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隋唐之佛学(上)
一、吉藏之二谛义
1.吉藏
隋、唐时僧人,俗姓安,本安息人。
祖世避仇移居南海,后迁金陵。
七岁从道朗法师出家。
唐高祖武德六年卒,年七十五。
吉藏曾住会稽嘉祥寺,世称嘉祥大师。
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制疏,对三宗论贡献巨大。
2.二谛义
(1)有为世谛、无为真谛;
(2)有无二为世谛、非有非无为真谛;
(3)二与不二为世谛、非二非不二为真谛。
(4)释名中,明二种二谛,即教二谛和于二谛,以随名释、因缘释、显道释、无方释四种解之。
3.评述
吉藏注重在三重二谛皆须废,此为大乘空宗之说。
此宗之形上学虽与道家异,然其所说实相一切皆非之意,颇与老子言道常无名,庄子主张不知无言之意,在表面上有相同处。
故亦为中国一部分人所喜。
二、玄奘之《成唯识论》
1.玄奘
玄奘,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人。
年十三岁出家。
于唐太宗贞观三年赴印度求法,时年二十六岁,至贞观十九年归长安。
回国后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是佛学之忠实的介绍者。
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2.唯识教双离空有
(1)教义
①众生皆有我法二执。
我执者,执“我”,为实有;法执者,执“法”,即诸事物,为实有。
②所谓“我”“法”,“但有假立,非实有性”。
所谓“我”及“法”之诸现相,“皆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
(2)目的
即欲破此二执,显示二空。
二空者,我空法空。
3.识之四分
(1)漏者烦恼之异名。
带有烦恼之识,即有漏识。
“识谓了别。
”故“有漏识自体生时”,必了别其所了别,必有能了别及所了别。
能了别即能缘,所了别即其能缘之对象,即所缘。
因有能缘,故有所缘。
所缘亦识所变。
(2)相分见分所依之识之自体对于其自己之知识,名自证分。
自证分即识之自觉。
其自觉之自觉,则第四证自证分。
(3)识能变“我”“法”诸相,“变谓识体转似二分”。
二分即相分、见分。
“依斯
二分,施设我法”,此施设即是假施设。
(4)外境非如识之有,内识非如境之无,此所谓离二边,契中道也。
4.第一能变即阿赖耶识
(1)第八阿赖耶识,译言藏识,因其“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又名异熟识,因其能引生异熟果故。
(2)阿赖耶识中之诸法种子,有谓“皆本性有,不从熏生,由熏习力,但可增长”。
(3)种子又可分为有漏无漏二类。
有漏种子,即世间诸法之因;无漏种子,即出世间诸法之因。
阿赖耶识有诸法种子,其余七识熏之,令其增长。
阿赖耶识为所熏,余七识为能熏。
(4)吾人所见外境,如山河大地,根,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皆异熟识中不共相种所变。
5.第二能变末那识及第三能变前六识
(1)第三能变前六识者,能了境之识有六种,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
(2)第七识之末那识,“恒审思量,所执我相”,故与四种根本烦恼相应。
(3)阿陀那识,译言执持,即第八识之别名。
第七第八识,无时不在现行之中。
眼、耳、鼻、舌、身等五识,则须众缘和合,方得现前。
6.一切唯识
(1)为破此二执,当知“我”“法”皆“非实有”。
(2)所谓唯识者,谓识外无物。
“唯言为遮离识实物。
”“离识实物”,“决定皆无”。
至于“不离识法”,则“亦是有性”,此唯识义所以为“远离增减二边,契会中道”也。
7.三性、三无性、真如
(1)三性者
①遍计所执性;
②依他起性;
③圆成实性。
(2)三无性者
三无性者: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3)真如
三性中,前一性是真无;后二性但“假说无性”。
故三无性说非了义。
心及心所,亦属依他起性。
惟其如此,此诸法实性,即名真如。
8.转识成智
(1)资粮位
在“资粮位”中,修行者仅对于唯识之义,能深信解而已,尚不能伏除能取所取之二取。
(2)加行位
在“加行位”中,修行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等四种方法,皆“假有实无”“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
于是知“无所取”。
(3)通达位
修行者至“通达位”时,则“实住唯识真胜义性”,而“证真如”。
此时修行究竟,大端已得。
惟尚需加修治琢磨之功。
(4)修习位
修行者至“修习位”时,至修行之最后结果也。
(5)究竟位
此时八识皆转为智。
识皆为无漏识。
无漏识亦为能变。
诸种佛身佛土,为其所变。
三、法藏之《金师子论》
1.法藏
法藏字贤首,姓康。
本康居人,其祖父归化中国。
法藏于唐贞观十七年,生于长安。
曾参加玄奘译经事业,后以与玄奘“见识不同而出译场”。
后即发挥杜顺和尚及智俨之说,立华严宗。
2.“明缘起”
金师子之所以成,金为因,工匠之制作为缘。
现象世界中诸事物,皆因缘和合,方能生起,所谓缘起也。
3.“辨色空”
所谓空者,非绝无诸事物之“断灭空”,亦非诸事物以外另有之“色外空”,空亦非另是一物,若然,则空为有矣。
《金师子章》以为幻有是幻,因之言色空。
所谓空者,即指此耳。
故曰“空无自相,约色以明”也。
4.“约三性”
现象世界中诸事物,皆须因缘和合,方能生起。
但是幻相似有,本无自性,故曰依他,此即《成唯识论》所说之依他起性。
5.“显无相”
现象世界中诸事物,本是真心所现幻有。
若就其为幻而言,则有即非有,可谓为无相。
6.“说无生”
现象世界中诸事物,皆待因缘和合,方能生起。
由有待,故缘生无定。
缘生无定,故曰无生。
7.“论五教”
(1)华严宗判教方法
将佛教中诸派别整齐排比,使其在一整个的系统中,皆自有相当之地位,使诸派别所说之义理,均为一整个的真理之一方面。
(2)一乘圆教教义
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皆是真心之全体。
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
谓一即一切,即一有力而收一切;谓一切即一,即一切有力而收一。
8.“勒十玄”
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皆是真心全体。
由此而言,则师子亦真心全体也。
故“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名同时具足相应门”。
9.“括六相”
就现象世界中一事物而言,分为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