能是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
在翻译中,语境不仅制约着理解,还制约着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2.语境顺应论译者是原作与译作、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中介。
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主观译者的自觉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文化和审美创造性;同时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制于其所处的时代、自身的文化、语言能力和审美取向,反之亦然。
不同的翻译流派对译者的主体性有不同的观点,译者的文化角色在各流派中也各异。
语用学综观下的译者处在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三元关系的核心地位,是连接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的重要因素。
为使交际成功,译者需要考虑的是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共享。
语用学的翻译观要求译者要对原作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然后结合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平衡两者的关系,对译语的选择不断做出关联顺应与优化选择,使译文获得最佳语境效果,完成翻译的任务。
翻译是一种语言使用和交际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意义转换。
我们把语用学翻译观建立于认知环境之上的明示—推理过程中的交际关联顺应翻译模式,把交际看作是个明示—推理过程、一个不断作出顺应与选择的过程。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对原作的认知语境进行推理,做出语境假设,寻找最佳关联的文化信息,弄清原作的交际意图,再结合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做·87·2006年5月第27卷 第3期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 ay.2006V ol.27N o.3DOI:10.16362/ k 61-1023/h.2006.03.011出最具语境效应的明示,同时译者要顺应语境中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社交世界、语言结构、动态过程,把握好原语与译语的文化取向,选择最佳的译语。
翻译涉及原文作者、译者以及译文读者不同的语系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认知环境与认知能力等差异。
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要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风俗传统、宗教文化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
只有这样,译者才能找出最佳关联,正确理解原文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对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及认知环境有较准确的了解,顺应性地并以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满足他们的阅读期待为目的,做出具有最佳语境效果的翻译,将原文作者的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
成功的译文是原交际者的目的或意图和译文接受者的要求或阅读期待在认知环境相关方面的吻合,体现原语的语用文化意义。
3.语境顺应的文化取向V erschuren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发展起来的顺应理论,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人类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将语境进行了重新分类,给我们翻译学中语境的研究带来了新鲜空气。
V e r-schur en认为,使用语言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
关联顺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活动不仅是一般的语言选择过程,更是一种双语转换活动中多层次的更为复杂的选择过程,它不仅具备所有单语使用选择时的一切特点,而且还呈现出翻译活动自身的选择特性,体现跨学科性特征。
V erschur en的语言选择综观使人们全面认识翻译过程的本质和复杂性,同时也为探讨翻译的本质提供了颇具指导意义的诠释和理论依据。
从时间维度看,源语文本的产生是顺应当时时间背景的产物,其后的阐述者(即译者)在理解过程中,当然要顺应源语文本创作时的时间环境,但在翻译时,又必须顺应译文读者所处时代的时间环境,考虑译文读者的审美心理和接受能力,顺应不同时代译文读者不同的阅读期待,这样才能使交际有效进行。
时间的顺应性说明了“重译”的必要性。
其次,从动态性与文化语境的密切关系看,翻译活动要实现预期的目的,就要适应特定的语境条件,如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状态、译者与读者的社交关系等,从而有目的地选择源语文本,并相应采取翻译策略。
再者,从意义的生成是一个动态过程的观点看,语言意义不仅具有稳定性和规约性,而且有变异性。
以“意义”为中心任务的翻译活动就不仅要考虑到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还要考虑不同的语用策略,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有效的翻译技巧,才能做出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适中的语言选择,表达出符合当时交际语境的意义。
多维语境下以译者为中心的语用文化取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译者的文化能力,译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文本、意识形态、读者的感受等等。
文化能力包括译者的双语语言知识、双语文化知识。
译者在解读原文及再造译文的过程中,两种语言文化结构相互作用。
即在解读时有译语语言文化的形成过程,表达时又有原语语言文化的渗透,在解读与表达过程中对双语语言文化的协调就是译者文化能力的表现,译者的这种能力的高低决定译者的文化取向。
一般情况下,译者的能力因素中本族语能力较强,外语译成本族语时趋于选择“归化”策略,把本族语译成外语时,由于在特定的语言结构中,本族语的文本内容找不到相对应的外语表达时,往往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译者的文化取向可以是对译入语主流文化的认同,打上译语文化的烙印,也可以是对原语文化赞同,吸收原语文化的精髓。
翻译活动不单单是文化表层内容的横向移植,它首先必须植根于某一特定的时空中,某一民族传统土壤的文化模式中。
因此译者在从事这种活动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母语文化资源、认知图式、译者本人的才情禀赋、对原作的理解,决定译者的文化取向,并对其翻译策略产生重大影响。
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译者的文化取向,只有透彻地领会原作的含义,才能准确地向读者传达原作的语用意义。
在翻译理解的过程中,译者充当原文本的信息接受者,译者必须从原文本所处的语境及社会文化环境正确理解原文,即原文的言内语境、情景语境及文化语境,准确地再现原文本的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