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普通心理学第三章动机
• 由于动机是中介变量,中介变量是不能 直接观察测量的,只能根据自变量(刺 激)或因变量(反应)去推测。 • 推测的结果未必准确,可能以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也可能相反。 • 相同的动机,行为可能不同, • 可能因害怕而逃跑,也可能因害怕而攻 击; • 不同的动机可能导致相似的行为,
• 同样是用功学习,可能是为了求知,也可 能是为了名利,还可能是为了某种理想或 报复,也可能多种动机并存。
• 当希望成功的倾向在力量上大于害怕失败 的倾向时,个体就去追求目标; • 当害怕失败的力量占优势时,个体就会退 缩不前; • 当二者力量相等时,就会造成心理冲突, 使人焦虑和痛苦。 • 希望成功与害怕失败的力量组合形成如表 中所示的四种情况:
• 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这两种力量的不同组 合影响个体对不同难度的任务的选择。 • 对于追求成功的力量高于害怕失败的力量 的人而言,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成就 动机的力量最强,任务的吸引力也最大。 如体育比赛,对手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易 激起队员的积极性;当对手的水平与自己 的水平相当时,获胜的劲头最足。
A C
B
• 第三节 心理性动机 • 心理性动机比生理性动机还要多,而且更 为复杂,以下只探讨心理学中研究较多的 几种。 • 一、亲和动机 • 亲和动机( affiliation motive )是指个 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亲近、交流、往来 以获得他人的关心、理解、合作的动机。 这种动机促使人去结交朋友、追求爱情、 参加社团活动等。
• 因为1925年使用这些课本的孩子,在25年 之后就长大成人,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 要力量了。 • 结果,当年的成就动机分数与后来的经济 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相当高的相关 (r=0.53)。 • 当年成就动机分数高的国家比分数低的国 家,在50年代的经济发展成就要高。这些 研究表明,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制 度、政治背景、地理环境等因素,社会成 员的成就动机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力量。
• 麦克里兰以总贸易额、电力消费量等作为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量数,以 该国家重要的文献 ( 诗歌、戏剧、学生语 文课本等 ) 中与成就有关的词汇或主题数 量代表社会成员成就动机的水平,发现二 者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 • 例如,他研究了一些国家1925年使用的儿 童语文课本,并以此作为成就动机的评分 依据,进而预言这些国家到1950年时的经 济发展状况。
• 在这类动物的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 谁要是破坏这种生存方式,谁就会受到孤 立,而孤立对它就是一种惩罚。 • 人类自古就是群居动物,亲和动机可能有 某种生物学的根源。
• 但亲和动机主要是由人类社会生活本身的 特点决定的。 • ( 1 )人的幼年期特别长,而幼年期的生 活尤其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 ( 2 )即使是成年人,遇到危险时,也需 要他人的保护。 • ( 3 )从事活动遇到困难,需要他人的帮 助。
• 二、成就动机 • (一)成就动机的概念 • 成就动机( achievement motive )是指 个人在从事某种重要的活动时力求获得 成功的内在动力。 • 它使个人不断进取以追求新的目标; • 使人克服困难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 使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精益求精,力求达 到完善的地步。
• 心理学中最早重视研究成就动机的是默里 (H.A.Murray),他在本世纪30年代就开始 将成就需要作为20种需要中的重要的一种 加以研究 ( 他未对需要和动机进行严格区 别)。 • 40年代末期以后,麦克里兰(McClelland) 等人系统地展开了成就动机的研究,并于 1961 年 出 版 了 《 成 就 社 会 》(The achieving society)这本名著。以下仅介 绍麦克里兰等人关于成就动机与个人实际 成就、成就动机与社会发展这两个课题的 研究。
• (二)成就动机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 • 麦克里兰等人先用测验法测出被试成就 动机的水平,然后让这些被试完成各种 作业,如解字谜或解算术题,发现成就 动机较高者比较低者做得好。 • 研究还发现,智力接近的学生,成就动威尔(E.L.Lowell,1950)把大学生分为 高成就动机组 (19 名 ) 和低成就动机组 (21 名) ,进行词序排列的测验,这种测验对 大学生不存在认知上的困难。 • 把20分钟的测验时间平均以 4分钟为单位 分为5 个时期,两组在各时期分别完成的 平均单词数的结果如图所示。从图中看出, 在最初的 4 分钟期间两组的成绩没有太大 的差别,但在随后的测验中,高成就动机 组的成绩表现出向上的趋势,低成就动机 组在测验中后期成绩却下降了。
• 然后访问这些儿童的母亲,以了解其婴儿 期的抚育方式。母亲的抚育方式分为两类: ( 1 )自我需求制:对喂奶时间、奶量和 断奶等都以婴儿自己的要求为准; • ( 2 )定时制:完全按成人的一套规定来 抚育。 • 结果发现,婴儿期接受自我需求抚育的孩 子,在学前阶段表现出较少的依赖。
• 自我需求制与依赖行为之间呈负相关关 系(男孩为 -0.08 ,女孩为 -0.38 )。接 受定时制抚育的孩子,在学前阶段表现 出较多的依赖。 • 定时制与依赖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男孩为0.40,女孩为0.54)。 • 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定时 制易使婴儿遭受挫折,挫折林其依赖性 增强,进而使其在以后的交往活动中表 现出较多的依赖性。
• (4)尤其是人类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生 产劳动,不能没有分工协作、经验传递、 信息交流。所以,亲和动机根源于人类的 存在方式。 • 研究表明,个体亲和动机的强度与幼年时 期形成的依赖倾向有关,而依赖倾向又与 母亲的抚育方式有关。西尔斯( Sears , 1953)等人研究了这一问题。他们首先观 察学前儿童(共40人)在各种场合所表现 的对教师、同伴、及游戏情境中代表父母 的角色等的依赖行为。
• 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性动机。 • 当它引发的交往行为得以顺利进行时, 个人就感受到安全、温暖、自信; • 当交往行为受到挫折时,个人就感到孤 独、无助、焦虑和恐惧。 •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个人心理健康 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健全社会的重要 标志。
• 从种系发展来看,凡是群居动物,都存在 合群和个体间的亲近行为,这是它们固有 的生存方式。
• 对于害怕失败的力量高于追求成功的力量 的人而言,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逃避 的力量最强,而非常难或非常容易的任务 对他的吸引力最大。 • 对于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两种力量相等的 人而言,任务难度不会改变其犹豫不决的 焦虑状态。
• 后来有认知心理学家 (Dweck , 1986) 从目 标取向来解释不同成就动机的人对不同难 度的任务的选择。 • 认为人所设定的目标有两种,即学习目标 与表现目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标取向。 学习目标取向者,一方面追求成功,另一 方面追求自我成长,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有所长进。 • 这种人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成功 了,有成就感;失败了,也能从中学到东 西、受到锻炼,仍会有所收获。
• 但表现目标取向者,追求的并非工作成 功本身,而是想得到他人的好评和赞许。 • 这种人倾向于选择最困难或最容易的任 务。困难的任务,成功了,能成为英雄; 失败了,也不会丢面子。容易的任务, 则能保证成功。 • 三、权力动机 • McClelland (1975)在其多年的研究中 发现一奇怪现象,凡是对工作成就动机 高的人,对人事问题均无兴趣。换言之, 对工作成就动机高者均无领袖欲。
• 因此,在心理学的各类主题中,动机是最 不容易研究的。
•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 (need)是个体对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的欲求 状态,它表现为个体对这些条件的一种敏 感性。 • 动机是需要的动态化和具体表现。需要是 人从事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动机则是活 动的直接动力。 • 但在实际的心理生活中,二者之间是难以 明确区分的,如亲和动机也可叫交往需要, 成就动机也可叫成就需要。
• 二、动机的分类 • 动机如何分类?历来心理学家的论点不 一。但一般都以二分法将动机分为两大 类来研究。但两大类的名称很不一致。 • 1.原始性动机( primary motives)与衍生 性动机( secondary motives) • 2.生物性动机(biological motives)与 社会性动机(social motives) • 3. 原始性动机( primary motives )与习 得性动机(learned motives)
• 所以,有时把需要和动机视为同义词。 • 除了内部的因素,有时外部的刺激,也会 引起动机,从而激起某种行为。 • 有时并不饥饿而美食当前,也可能会引起 食欲。这种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 • 像这种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称为 诱因(incentive)。诱因又分为正负两类:
• 凡是引起个体趋近或接受并由之获得满 足的刺激(如食物),称为正诱因 (positive incentive); • 凡是引起个体躲避或逃离,并因避离而 感满足者(如噪音),称为负诱因 (negative incentive)。
第十二章 动机
• 第一节 动机的性质与分类 • 一、动机的性质 • 动机( motivation )是促使个体从事各 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因此,一般对动机 一词所定的界说是:动机是指引起个体 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 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 1 .动机本身不是活动,而是活动的内在 原因或动力。 • 2.对个体的活动而言,动机不但具有促动 作用、导向作用与维持作用。 • 3.对于一个行为而言,刺激是自变量,反 应是因变量,动机则是中介变量。如食物 是刺激,吃是反应,但个体只有在饥饿 (动机)时才会吃食物。
• 对控制组的被试,既不让她们看见仪器, 也不告诉她们电击之类的事。然后对两组 被试说,实验开始之前要提前几分钟到实 验室等候,可一个人到实验室来等候,也 可与别的同学结伴而来。 • 每个人在纸上选择: • 独自来 愿结伴而来 • 实验到此结束。
• 结果,实验组被试 32 人中有 20 人选择结 伴,占62.5%;控制组30人中只有10人 选择结伴,占33.3%。说明越是在焦虑、 恐惧的清境下,合群或亲近他人的倾向 越强烈。 • 沙赫特等人的研究还发现,出生顺序与 人的亲和动机的强度也有关。长子、长 女、独生子女的亲和动机较强,在恐惧 情境中更多地亲近他人,排行老二及以 后者其亲和动机不如老大强列。顿伯 ( Dember , 1964 )把这种现象归结为老 大在婴儿期受到父母较多的关怀和照顾。