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文翻译(1)

散文翻译(1)


[译文] 一条大路,两旁白蜡树成林,路尽头可以望 见牧师旧宅的灰色门面。路口园门的门拱不 知在哪一年掉下来了,可是两座粗石雕成的 门柱还巍然矗立着。旧宅的故主是位德高望 重的牧师,现已不在人世,一年前,他的灵 柩从园门里迁出,移向村中的公墓,也有不 少人执绋随行。园门里的林荫大路和宅门前 的马车道,杂草蔓生,偶尔有两三只乌鸦飞 来,随意啄食,在路旁觅食的那头老白马, 也可以在这里吃到几口可口的美餐。 —夏济安


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语言一般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 语和欧化语)为点缀

好的散文文风清新自然,优美洗练,句式 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 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因此,在英汉散文翻译中须注意实现散文 的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
(4)四字结构 例:The long slender bars of cloud float like fishes in the sea of crimason light. 译文1:条条纤云在绛色霞光中飘扬,如海中游 鱼般。 译文2:那里万道霞光,宛如无数锦鳞,正浮沉 翔游于金光熠耀的猩红海洋。 [分析] 四字结构是汉语表达形式中一个极重要的 组成部分,比较两个译文不难看出,正是通过 四字结构的使用,才使得译文二更加丰满,并 极富色彩的变化,让人读起来有壮丽华美之感。
3. 消除隔阂拉近距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 的文化。比如,英语多包孕句,复句层层套用, 逻辑完整。而汉语则多流水句,读来如行云流 水,逻辑关系都放在句与句之间。这其实是因 为中西文化的不同。同时,有些带着文化意义 的表达法,有关事件、人物等,也是作品中的 文化因素,也是翻译中的难点。只有尽力消除 这种文化上的隔阂,译者才能最终在文化的鸿 沟上架起沟通的桥梁。
译文: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 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 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2.句子层面 (1)行文流畅 例1:It was now a twelvemonth since the funeral procession of the venerable clergymen, its last inhabitant, had turned from that gateway towards the village burying-ground. [译文] 一年前,他的灵柩从园门里迁出,移向村中的 公墓,也有不少人执绋随行。 [分析] 原文是it was…since的结构,译文将他转换成 适合汉语的表达方式(一年前……),这种记述的视角更 符合译语的习惯,行文更流畅。原文中的一个时间状 语since the funeral procession,在译文中被作者转换 成一个独立的分句“也有不少人执绋随行”,对上文 “一年前,他的灵柩从园门里迁出……”补充说明,意 思非常连贯。

散文美感功能的实现
在语言上的实现 词汇方面 句子层面 2. 在意象方面的实现
1.
散文美感功能在语言上的实现
1. 词汇方面
(1)语义清晰 意义的传达是翻译最基本的功能。译者 在进 行散文翻译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原 文,在充分掌握原语信息的基础上,再 用译语准确流畅的加以表达,将美感完 整的再现于译文中。
散文的分类 散文主要分为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
散文 记叙性散文
《落花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
抒情性散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刘白羽的《日出》 矛盾的《白杨礼赞》
议论性散文
陶铸的《松树的风格》
散文主要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 现手法不拘一格
① We beheld the gray front of the old parsonage terminating
the vista of an avenue of black ash-trees. [译文] 一条大路,两旁白蜡树成林,路尽头可以望见牧师旧宅 的灰色门面。 [分析] 译者将terminating the vista of an avenue的意思用“路 尽头”来传达,没有受到vista这个虚义模糊词的局限,并将 terminating转换成一个地点状语,所表达的意思与原文一致,并 非常清楚。如果译者试图寻找与terminating和vista语义对应的 语言单位,就会受到英语语言结构的影响。
例2: The glimmering shadows that lay half asleep between the door of the house and the public highway were a kind of spiritual medium, seen through which the edifice had not quite the aspect of belonging to the material world. [译文] 宅门和公路之间,都是隐约朦胧的树影,似乎 人鬼异世,这座旧宅也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了。 [分析] 译者将a kind of spiritual medium译成“似乎人 鬼异世” ,把medium这个很难放在汉语里的意思表达 得很清楚了,而且渲染了原文情感色彩,使译作呈现 一股“圣洁之气”。如果译者不作这样的努力,原作 的基本意思很难表达清楚,更不用说他的蕴涵了。而 且,译者并没有对应原文用a kind of spiritual medium 作the glimmering shadows的补足成分,那样不符合 汉语的表达和思维习惯。上面两例说明,译者在把握 了原文语义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在表达的时候,语言 首先要连贯流畅,不受原文表达模式的影响。如果行 文不畅,也就谈不上语言的美了。
例2:Youth means a tempera-mental predominance of courage over timidity, of the appetite for adventure over the love of ease. This often exists in a man of 60 more than a boy of 20. Nobody grows old merely by a number of years. We grow old by deserting our ideals.
(2)词汇丰富 例1:Books of voyages and travels became my passion, and in devouring their contents I neglected the regular exercises of the school. 译文1:我最爱读的书是游记旅游之类,废寝 忘食读这种闲书,把学校里的正课练习都给 耽误了。 译文2:描写海与陆的游记成了我的酷嗜,寝 馈其中,致废学业。 [分析] 比较两种译文,可以发现译文2在遣字 措辞上的功夫和善于白文结合的特点使得译 文干净利索,遒劲练达。
例:Between two tall gate-posts(门柱) of rough-hewn (hew砍劈)stone(the gate itself having fallen from its hinges at some unknown epoch)we beheld the gary front of the old parsonage(教区牧师的住所) terminating (terminate,停止结束)vista(景色,景观) of an avenue of black ash-trees. It was now a twelvemonth since the funeral procession of the venerable clergymen,its last inhabitant,had turned from that gateway towards the village burrying-ground. The wheel-track leading to the door, as well as the whole breadth of the avenue, was almost overgrown by grass, affording dainty(娇小的娇美的) mouthfuls to two or three vagrant crows(乌鸦) and old white horse who had his own living to pick up along the roadside.

在翻译中,译者通过自己的理解能力在头脑中再现与原 作者头脑近似的图景,再依靠自己的表达能力将这一图 景蕴涵在译语的语言形式中。由于语言材料和文化环 境的不同,要实现相同图景的传达,这个二次表达和原 作者的一次表达必然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翻译要 把握与原创作的同与不同,靠的就是这个整体图景的限 定。作为一种成熟的艺术题材,散文艺术的翻译要素是 多方面的,包括语言风格、意象、情感等各个层面。无 论是哪一个层面,译者都应该进行整体把握,在充分掌 握原语信息的基础上,将所形成的格式塔意象用译语建 构起来,这样才能摄原文“意境之神韵”,突破语言、 文化和时空的藩篱,将美感体验完整地再现于译文中。 下面我们看夏济安先生是怎么做的:
何谓散文?

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 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 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 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 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 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 多个中心思想。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 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
② The wheel-track leading to the door, as well as the whol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