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闽南女神民间信仰与社会性别文化建构_以妈祖文化崇拜为中心_黄耀明

闽南女神民间信仰与社会性别文化建构_以妈祖文化崇拜为中心_黄耀明

( 一) 以妈祖文化崇拜为中心的女神信仰 妈祖信仰是闽台社会共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 闽台社会神缘关系的重要纽带。妈祖,原名林默,又 名林默娘,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福建莆田湄 州岛人,相传生于宋建隆元年( 960 年) ,卒于雍熙四 年( 987 年) 。妈祖是祈求平安的海上从业者救苦救 难的保护女神,也是从皇庭到民间社会人们心目中 一个无所不能的女性神祇,单单宋元明清的 14 位皇 帝就赐给妈祖多达 28 个封号。在闽南地区纷繁复 杂的诸多民间信仰神灵中,以妈祖崇拜为中心的闽 南女神民间信仰独树一帜,在闽南民间社会日常生 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蒋维锬认为,妈祖文化 的影响力不但超过任何一种民间信仰,就连五大宗 教也望尘莫及。[7]妈祖宫庙目前在全世界已达 5000 多座,信众逾 2 亿人,其中台湾地区的妈祖庙宇有 1000 多座。妈祖崇拜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千百年来 一直为世人所推崇,其价值、功用也一直为历代统治 者所重视。[8]在闽南地区,供奉妈祖的庙宇有 200 余 座,其中最著名的是泉州天后宫、厦门林后青龙宫、 龙海浯屿天妃宫、漳浦乌石天后宫等。 妈祖信仰作为女神信仰是中国民间社会最具代 表性的信仰之一,历来学界对于妈祖信仰崇拜的性 别观念和社会性别意识建构方面的研究是很少的。 探寻妈祖信仰及其传播历史过程或者现实意义必须 要结合具体的社会条件进行考察与分析。因为,作 为“女巫”神祇的妈祖之所以能够登上众神祇之巅, 为万民所仰望,与当时人们的社会建构是不无关系 的。正如朱天顺教授所言,妈祖的灵验传说、神性的 内容、神格的高低,是人们赋予的,这些都是当时人 们信仰妈祖 社 会 原 因 的 反 映 和 表 现。[9] 因 此,在 社 会性别文化建构的视角下考察妈祖文化崇拜具有特 殊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 二) 闽南地区的观音菩萨女神信仰 观音菩萨是所有中国人最为熟悉的一个佛教女 神,这不仅是因为观世音有一个极其慈祥可亲的女 性形象,更重要的是,观音菩萨有很多可以满足人们 多样性祈求的化身,如送子观音、千手千眼观音、鱼 篮观音、滴水观音等。其实,在印度的佛教神祇体系 — 108 —
收稿日期: 2012-11-02 作者简介: 黄耀明( 1970—) ,男,福建漳浦人,漳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副教授,法学硕士。
— 107 —
人居多。据有关部门调查,2003 年福建全省面积在 10 平方米以上的民间信仰宫庙近 25000 座,10 平方 米以下的民间信仰宫庙的数量更多,估计超过 10 万 座。在农村,民间信仰的人数远远超过正统信教人 数的总和。几乎每家每户都参与民间信仰活动,其 中中老年妇女占多数。40% 左右的人经常参加各种 民间信仰活动。[6]
人在某一特定社会环境中地位上的系统差异,并且 还规定了彼此的责任和权利分配方式以及赋予其价 值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一定时期的政治、文化制 度决定了其社会性别制度,而社会性别制度就是导 致社会性别差异的重要根源。
( 一) 闽南女神信仰被赋予以生育为中心的女 性社会职责
以妈祖为中心的闽南女神民间信仰无一不被赋 予保胎生育的角色,并且以此为核心扩展到涵盖女 性社会性别角色的诸多功能。在科学技术尤其是医 学水平极端低下的古代社会,女性的生育功能很容 易被神化,人们无法解释女性为何能够天生具备如 此神奇的繁衍魔力。因此,闽南民间社会广泛地将 祈求保胎生育平安的愿景赋予女神,同时也成功地 建构了“男 尊 女 卑 ”、阴 阳 刚 柔、天 地 太 极 等 以 男 性 为中心的超越自然的观念。在很多时候,人们甚至 将渴求生育男丁延续香火的需求理所当然地与女神 的天职相联系,正如侯艳娜等人在对河北涉县女娲 信仰的研究中所提出的: 在人们的习惯观念中,生育 子嗣的功能往往被归于女性。由此可以想象女性所 面临的巨大生育压力。为了缓解巨大的精神压力, 女性往往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孕育生命的力量, 其中,民间宗 教 就 是 最 为 常 见 的 一 种。[13] 在 闽 南 民 间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一样深入人心,而生育男性 的责任却不可推却地落在女性身上,人们自然要寻 求一种超越自然力量的神秘魔力来缓解生育责任压 力。
( 漳州师范学院 历史与社会学系,福建 漳州 363000)
摘 要: 女神信仰是闽南民间信仰文化体系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以妈祖文化崇拜为中心的闽南女神信 仰不仅消解了古代中国社会男女在社会性别地位上的巨大差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男性神灵成为整个闽南 社会与文化的心灵寄望。以妈祖文化崇拜为中心的闽南女神民间信仰是男权社会视野下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期 待。研究闽南女神民间信仰对于社会性别文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闽南民间社会主动参与女神信仰消解了传统 社会男女不平等的性别观念。
一、以妈祖文化崇拜为中心的
闽南女神民间信仰
中国民间信仰有五千年的历史,在福建可追溯 的历史有两千余年,福建的主要民间信仰如妈祖、临 水夫人、定光佛、清水祖师等,也都有了一千年的历 史,它与传 统 社 会 的 方 方 面 面 都 有 千 丝 万 缕 的 关 系。[5]在福建,“有村必有庙,无庙不成村”是一个很 自然和普遍的现象,这种原生态的乡土文化虽不具 备制度化宗教的外壳与戒律,但依然拥有泛宗教形 态的内涵。福建民间信仰的发达与繁荣可以从宫庙 林立与信众众多来说明,主体信众人群以女性老年
二、闽南女神民间信仰的社会性别文化建构
闽南女神民间信仰与社会性别文化建构具有极 其错综复杂的关系。一方面,闽南女神民间信仰积 极地融入到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过程中,以妈祖为 中心的女神被人为地赋予了保胎生育、温暖守护、慈 爱柔美、宽容端慧等女性气质及行为规范,这些行为 规范逐渐被建构成了民间社会传统女性的角色形 象; 另一方面,男权主导的传统社会中男性甘愿接受 女性的所谓“违规行为”甚至对女神顶礼膜拜,在一 定程度上又反过来消解了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社 会性别文化对人的影响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表层 到内核、从点滴到全面的,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也是 一步一步地随着主流文化的发展而渐趋完成的。厘 清这一点,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所谓的女性气质及 行为规范实际上就是社会性别文化的产物,是一定 的社会文化或是社会习俗按照其主流文化要求而设 定的女性社会性别形象。
来历不一但神职相同的扶胎保育的夫人妈,如漳州 的蔡妈夫人,泉州黄陵的姬、宓、池三夫人妈等。闽 南地区著名的夫人妈神庙主要是泉州奇仕宫、晋江 福全临水夫人庙等。闽南地区的张英祖姑女神信仰 庙宇只有一处,就是云霄县莆美镇的英济宫。张英 祖姑原名为张云娘,是云霄县莆美镇莆下村张氏家 族的女神,传说天性慈和善良,若婴儿有病只要云娘 抱入怀中轻微摩擦就可痊愈。云娘 18 岁那年,也就 是弘治十五年( 1502 年) ,其自画一像后,自然仙逝。 人们为念其功德,建庙供奉,尊为保胎护育的守护神 灵。
由于受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男女两性的差别 由简单的生理差别演化为复杂的社会差别。这些差 别受 传 统 文 化 习 俗 所 熏 陶,已 经 变 得 根 深 蒂 固。 1971 年,安·奥克利( Ann Oakley) 的《生理性别与 社会性别》一书问世,其提出的“社会性别”概念已 经在社会学和人类学中得到广泛使用。[11]18 盖尔· 鲁宾( Gayle Rubin) 在此基础上,于 1975 年发表的 《走 向 妇 女 人 类 学 》一 书 在 对 西 方 三 大 学 术 理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学和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反思批判与借鉴的 基础上,提出 了“社 会 性 别 制 度 ”的 概 念,并 指 出 这 套制度使女性从属于男性。[12]81 也就是说,生理性别 是人类生理上的事实,而社会性别则是在社会化的 过程中,作为男性或女性的经历会因为文化的差异 而带有极大的变动性。社会性别关系特别关注两性 之间的权力分配,因为其制造并再生产了男人与女
中,观音菩萨 可 是 实 实 在 在 的 男 儿 身,如《华 严 经 》 就载: “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其与文 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一样,都是长有胡子的 男儿身。究竟来到中国是如何变成女儿身的,学界 有很多推测,法国学者石泰安就对此有专门的研究, 甚至还引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但显然也 不能完全说明问题。[10]120 倒是像印顺法师说的,观 音菩萨的由男变女,主要是因为女性具有天然的同 情、温柔、善良、母性等特性,尤其是女性所历经的苦 难自古以来就比男性多,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慈 爱与柔忍的想象。
在闽南地区,观音菩萨是经常可以与妈祖相互 借予指向信仰的。比如闽南的民间社会就有“观音 妈祖”的叫法,道教主管生育功能的“送子娘娘”也 经常会被画成观音的模样,也就是“送子观音”。这 充分说明了中国的民间信仰具有天然的实用性,并 不具备正规宗教那样超越世俗的独立立场。闽南地 区几乎大部分的寺庙、阁、堂、庵都会供奉观音菩萨, 甚至寻常百姓家里厅堂的神龛上也都会敬奉观音菩 萨。最著名的有安海龙山寺观音殿,是一座闽南甚 至于东南亚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刹。还有龙海市林前 岩寺、诏安官陂水阁亭等。
关键词: 民间信仰; 闽南女神; 社会性别; 妈祖文化 中图分类号: K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957( 2013) 01-0107-05
闽南民间信仰是一种泛宗教化的极具中国特色 的准宗教。[1]宗教社会学的奠基者法国社会学大师 涂尔干提出,任何宗教都是真实的,都是对人类社会 自身存在的反映,是与神圣事物有关信仰和实践的 统一体。[2]11 涂氏还进一步指出,宗教信仰是表现社 会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是社会认同的标志,其将人 与社会的关系神话化和象征化。闽南民间信仰深深 地渗透于闽台民间社会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民间信 仰的有意或无意影响下,闽南人习惯于在民间信仰 的意指圈内思考问题和开展社会行动。正如乌丙安 先生所言,民间宗教文化深深地根植于民众日常生 活的方方面面,占据着异常突出的位置。[3]3 郑镛也 认为,闽南民间信仰是一种主要传承和流行于闽台 地区的崇拜神灵的超自然力量,以祈福祛灾等现实 利益为基本诉求,自发在闽台民间存在的大众社会 心理和行为。[4]7 闽南民间信仰是整个闽台民俗系统 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影响力已经积淀并且生成 为在人们心理底层的、难以割舍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方式。闽南民间信仰不仅蕴含着维护闽南社会稳定 及族群家族联结的巨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传承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