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学精神与科学精神对话

佛学精神与科学精神对话

佛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对话
摘要:宗教与科学,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讨论的重要问题。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损益兼并现状以及宗教在新时代的发展给二者带来了新的对话空间,由于佛学是宗教里与科学争端最少且最具科学性的宗教,佛学与科学的对话就日益成为焦点。

本文从佛学与科学关于精神这个基本立场对话为讨论角度,通过类比得到二者在精神对话中的合而道同、异而互启的关系。

关键词:佛学科学精神对话
佛学与科学这分属两个不同范畴的领域何以对话?在学术界中
认为二者有对话可能且对话很必要的学者占很大一部分。

关于对话,首先就要从二者的基本立场进行比较分析,精神层面便是一个很好对话桥梁。

一、佛学精神
佛学的精神大致可分别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随顺觉性的客观精神:佛学其实最根本的真理观是一种对宇宙人生真相的认识,而“觉”是对人远离颠倒妄想最基础的要求,佛陀是最究竟圆满的觉者,佛教就是这种觉的教育,以成佛为目标,强调对世界能有一种随顺的客观认识。

所谓的随顺觉性,即人以自我的觉性观照自我内心的变化,这种起心动念是缘何外境之因,察觉之后,便随顺个人的成见将这些起心动念的心识转变成清净智慧,由此智慧悟到的世界与内心都是清净的境界。

(二)慧解与实践并重:佛学本就是一门强调慧解与实践并重的
知识体系,其中“信愿行”是修行人必须落实的三个步骤,即闻到佛学后并相信它,相信后要发愿修持它,最后落实到身体力行,这样就能亲证佛学教理中的究竟之义了。

(三)普利一切有情众生:佛教的对真理的求证是面相一切有情众生的。

佛学的基本要义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论其何种根机,处于哪个众生道中,一切众生皆有根本佛性,佛陀为了方便众生会因他们的不同根机对其因材施教地宣说佛法,这就显示了佛学的普利一切有情众生的精神。

(四)圆融其他学问:佛学不排斥任何一门学问,反而佛陀鼓励去向五明处学,除了佛学的内明外,同样应该学习声明、工巧明、医方明以及因明等知识,以便用这些知识利益不同的众生。

科学当然为佛学鼓励学习的学问,它从不排斥。

(五)慈悲与智慧双重运用:佛学中强调智慧,智慧增长是自我修持的重要表现。

佛学中除了对智慧的追求,更加注重慈悲喜舍,因为慈悲不仅是自利更是利他。

慈悲与智慧有着辩证关系,智慧应该有慈悲来铸就,那样才不会狭隘;慈悲又要有智慧来辅引,那样才能利益更多众生。

(六)建立道德规范:佛学中强调戒行,以规范修行人的行为,教诲人修十善远十恶。

这在世俗层面来看,佛学建立起一种道德规范,以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能够不再犯错以至于招来苦难,从而达到内心平静自在。

二、科学精神
科学的精神大致可分别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追求客观理性与实证精神:客观理性精神可以说是科学的基本信念,科学家为了发现科学真理,不能带有个人情感、个人偏见,必须要诚心运用科学方法去追求科学真理,这种客观理性精神是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

科学的实证精神,即科学的探索得到的结果均来自经验考察,并且这种经验是一种共同经验,并非一人经验,它经得起经验事实的考验。

(二)普适性精神:近代科学自从产生以来,由于它在短时间内就让人们看到效用,科学很快就风靡全球,它成了无国界、不受时空阻隔的产物。

它所推导出的定理、定律之类的经验资料可以普遍运用,以此可以说科学研发秉承着普适精神。

(三)驳斥非科学:由于有科学理性、实证且普适于一切人类的性质,人们便将科学奉到神坛之上,它成为了评判一切的准则,凡是有别或有违于科学精神的,均可视为是非科学或是反科学的,以至于被人们标上无利于人类的标签,随即便遭到抨击、排斥。

其中基督教和科学关系的破裂就是很好的例证。

(四)学问为原始动机不论价值:李长俊说过,科学精神充满了为了学问而学问的色彩。

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人员最原始的动机就是追求学问,为了一种学问的构建而不断的获取知识,而就在这逐步追问新知识的过程中,不看重实际问题。

科学研究一直以来都只关注事实真相的发现,而很少考虑有关道德或价值等问题。

三、合而道同、异而互启
由以上关于佛学与科学在精神方面的类比中可以看到了二者存
在共同之处亦有差异性。

相近之处在于,对客观精神的追求;实证精神的追求;普遍性精神的追求。

佛学中的觉性与科学的理性其实都是一种客观的精神,虽然在程度上有差异,但总的都是从排除个人的成见与情感基础上来讲的。

佛学与科学皆讲实证,佛学强调亲身证得真理的真实效用,科学运用实验证得其真理的合理与真实性,并且二者的这两种精神思想体系都是形上而无落实的。

关于普遍性,科学的产物适用于一切人类日常生活,并非一国或一族产物,佛学的普遍性同样是不离一切日用,并且适用于一切众生。

李长俊在《论科学的精神与佛学的精神》中认为,学问的不同在于精神的差异,与结论相同与否无关。

差异性在于,科学它驳斥一切非科学,然而佛学可以接受其它的一切学问,这其中就包括了科学。

科学只关注事实,而不考虑道德、价值等问题,然而,佛学是最关注于道德规范建立的。

科学秉承着以追求学问为原始动机的精神,佛学则是慈悲与智慧双重运用的精神,虽然程度上有差异,但是可以感受到,一个只追求学问,另一个在追求学问的同时还强调对他人的关照心。

佛学与科学关于客观理性、实证、普适性的志同道合,可以让二者在未来对话中更加贴近,融合。

反之,精神的差异之处,分别突显了二者的独特层面,这样的差异对比可以让彼此能以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对话,这样不仅会丰富对话的角度,更会给予彼此另外的
新视野,以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比如科学重视事实,佛学看重价值道德、科学为了学问追求学问,佛学不仅重视学问还重视利他的慈悲等方面都可以构成佛学与科学关于精神方面互启的对话。

参考文献:
[1]李长俊.《论科学的精神与佛学的精神》收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3—佛教与科学·哲学》,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