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率与农村发展案例
同时,意愿调查显示(图4),白沙村村 民对山林资源保护情况满意的有33 户,基 本满意的有14 户,不满意的有3 户。总得 说来,白沙村生态环境情况有了显著的提 高。
3 白沙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 综上所述,白沙村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取 得了显著的成效,从白沙村的发展历程中可 以看出,白沙村之所以取得成功,与转变经 济发展理念和多方参与是分不开的。
重庆市南川区福寿乡
重庆市南川区福寿乡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主要指以市场为导向,采用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使传统农业向一体 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转换,逐步实现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现代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 式。 “农业产业化”与“乡规划”的耦合农业产业化与乡规划具有很强的耦合关系, 二者相互支撑,互为基础,紧密结合:一方面传统的自发状态的乡村农业不重视 乡村规划,出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确、产业空间布局散乱等大 量问题。因此,政府搭建乡规划平台将为农业产业化自身发展以及区域范围内产 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将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乡规划编制结合 起来,发挥农业产业化对乡规划的目标导向作用,不仅突破了传统乡规划仅仅囿 于乡空间建造的局限,丰富了乡规划编制的内容体系,而且乡村产业和经济的发 展也为乡规划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2.2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们满意度显著提 升 2.2.1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白沙村从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护林种树,山 林得到了修养生息(见图3)。 2006 年白沙 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7%,比1987 年的90.4% 增长了6.6 个百分点。农业生产也主要转移到 了非木质资源的利用上,笋干、山核桃等非 木质林产品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伴随着森 林资源保护的进行,白沙村的空气和水质得 到提高,山上的野生动物数量也增多了。
(3)“卖生态”(1998 年至今) 1998 年开始招商引资,开发旅游。当地村民通过为游客服务、出售当地土特产, 收入迅速提高。2002 年,生态旅游为全村增收1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 6500 元;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 元,成为当地小康村,且实现了零采 伐。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已超过万元,其中旅游收入占65%,非木质资源占 35%。 总结白沙村发展的历史事件和“三部曲” 进程,可以看出该村遵循了一条生态经 济协调发展的路子,从原来经济落后的 小山村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休闲胜 地,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巨幅的提高 (图1)。
乡规划编制中的农业产业化目标导向 福寿乡是典型的传统农业乡,2 0 1 0年,福寿乡三产比重为87:5:8,特色种植发展 初具规模,全乡种植优质稻8 7 0 h a,莲藕、生姜、儿菜等特色蔬菜53 6 h a,为农 业产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日益发达的交通、通讯和政策支持为产业化提供了优 越条件。
从乡村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探索农业产业化导向下的乡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顺 应乡村发展时势的必然选择。 探索该导向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乡规划编制内容体系,突出乡规划 编制引领城乡统筹发展的逻辑主线(图2)。
太湖源镇白沙村
太湖源镇白沙村 1案例点分析: 白沙村及其发展历程 1.1白沙村概况 白沙村位于浙江省临安市太湖源镇最北端,太湖水系南苕溪源头,是距临安市区 36km,距杭州70km 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全村面积801.93hm2,其中森林面积 764.6hm2,占95.3%,森林覆盖率高达97%,耕地面积只有10.2 hm2,占1.2%。全 村地形以陡坡为主,平均海拔600m,平均坡度大于30°,几乎看不到平地,是典型 的山区村。 白沙村人口、收入等基本情况如表1 所示。
(1)将分散的小农户生产经营转变为“市场+公司+农户”主体经营,在市场化导 向下,做大做强优质稻、特色蔬菜水果优势农业,以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为龙 头,带动产—供—销一体化、系列化的生产经营; (2)增加有机农业技术投入,在生态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合理规划建设有 机农业科技示范园,拓展规模化种植基地,推动有机农业专业化; (3)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将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结合起 来,把农业产业园、科技示范园建成具有学习指导有机技术、访问参观生态园区、 参与体验特色创新农产品等多项功能,融合“科学、教育、参与、农艺”为一体 的园区,在推广有机农业产品的同时,促进休闲观光、旅游度假、体验游览等第 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联动。
2.1 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明显改善 白沙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改 善主要表现在村民人均收入,交通、通讯等 公共设施建设和村民耐用品三个方面。 2.1.1 村民收入的变化情况 从表3 可以看出,1991-2006 年白沙村村民 人均收入从1064 元增长到9526 元,足足翻 了三番。
产业布局与空间规划 产业空间规划是产业发展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根据福寿乡产业布局现状,结合 产业“轴— 带”梯度发展理论,充分发挥乡域—集镇各层次产业的资源优势,形 成不同规模、类型的产业集聚轴带,引导乡域产业合理空间布局,带动全域产业 的整体发展。
规划福寿乡产业布局的空间结构为“两心串三片”(图6)。 两心:依托集镇和中心村发展成为产业中心和副中心,重点定位为特色生态农业 发展服务中心和旅游接待中心。 中部发展片区:依托中部综合产业发展带建成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积极发展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相关旅游配套服务业;产业发展重点打造以莲藕、西瓜、花 卉苗木为主的生态观光农业区,积极发展各类休闲旅游相关服务设施,如农家乐 等农村第三产业形式; 东西发展片区:形成生态农业种植示范区,实现农业种植的规模化、设施化、现 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率,走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
1.2 白沙村发展历程 (1)“卖山头”(90 年代前) 由于老百姓急于致富,而一想到分山到户等政策可能会变,就大量砍树。20 世纪 90 年代前,村民80%的收入来自“三木”,即木材、木柴、木炭。1987 年,村民 人均纯收入仅为814 元,年采伐量500m3,陷入了“山光人穷”的恶性循环。 (2)“卖山货”(1990-1998 年) 白沙村的生产经营方式从依靠木材、木炭等木质产品转变为以培育、开发山上的 非木质林产品为主。经过7 年的努力,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1 年的1064 元增加到 1998 年的3804元,其中90%来自非木质资源,10%来自木质资源,木材年采伐量只 有30m3。
区位及背景 福寿乡是位于重庆市南川区中部的近郊建制乡(图1),在《城乡规划法》、重庆 市统筹城乡发展和南川区委、区府“南川区2011年乡镇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等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撑下,福寿乡进入到乡村产业发展和乡规划编制的重要机遇 期。福寿乡政府积极组织乡规划编制,科学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其导向下的乡 集镇建设和村庄布局。
4 结论与建议 结合实地调查研究,本文以白沙村为例总结性地提出山区村建设新农村的一条路 子,即“发展非木质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开展相关第三产业”。
白沙村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其发展历程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这一模式既保 护了生态环境,又从生态环境之中找到了经济收益,完全符合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的理论,应该推广到全国具有相同或相类似情况的新农村建设中去,为农民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力。诚然,白沙村在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一些诸如当 地特色产品销售难等新难题,因此,必须不断更新观念,走“优质——品牌”的 发展道路,以不断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新矛盾。
3.1 转变经济发展理念,拓展村民增收渠道 3.1.1 从“木质资源”向“非木质资源”转变 3.1.2 结合生态优势,开拓旅游经济 3.1.3 开展景区相关第三产业,协调村民实际 经济收益 第三产业——“农家乐”。“农家乐”的开展, 帮助了一部分村民脱贫致富。
3.2 多方参与改革进程,共同拉动经济转型
农业产业化目标导向的乡规划
在“农业产业化”导向下,福寿乡规划结合产业发展路径,提出了构建“双层级” 乡编制框架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村聚居点建设布局、乡集镇建设控制规划 “三位一体” 的编制内容体系。
总结: 本文仅以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一视角为 乡规划提出对策建议,该乡规划内容体系 并不适应于工业型、城郊型、旅游型等类 型的乡村,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城乡规划 这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来说,尚还需要从 不同视角深入研究和探索差异化的乡规划 编制内容体系,立足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 促进 “双层级”向涵盖“乡域—集镇—新 农村”“三层级”乡规划的编制框架体系发 展,推动“三位一体”向经济、社会、生态 “三大效益”的一体化方向发展。
2 白沙村发展的成效分析: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区域PRED 系统(即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系统)中诸要素 的和谐的、合理的、使总效益最优的发展。其本质核心是自然环境与人类使用的 平衡,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其涵义可以理解为:经济发展水平提 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提高 。而白沙 村的发展正是属于这样一种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明确福寿乡的产业发 (图5),积极发展优质稻、特色蔬菜水果种植和旅游休闲服务为主导的生态产业。
产业化模式 针对福寿乡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农业资源、人文环境区位条件,在产业结构调整 和重点产业发展的导向下确立“有机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化模式,充分挖掘生态 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兼顾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产业,因势利导发展以第 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组织。
2.1.2 公共设施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变化情况 表4 可见,到2006 年包括水电、有线电视、 固定电话、手机信号、合作医疗在内的多 个基础设施项目和社区服务都已建设完成。 村民生活质量跃升到一个新台阶。 2.1.3 全村村民耐用品拥有的变化情况 与1996 年相比,2006 年白沙村各耐用品 拥有户数增长情况为:电视机增长了约 50%;电冰箱增长约3.5 倍;洗衣机增长 约4.5 倍;固定电话增长约83.3%;摩托 车增长约3 倍;手机和小轿车从1996 年 零分别增长到了2006年的129 户和6 户(图 3)。
3.2.1 政府的参与 在白沙村从“木质资源”向“非木质资源” 利用转变过程中,乡、村两级政府宣布山林 到户政策长期不变,并号召农民发展非木质 林产品,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在开拓旅 游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参与也起到了极为 关键的作用。 3.2.2 科技人员的参与 科技人员首先承担了分析问题,研究对策的 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好比解决问题的“钥匙”。 3.2.3 村民的参与 村民的示范带动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由 愿意相信政策不变的村民带头,开始了低产 竹林改造。正因为走出了这关键性的第一步, 村民们才真正体会到了利用科技发展非木质 资源的好处。继此之后,村民又纷纷培育了 笋竹、山核桃、茶叶,逐渐形成山下茶、山 腰竹、山上山核桃的复合经济林,白沙村也 成为临安市开发非木质资源第一村。 3.2.4 投资者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