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法重点复习

新闻法重点复习

新闻传播法:广义:就是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保障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公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的法律。

我国法律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我国参加或与外国缔结的国际条例和国际惯例等。

行政法规作为新闻传播法的渊源有三种类型:1.管理各类传播媒介的专门行政法规。

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2.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某一具体事项进行单项管理的行政法规。

例:《关于严厉打击非法出版活动的通知》3.其他行政法规中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规定。

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新闻传播法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关系:治理国家,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规范新闻传播活动,也要法和道德并重。

首先是内容上互相吸收。

大多数法律规范都是从道德规范中提炼出来的,而法律规范一经确立又补充和发展了道德规范。

其次是职能上互相补充。

一是法律在总体上只能涉及人们的外部行为,而不能调整人的思想活动,而道德可以作用于思想意识领域;二是法律只能调整人们的部分行为,违法和犯罪行为都有一定的构成,对有些不利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为,但并没有构成违法犯罪,就有靠道德来予以劝阻和谴责;三是法律的作用主要在于禁止那些具有社会危害的行为,若有发生既予以制裁,而道德除了禁止还有发扬。

第三是实践上互相促进。

道德需要法律提出一个起码的评价标准和一个基本的保障机制,法律需要道德促进整个社会对于法律规定的行为规范达到普遍的共识和信仰。

我国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根本方针: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

对出版内容的约束和管理实行追惩和预防相结合。

预防制:就是出版物内容的事先检查制,即出版物出版前,由政府专门机构对出版物内容进行审查,以决定出版,不出版或者是删改后出版。

追惩制:就是政府对出版物内容事先不作检查,出版后如发现违法内容依法惩处。

对出版物内容,我国实行的是追惩制。

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要求:把握舆论的正确导向,注重舆论的社会效果。

舆论监督: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的批评或者建议,经过新闻媒介的表达,得到集中和放大,形成社会舆论,从而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产生强大的影响。

新闻舆论监督制度中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的权利关系:是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中的主要法律关系。

批评者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批评权,批评者在行使批评权利的同时也对批评者承担义务;被批评者应当享有申辩的权利,被批评者承担了听取批评和不得妨害批评的义务。

煽动:是一种言论方式,可以通过口述、文字乃至广播、影视、戏剧、书画等方式来表现。

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言论,而是反常的,病态的,邪恶的言论。

特点:1.表述方式非理性,就是使用浮夸的、情绪化的、蛊惑性的语言;2.内容的非事实性,如虚张声势,夸大其事,有的还要进行造谣诽谤;3.直接面向公众,即公然散布;4.具有导致反常行动的目的,不是“书生空议论”,而是希望激情人们的反常情绪,采取某种不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动。

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国家秘密的三个要件:1.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2.依照法律规定的一定程序加以确定,而不应由任何个人或组织任意确定。

3.在某一确定的时间内只能限定于一定范围的人员知道。

新闻单位保密制度基本内容:1.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制度。

2.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

3.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的批准制度。

4.新闻发布制度。

淫秽物品:是指具体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诲淫性的书刊、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图片以及其他淫秽物品(包括印有上述图像的玩具、用品,以及淫药、淫具)。

两个例外:一、有关人体生理、医学知识的科学著作不是淫秽物品。

二、包含有色情内容的有艺术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视为淫秽物品。

淫秽出版物:1.在整体上宣扬淫秽行为;2.淫秽内容的社会效果:挑动人们的性欲,足以使普通人腐化堕落;3.没有艺术价值或科学价值。

是否认定为淫秽出版物,是罪与非罪的区别。

色情出版物:指在整体上不是淫秽的,但其中一部分内容有淫秽的成分,对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影响,并且缺乏艺术价值和特学价值的出版物。

淫秽、色情出版物三层次:第一类,淫秽出版物。

它有三个构成要件,缺一不可。

(1)淫秽内容在作品中的地位:在整体上宣扬淫秽行为;(2)淫秽内容的社会效果:挑动人们的性欲,足以使普通人腐化堕落;(3)没有艺术价值或科学价值。

是否认定为淫秽出版物,是罪与非罪的区别。

第二类,色情出版物。

在整体上不是淫秽的,但部分内容宣扬淫秽行为,对普通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毒害,而缺乏艺术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出版物。

以上两类出版物必须取缔。

第三类,夹杂淫秽内容的出版物。

如果是有艺术价值的文艺作品,控制印数和发行范围;如果低级庸俗,妨碍社会公德,缺乏艺术价值或科学价值,应予以取缔。

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主要有哪些罪名?1.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主体:一般主体,即年满16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单位也可以。

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并且要有牟利目的(500-1000元)。

客观方面:实施了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相关概念解释.doc)之一的行为;侵犯的客体:国家有关文化市场的管理秩序及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法律责任:处罚分为三级。

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2.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但主要指出版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的书号管理规定,为他人提供书号,致使淫秽书刊得以出版的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出版管理秩序。

法律责任: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

3.传播淫秽物品罪,规定不是以牟利为目的,传播淫秽的书刊、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图片或者其他淫秽物品,情节严重的行为,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向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传播淫秽物品的,从重处罚。

4.组织传播淫秽音像制品罪。

5.组织淫秽表演罪。

新闻侵权行为:新闻传播活动中发生的侵害他人(自然人、法人)人格权的行为。

新闻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1.侵权言论已经发表;2.言论有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违法性质;3.言论具有特定指向(新闻侵权作品有可指认的对象);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名誉权:公民、法人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

损害名誉权的方式是诽谤和侮辱。

诽谤:特指故意捏造和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第一,陈述虚假事实;第二,有关的虚假事项涉及特定人的社会评价;第三,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侮辱:从语义上说,就是使人蒙受耻辱。

侮辱的方式包括暴力、口头、书面。

新闻侮辱是书面方式的侮辱行为,按国际惯例,广播、电视内容都算作书面。

(辱骂、丑化)诽谤和侮辱的差别:1、诽谤的主要特征是虚假陈述,侮辱则是辱骂和丑化;2、诽谤在措辞上可能是规范和洁净的,侮辱则是粗鄙、下流的词语或图像加于特定人,而不一定要有特定人的行为实施的陈述;3、诽谤通常具有理性的表述方式,侮辱则是不讲道理;4、诽谤所散步的事实令人真假、难辨,侮辱则很容易认别;5、诽谤既有故意也有过失,侮辱只能是故意;6、诽谤侵权的客体是具体人格权,侮辱侵权的客体是一般人格权或人格尊严。

侵害名誉权的抗辩:真实(作品内容同实际情况相符合);公正评论(诚实评论);特许权(客观准确报道国家机关公开的文书和职权行为)。

对新闻单位“特许权”的规定: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是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三原则:客观公正、所报事项应与公益有关、不具有恶意)隐私:是指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而不愿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

隐私权:就是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

新闻侵害隐私权的方式:公布、宣扬隐私;侵入私人空间。

肖像:是特定自然人外貌形象的固定形态。

肖像的重要特征:可辨认性;专属性;财产性。

新闻侵权承担责任的主要方式:1.更正与答辩;2.精神抚慰;3.赔偿。

著作权客体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独创性;可复制性。

著作权的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侵犯著作权罪:本罪构成要件:1、主体为一般主体;2、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并有盈利的目的,明知自己的行为侵犯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3、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著作法规,侵犯他人著作权,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有其它严重的行为;4、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侵犯的客体不仅是著作权合法权利,还扰乱出版物市场秩序和文化管理秩序、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合理使用:就是使用人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在一定范围内,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的的而使用他人作品。

“合理使用”的几个原则:第一,合理使用必须有法律依据。

第二,合理使用的作品必须是已经发表的。

第三,合理使用必须出于正当目的,主要是为了个人学习研究和出于信息传播、教育、科学等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并非以营利为目的。

第四,合理使用必须说明作品的名称、作者的姓名和作品的出处。

第五,合理使用不得损害作者的其他权益,如不得对作品进行歪曲、篡改等。

合理使用的几种具体情形:1.为学习、研究和教学目的而使用;2.为新闻传播而使用;3.其他公益使用;4.免费表演;5.特定群体使用。

为新闻传播使用包括:1.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的再现已经发表的作品。

2. 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媒体的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作者声明不许刊登的除外。

3.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共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的除外。

法定许可使用:又称“非自愿许可使用”,是使用人根据著作权法规定的范围,可以不经作者同意而使用作品,但使用必须向作者支付报酬。

法定许可使用的基本情形:1.报刊互相转载法定许可;2.电台、电视台播放法定许可;3.录音制作者法定许可;4.教科书出版法定许可;5.网络传播法定许可传播者的权利:传播者在传播作品的过程中,在保持作品内容不变或者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于自己以某种特定方式所赋予作品的独有形式所享有的权利。

包括邻接权和著作权。

邻接权:与著作权相邻的权利,即某些作品的传播者的权利,一般包括包括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的权利等。

所保护的客体是作品通过传播者传播后形成的传播产品。

(将出版者权归纳邻接权的范畴为我国特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