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对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限制

浅谈对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限制

浅谈对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限制
摘要: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

但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自由是无用而且有害的,言论自由也不例外,所以对言论自由的行使要有一定的限制。

那什么是言论自由?公民行使言论自由又应当在何种限度范围之内?如何才能正确行使言论自由?本文针对以上诸多疑问作出了解答。

关键词:言论自由政治权利道德民主法治一、言论自由的含义
在我国宪法中公民的言论自由是公民各项政治权利的第一条,位于六大自由之首。

然而什么是言论自由?言论自由包括何种表述形式?新闻、出版、著作、绘画等是否也属于言论自由呢?
《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书写、印刷、采取艺术形式、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它媒介。

”一个社会要被视为真正的民主社会,就应该对公开发表的思想言论有高度保护,无论其媒体是报纸、杂志、书籍、手册、电影、电视,或是最新近的网络。

我国宪法确认公民享有言论自由。

但同时规定,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不得破坏社会秩序,不得违背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或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综上所述,言论自由可以概括为:是以语言、文字、音像、电子、艺术或其他形式表达意见、寻求信息、接受观念、传播思想的有一定限度的自由;是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一项基本权力。

二、我国言论自由之现状
(一)现代社会对言论自由的滥用
权力的滥用,是指公民以不正当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力,进而影响或侵犯到他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使。

所有权力、自由,都是法律法律分配一部分社会利益给权利人的结果,虽然所有权力、自由的行使都可能使权利人以外的其他人受到损害,但是只要不超过其正当界限,就不构成权力、自由的滥用,反之,即构成滥用。

现代社会对言论自由的滥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生活领域
政府压制言论自由。

近年来连连发生禁止公民上访的事件;政府及政府官员为了规避责任“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 [1],一语惊人;杜培武、佘祥林、李久明、聂树斌等刑讯逼供导致的冤假错案屡见不鲜……
2、经济生活领域
中国从来不缺少言论自由。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有“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言论自由,其结果是许多人的基本人权得不到尊重,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今天,各大生产者、销售者竞争愈演愈烈,各类虚假广告随处可见,市场主体之间互相诋毁的言论漫天飞舞。

3、社会文化生活领域
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人们利用网络发表各种言论,新闻媒体针对国内外文化、影视、娱乐生活等进行报导评论。

这导致了保护言论自由与保护其他合法权益要求(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特殊群体等)的矛盾冲突,许多民族文化、历史国萃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反党、反政府、反人类、反社会。

(二)对言论自由的滥用原因
1、公民对言论自由的曲解
不可否认有很多人认为言论自由是一切不满情绪的渲泄剂,还有一些人把言论自由作为引起他人关注借以出名、成为社会焦点的跳板,借言论自由的平台大肆发挥。

社会从不否认或排斥不同意见的发表或个性的张扬,但问题是方式方法途径的正确选择。

否则,言论自由就会被曲解成一种移情泄愤或出人头地的工具。

2、人与生俱来的欲望
霍布斯说过“全体人类存在着一个基本倾向,即对权力的无休止的渴望,只有死亡才能使其终止。

”[2] 所以任何人都希望作为统治者拥有权力,而不是作为被统治者。

受传统专制统治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拥有权力就可以拥有一切,皇权至上,普天之下为我独尊。

孟德斯鸠有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3]人们内心充满了对权力的渴望,一旦拥有就不会轻易放手,而且还要尽可能的扩大自己手中的权力,人的这种欲望永无止境。

(三)滥用言论自由所引发的危机
“极端的自由,人们可能会走向极端的征服,其结果不可能变为别的什么,只能变成极端的奴役”。

[4] 如果对言论自由过分加以保护,使其不受限制,必然引发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个方面的危机。

1、政府形象的毁损,法律权威的动摇
某些地方政府、行政官员为掩饰其行为失当、甚至违法,滥用言论自由言之无物的轻松回避严肃问题的讨论。

这种敷衍民众利益,搪塞民主权力的种种行为,使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我国确立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

宪法同样也规定了言论、出版自由权。

然而,司法权力与上述公民权利矛盾频发,民众的激情严重影响司法机关的理性裁判,媒体干预介入司法裁判等影响着案件的公正裁判,法律往往被各种因素所左右,法律权威受损,法治根基动摇。

2、从更深层次来讲,滥用言论自由是一种广义的腐败
滥用言论自由,从更深层次来讲就是一种广义的腐败。

戴维·赫尔德说过“公共领域中滥用权力的诱惑即腐败的行为如同地心引力一样普遍” [5]。

如今腐败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贪污受贿行为,滥用权力(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力)也是一种腐败。

三、对言论自由的限制
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的,限制自由是因为存在比自由更高的价值;不受限制的自由是无用而且有害的,言论自由也不例外,所以对言论自由的行使要进行一定的限制。

(一)正确行使言论自由的意义
1、言论自由是人格及自主性最必要的方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有尊严的一部分。

言论自由做为基本权利才能彰显人的自我,这对于建立良秩是必要的,对社会稳定也有着积极地作用。

2、法律权威,政府形象。

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监督。

中国公民有言论的自由;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
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这些都是我国宪法的明文规定,都旨在表明我国法律具有权威性。

政府希望并以实际行动要建立一个透明化、亲民性的民主政府,只有如此法律才会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自觉遵守,法律权威才会得以树立,服务型政府为言论自由开启大门的同时其形象在民众心中陡然飙升。

3、正确行使言论自由能更好的促进民主法治建设。

言论自由是民主制度的关键,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通过言论人们可以参与政府决策,对其进行监督。

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尊重和保护少数人的意见,有力地推进言论自由。

要在民主的天地中开拓言论自由的土壤,在法治社会中挖掘言论自由的真谛;才能使民主的根基更加牢固,法治的社会更加健全。

(二)如何正确行使言论自由
1、法律的制定和普及。

对滥用言论自由的违法性定性及法律责任的承担要有理有据,这就要求立法机关对此制定法律,司法机关有相应的司法解释。

如,我国刑法中有关于“诽谤罪”、“散布虚假信息罪”等的罪名及处罚。

法律、法律制度要向民众广泛普及。

法律的自由价值就在于承认或肯定一定范围内的自由,为自由划定合理的边界,并保证每个人的自由得以和谐共存。

用法律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和谐共存,对人们滥用言论自由随心所欲的本性进行约束。

2、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自由观。

作为民主国公民必须认识到所有的人类组织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社会问题不会有一个一了百了的解决方案,调整与改进人类社会制度,将是一个永无近期的事情,我们当永不满足但决不失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自由观。

3、道德具有弥补法律漏洞,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在实践中,对某些表面上看似乎并无禁止性规定,但有违社会基本道德准则的言论,就可以被认定为是该言论自由权行使的禁止。

所以要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使言论自由在受法律保障的同时,亦能受到道德的监督。

虽然我国在保护言论自由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人类社会要真正消除言论自由的各种不合理壁垒,全面、充分实现个人的言论自由,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注:江西宜黄官员撰文谈拆迁自焚。

原文:“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强拆就没有中国的城市化,没有城市化就没有一个个‘崭新的中国’,是不是因此可以说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

[2]《利维坦》霍布斯,商务出版社,1985年版,第161页。

[3]《论法的精神》(上)孟德斯鸠,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4]《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第342页。

[5]《民主新论》(英)戴维·赫尔德著,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